博物馆美育与教育体验感建设

2022-04-07 05:07浙江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310053唐玉清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6期
关键词:美育博物馆教育

浙江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310053) 唐玉清

博物馆是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坐标,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灵魂归属。作为现代博物馆起源地的英国,约有2500 所博物馆。博物馆已取代教堂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进入博物馆学习成为英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西方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与无边界化已融入市民生活中。我国自2008 年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人数不断增加,观众结构亦日趋多元。这反映出公众在闲暇时间对非正式学习机会的渴望和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在实际生活中,观众积极、主动参与博物馆各项活动也暴露出博物馆教育意识不足带来的一些问题。为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博物馆教育的现状

(一)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柜台化、同质化想象严重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体系还在建设中,国民尚未完全形成参馆意识,为此在开展博物馆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博物馆柜台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当下博物馆在展品展示时,多以追求“名贵”为主,常常忽略展品背后的故事性;策展意识不够普及,讲解主要以文字形式展现,展览更新不够及时,降低了博物馆参观趣味性。此外,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主要体现在网站建设形式化、现场讲解较为枯燥等方面。

2.互动体验项目贫乏

博物馆活动低幼化倾向明显,体验互动项目较少,难以体现博物馆体验的优势。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倡导“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的理念。动手操作虽然在布展时对于师资、场地、物资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形式长期保留下来,并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相比而言,我国依托博物馆建立的工作坊普及程度还不高,品种较为单一。

3.公众文明参观意识不足

公众博物馆文明参观意识不足也是影响博物馆教育开展的因素之一。最明显的是博物馆参观秩序问题。以2015 年国博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为例。由于前期宣传与公众的积极响应,特展数日都排起长龙,但人流聚集在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前卷。很多观众排队几小时,只能匆匆看几分钟。如此一来,一场关于《石渠宝笈》的艺术盛宴,却成了《清明上河图》一幅画的特展。混乱匆忙的参观场面在国内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也会因为人群的拥挤打乱策展人员预设的参观线路,参观者也只能走马观花。

(二)博物馆隐性知识亟待开发

博物馆第二课堂的地位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当下博物馆自身的藏品优势可促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在与各类学校积极合作中,如何实现博物馆“活动实验场所”功能,在发挥博物馆智育功能的同时,关注博物馆的德育、美育功能,帮助学生在博物馆教育中获得审美欣赏的愉悦感,激发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能力,是当前博物馆教育的一大落脚点。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差异在于它的自愿性,其顺序、课程、环境都没有固定。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博物馆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满足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组织方式上给予受教育者解放,学习不再受年龄、学校课表、知识章节等限制,而能够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基于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力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三)家长博物馆教育尚待引导

在博物馆参观群体中,最为常见的是亲子组合。陪同参观的家长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放任自由型,家长独自在一旁玩手机等待孩子;二是价值导向型,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将时间放在有价值、值得玩的项目上;三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游馆项目。因此,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陪同家长成为不容忽视的教育对象。为此,博物馆如何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激发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学习欲望,转变家长参观博物馆态度是关键一步。

当下,国内博物馆教育的建设需要在已有的藏品优势基础上,深化博物馆教育的呈现、诠释功能,以此创造更多更好的体验服务,提升观众欣赏美的愉悦感。

二、公众美育与教育性体验感

(一)博物馆教育职能定位

1.博物馆教育落脚点

博物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要想融入观众生活成为常态化学习场域,不仅要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以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作为支撑,而且要抓住教育服务的本质核心——注重“人”的价值与需求,关注观众体验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重视观众的亲身经历,但区别于普通休闲娱乐的短暂快乐,应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食粮。在博物馆里,灵活多样的展览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参展人群营造出社会性的学习环境,学习体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观众不仅可以获得“玩”的体验,还可以和家庭成员、同辈进行互动、合作,弥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2.博物馆教育的分众化

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博物馆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开放,参观群体在年龄、文化艺术水平、鉴赏能力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结构,这不仅对博物馆的管理提出挑战,更对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既尽可能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又做好通识教育,如何在做好个人参观导览的同时保证大、中、小不同类型团体的参观需求,如何在满足成人参观的同时兼顾亲子、儿童等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学生群体的需求,如何进一步落实校馆的长期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博物馆进行综合考虑。大到策展理念、小到宣传手册的设计,博物馆都应做到教育服务一体化兼顾服务群体的分众化,并尝试进行各种衍生的教育服务。

(二)公众美育的普及

20 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的概念,并对博物馆发挥美育功能做出指导,他认为:“美育在学校,可通过音乐、图画、游戏来实现,在社会,则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公园来实现。”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所,博物馆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美的内涵、进行美育的重要依据和载体;博物馆内的场馆布置无形中带给人们一种文化的熏陶。从建筑上来说,很多博物馆是古建筑、仿古建筑或设计精妙的现代建筑,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其本身就是一件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审美理念的伟大艺术品。在场馆内,博物馆通过艺术展览,让书画作品不再尘封于库房,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玩赏品。将文物藏品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之美传播给社会公众,这既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博物馆实现美育功能的途径。

博物馆美育不仅可以带给个人审美愉悦感,提升公众文化品德修养,还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优势可以作为文创产业的艺术灵感。在馆藏特色和现代设计基础上打造的工艺品,不仅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也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相融合,提升全民的审美素养。

(三)博物馆教育体验感营造

1.体验的教育性

教育性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教育性体验需要个人自主地直接经历事件,在自我需要、兴趣、习惯下去选择对象内容,从自身情感、认知角度去体察、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体验常常是内化的,为此教育性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的特征。博物馆在进行观众教育性体验感营造时,需以激发观众学习兴趣为目的,把观众的需求纳入文物的征集、研究中;策展主题的确立、布置以及宣传推广方式等各项活动,应基于观众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使用观众熟悉的语言进行展示与诠释,以帮助观众深入体验。基于此教育目的策展、布展,便于观众获得教育性体验。

2.体验的引导性

博物馆作为学习场域的社会化延伸,承担公众社会场所修养、秩序、规范以及相关设备器材使用帮助、引导的职能。博物馆讲解员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要传播给观众正确的信息,给予知识性的反馈,还需要在掌握观众参观心理的前提下,进行文明素养的普及。在我国台湾省野柳地质公园,讲解员在参观者入园之前会带领他们到门口一块沉积岩前进行讲解,邀请参观者触碰石头的同时告诉大家入园后为了保护岩石,请不要对园内岩石进行触碰。在参观中,讲解员不仅结合岩石样貌进行地质、地貌分析,而且不断进行文物安全、保护教育。这样的言传身教比在园内竖起“禁止触碰”更有教育效果。在我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讲解员带团解说时,采用全程耳麦式扩音器,方便观众在自己的耳机里听取讲解,而不妨碍他人,亦不会造成大声喧哗,为博物馆参观营造良好氛围。

3.体验的情境性

博物馆的场馆优势可以给观众带来情境性体验。在我国台湾省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江贤二先生的画展中,策展人员为了帮助观众体会艺术家创作前后内心的起伏变化以及创作来源的挖掘,将部分画作的草稿、颜料等布置成展,并对工作画室进行还原,使得二维的参观效果变得更加立体、有情境、有时空感。在美术馆一楼利用楼梯空间巧妙设计成的冥想室,在主题展撤销后被保留下来,给予观众长期体验。

博物馆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来展开高度互动,通过设置角色扮演、场景互动游戏增强现场体验。当下最热门的VR技术也被运用至博物馆体验中。美国Woofbert 公司在2016 年北京全球创业者大会上展示了通过专门头盔和APP,把现实世界每一个细节一比一高品质地复制进虚拟世界,让用户在空无一物的房间内,利用VR 头盔在“有温度”的虚拟美术馆畅游世界的情景。在博物馆中运用VR技术不仅能打破时空界限,构造出新概念的展览空间,为大众观看珍贵艺术品提供全新途径,为人们感知艺术、接受艺术打开新途径,而且还挑战了高科技行业的不断升级,从而带动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体验的延伸性

(1)网站建设的支持

博物馆的教育体验不应只发生在博物馆内。为能拓宽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渠道,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专设“教育频道”专栏,包含282 件艺术品的图文详解,453 个视频以及179 条相关背景资料链接,并为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了106 节课程与活动方案。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也纷纷推出线上文物体验。

(2)文创产业的支持

联合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造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获得智慧财产权保护,其形式可以是产品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在博物馆里面是教育体验的延伸。人们参观时把美好的经验带去,美化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美学内涵,这些都是博物馆文创品的最大意义。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创产品更具有故事性和文化认同感。

2016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文创中国”线上平台,开启文化精品设计、开发、销售平台,实现互联网加博物馆的合作新模式。2016 年6 月29 日故宫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故宫旗舰店正式上线,双方合作内容包括票务、文创和出版三个板块。IP(Intelltectual poperty),即知识产权、版权,现已进一步拓展为版权形象或故事。在欧美发达国家,以迪士尼、漫威等为代表的娱乐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围绕IP的市场达到百亿美元级别。博物馆与腾讯、阿里巴巴的合作也是基于对IP 的精心培育、开发,利用互联网、高科技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把优质文化资源用创意方式传递下来,给予观众更好的体验。

猜你喜欢
美育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