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实验学校(256600) 吕 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其重要性也更为突出。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直接布置作业给学生,而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又常常是“拿来主义”,教师充当的只是资料的“搬运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被动地找作业,学生被动地做作业的情形。在新课改背景下,这样的作业设计思路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是要重视作业的设计,即要通过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根基。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主要在于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教学习惯。对小学语文学科来说,作业的设计往往就是“拿来主义”,多种教学资料、不同层级考试中的试题或所谓的真题,常常是教师作业设计的源头。从外因角度来看,小学阶段也存在着一定的应试或者学业水平评价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往往会选择与考试相关的题目来当作学生的作业,学生在做作业时就会立即进入应试的情境当中。这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作业,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呢?
以往一些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就是拷贝教材中的例题或者要求学生抄写生字词、优美的句子。这样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有局限性,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地完成作业。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把握昆虫的主要特征,制作昆虫备忘录;学习运用表格或者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制作备忘录等。教学时,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去周边的公园等场所观察昆虫,将自己观察到的昆虫(不少于三种)的特征记录下来,如昆虫的形象特点、习性等,最终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明确作业内容后,表现得十分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这样,将教材中的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整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原本乏味、单一的课后作业变得更具趣味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形式上是新颖的,在内容上是活泼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能够带着强烈的兴趣与自主的心态去完成作业,并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作业当中。特别是当学生将《昆虫备忘录》课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对比的时候,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就变得鲜活起来。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课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的结合,真正内化了课内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作业效果。
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更加新颖、有趣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而且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立足激发兴趣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应当从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作业内容可以基于教材而延伸至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借助生活素材来体现作业训练的要求;作业形式可以新颖活泼,充满个性化,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些都是很好的增强作业趣味性的途径。
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人与人之间也必定存在着差异。课堂上如若忽视这一问题,则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文基础等对作业进行合理分层,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应当说,分层作业是一个传统的思路,但是长期以来做得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中,分层作业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需要通过怎样的作业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以研究学生为主,就意味着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想着让学生考一个较高的分数,而应当思考怎样的作业是最适合学生的,这样才能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使分层作业更加合理。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后分层作业。作业1:“一飞冲天”。请将《亡羊补牢》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作业2:“激流勇进”。请将《亡羊补牢》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写下读后感。作业3:“步步登高”。请将《亡羊补牢》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收集类似的寓言故事。
这样的分层作业,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太常见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作业形式新颖,所以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完成动机。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强化,这显然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得益于教师科学的作业设计思路与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分层作业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施隐性分层,彰显分层教学的人性化,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层。这样一来,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作业上,能够避免学生由于分层而产生自卑感,最终影响到学习积极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保证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B、C层次的学生通过A 层次学生的帮助加深对作业的理解和把握,A 层次的学生在帮助B、C 层次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作业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文基础等,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分层,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以往的课后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参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试着为学生设计小组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归纳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作业来深化体验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这是因为,传统的语文作业往往只重视学生动笔去完成,并不考虑学生的体验需要。但是,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只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准确认识。很显然,这种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对作业的有效设计。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考虑到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特征,且涉及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本剧编演的课后作业,即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这样的作业内容不仅能够改变以往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单一状态,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更有效地完成作业,还能够在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体来说,要想完成这一作业,学生就必须合理规划、巧妙部署,提前选好将要编演的故事,科学分配角色,准备好相应的服装、道具等,并选择相应的表演场地。在课本剧表演时,由其中一名组员进行课本剧的录制,表演结束后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本组的录制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当各个小组都展示完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打分,选出“最佳编演小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造力和表现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业形式。
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设计课后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延伸,设计课后开放性作业。因为开放性作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与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应当将目光局限在教材上,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呈现与燕子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燕子的剪纸作品,并播放《动物世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燕子有一个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在学生把握燕子的特点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习制作燕子的剪纸,并且将自己的作品装裱好,最终以相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而且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在播放视频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喜欢且能够理解的视频资料,这样才能够确保完成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等来设计课后作业。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总而言之,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也应适当革新、优化,以更好地迎合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作业合理分层、设计小组作业、开放课后作业等方面入手,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切实感受到探索知识的快乐,并从中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