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阳之化脓灸

2022-04-07 04:22梁文华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扶阳关元中脘

彭 莉,梁文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青岛市中医医院 肺病科,山东 青岛 266033)

《医学入门》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古人所说之灼艾,即化脓灸,也作瘢痕灸,可治大病重病,起力挽狂澜之功。化脓灸是直接在皮肤穴位上施灸,发挥助阳祛寒、疏通全身经脉的功效。全身经脉通畅,则脏腑功能得以恢复,使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下注灵根,肾精得以慢慢补充,阳气充沛,脾肾俱足,人体必定恢复健康。

1 扶阳与化脓灸

1.1 扶阳是生命之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祝味菊言:“阳不患多,其要在秘。”“阳者,阴之根也。”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的生长活动都依赖于阳气的支持。阳气一旦不足,脏腑机能就会衰减,代谢下降,体内垃圾无法排出,造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认为:人体的阳气宜通不宜滞,通则气血冲和,滞则万病丛生。阳气充足,经脉通畅,脏腑功能才能恢复。人之生长壮老皆有阳气所主,“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故养生保健,需注重阳气的保护。

现今人们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不断耗伤阳气。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而现代人较之古人,有更多的诱惑和不良生活习惯,违背养生原则,反其道而行之,暴饮暴食、长期熬夜、饮冷、过度的夫妻生活等,不断消耗着阳气。当代名老中医李可言:“阳虚者十之八九。”扶阳理念在现今的治疗中变得越发重要。

1.2 化脓灸扶阳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灸百病。”艾灸具有温经通脉、回阳救逆之功效。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感叹:“诸疗之要,火艾为良,针、汤、散皆所不及。”“治病欲除其根,一灸胜于药力多矣。”可见艾灸是极佳的治疗方式。宋代太医窦材言:“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窦氏认为,阳气乃人身之根本,无论何种病情,一定要固护阳气,防止阳气的损伤,治疗方法围绕扶阳为主,并且着重强调艾灼之法,认为扶阳宜灸。针灸大家周楣声在《灸绳》中提到,艾灸并不是直接根治疾病,而是通过扶阳以补充身体能量,帮助身体恢复其脏腑功能,以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化脓灸疗法用艾炷在穴位皮肤点燃,直接通过体表经络到达脏腑,激发人体阳气,发挥调节作用,使阴阳平衡。现代医学认为,化脓灸可扶阳助阳通阳,通过阳气的作用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攻邪外出,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即指中医之正气,而正气即人体阳气。李可先生提倡固本培元,培元最好的方法就是补充机体的阳气,因为阳气是生命之根本。而扶阳的方法,除了大剂量如四逆汤类的扶阳药,最佳当属重灸化脓灸疗法,能发挥助阳扶阳的最好功效。人体阳气充足,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攻邪外出。

2 灸量够,方有效

2.1 充足的灸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意思是要使艾灸起治疗疾病的作用,火力必须充足,直到经脉大通才能治愈疾病。《小品方》中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艾炷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同时充分发挥该穴位所主管的功能,能起到通经脉的治疗作用,但必须保证一定的强度,即我们所说的灸量,灸量未达到,经脉无以大通,是无法起根本治疗作用的。灸量取决于艾灸的方式、艾灸的部位、艾灸的时间等,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来确定灸量。《扁鹊心书》言:“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可见具体的灸量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而定。

古人云:“灸法效如桴鼓。”意思是艾灸效果好,速度快。可现今的艾灸却未起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在诸多治疗手段中沦为配角,发挥着无足轻重的辅助治疗作用。为何古今效果如此悬殊,其关键还是在于灸法、灸量,对于一些重病大病,灸量的充足尤其重要。《本草纲目》言:“灸透诸经治百病。”许多人在质疑艾灸的疗效,不愿接受较为痛苦的化脓灸,也就无从坚持花时间灸透。病邪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在体内蓄积已久,怎可希望艾灸快速取得显著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脓灸治疗疾病也非一日之功,唯有量变才可引起质变,正如中药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而艾灸的关键在于灸法和灸量,灸宜持久,方能效力宏。窦材言:“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提倡治大病宜重灸,灸量大,刺激强才可效若桴鼓。

2.2 灼 艾

《说文解字》云:“灸,灼也。”灸即是用艾火烧灼之意,灼是需要着肉的。《千金要方》言:“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强调灼肉的化脓灸,选好穴位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待艾炷燃尽后,再置以新的艾炷,通过烧灼形成灸疮,在强刺激下达到治疗效果。今人受不了灼肉之苦,只是用艾条灸,或间接灸,可避开灼肉的痛苦,但疏通经脉作用大打折扣,只能用以治疗一些较轻的疾病,对于大病、久病及重病,无异于隔靴搔痒,无法起治疗作用。为缓解灼肉的痛苦,在施灸过程中,可采用局部麻醉、拍打、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扁鹊心书》中记载:“人难忍艾火灼痛,服此(睡圣散)即昏睡,不知痛。”

2.3 重灸关元、中脘

《扁鹊心书》中取穴少而精,应用最多的当属关元、中脘等少数要穴。关元、中脘是两大补穴,重灸、灸透可迅速祛散寒邪,通经脉,使元气恢复。《针灸穴名释义》中云:“关指关藏、关闭、机关。元指元气。”意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穴。关元穴是人生的要关,真气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人体元气根植于肾,肾藏元阴元阳,关元穴主诸虚百损。《扁鹊心书》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中脘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可健脾胃,生化气血,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补充元气之损耗,保持元气充盈。关元穴和中脘穴的运用,可培先天,兼顾后天,对于一般虚损疾病,灸关元、中脘即可。窦材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余寿矣。”

3 灸 疮

3.1 灸疮的形成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可奏效”之说。灸疮是指用艾绒或艾炷直接在皮肤穴位上烧灼,形成无菌性化脓现象。传统中医认为,灸疮是气血和热相搏而成。现代医学认为,灸疮是由烧灼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它是机体对局部变性坏死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灸疮的形成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灸量、促发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气血亏虚者恐难以发疮,灸疮发脓需要气血充足。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言:“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多不能愈。”灸量若不足,恐无法发脓,王执中曾记载:“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可见灸疮的形成与灸量有密切的关系。灸疮的促发因素也很重要,《资生经》言:“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可人为干预促发灸疮,如热熨法、外用发散药物、内服补益药物或发物等。

3.2 灸疮促发的意义

《黄帝明堂灸经》载:“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小品方》言:“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易学》云:“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可见灸疮的促发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产生灸疮被视为化脓灸是否有效的标准。中医学认为,灸疮化脓的过程,是通经脉、补充阳气、扶正祛邪的过程。近代医学认为,主要是通过灸疮化脓产生的物质刺激人体,调节其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重灸化脓疗法,通过火的助热与药物在穴位上持久的刺激,使机体经脉通畅,阳气不断得到补充,人体正气充足,才有机会依靠自身的力量,攻邪外出,将疾病祛除。

3.3 灸疮的调护

在施行瘢痕灸后,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用干纱布覆盖,一方面保护疮面,另一方面促使灸处产生无菌性化脓炎症,形成灸疮。对于灸疮,有众多的调护方法。古人采用洗疮法减少疮口疼痛,《针灸大成》中以黄连煎汤洗灸疮止痛;《医宗金鉴》则以薄荷、黄连、葱皮,芫荽煎汤外洗;《外台秘要》常用鲜白皮、鲜柳白皮、当归、薤白、生地等药,取一二味,煎汤熏洗。还有贴疮法,可防止创面感染,《丹溪心法》中以黄连、白芷、黄丹、甘草、香油同煎成油膏贴敷。在化脓期间,需调饮食、畅情志。《医宗金鉴》灸后调养歌载:“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厚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4 化脓灸的临床运用

4.1 化脓灸治疗临床各系统疾病

《神灸经纶》言:“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趋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阳,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化脓灸效果佳,应用极广。周楣声在《灸绳》中言:“凡举全身各个系统之成年痼疾,与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皆可包罗,全身各大系统,用之得当,均可收效。”

笔者通过知网查阅相关化脓灸的文献,可知化脓灸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可用来治疗各大系统的疾病。在呼吸系统,可治疗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刘宏[1]通过化脓灸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发现化脓灸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含量较针刺组有显著差异,化脓灸疗效比单纯的针刺疗法效果更好。在消化系统,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肠炎等。王国英等[2]应用化脓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现化脓灸足三里穴治疗此病疗效确切。在循环系统,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脉管炎等。袁民等[3]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化脓灸降压、降脂作用优于针刺组,化脓灸对于高血压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在神经系统,可治疗中风、癫痫、偏头痛等。在泌尿系统可治疗肾炎、肾衰等。化脓灸渉及临床各科室的病症,对一些大病难治病有很好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化脓灸可防治肿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阳化气,阴成形。”各种阴寒之邪积聚,形成肿瘤。李可认为,肿瘤最早产生的是阳虚。《景岳全书》中提道:“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通过重灸,产生强大的通经脉力量,激发人体免疫力,鼓舞自身阳气,将病邪祛除。现代对直接灸防治肿瘤的临床研究颇多,张金莲等[4]研究灸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认为灸法能够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对紊乱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张秀丽[5]研究探讨足三里穴化脓灸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结果表明,化脓灸足三里穴结合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肖传光等[6]研究化脓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化脓灸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C和NK细胞数量,同时上调患者血清IL-12水平,下调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6壮灸剂量的临床安全性较好。

4.3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化脓灸的心得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化脓灸,每日灸患者关元、中脘穴各15壮,治疗过胃癌、抑郁症、哮喘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4.3.1 药所不及,灸能愈之

一方面有些患者难以忍受灼艾的痛苦,宁愿多服几剂汤药以达到化脓灸通经脉的神奇效果,但中医的疗效不能用简单的数字逻辑来理解,许多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改正,不断消耗着元气,单靠药物无法取得如化脓灸一般强大的通经脉作用。一方面对于元气大虚的患者,药物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作用也需要元气,元气不足,其消化吸收功能不足,药物所发挥通经脉、恢复元气的作用大打折扣,而患者自身体内的淤血、湿邪,痰饮等也在消耗元气,消耗元气的速度甚至超过元气恢复的速度,病越来越重,此即虚不受补。此时,可采用重灸关元、中脘穴的化脓灸,避开对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直接利用艾灸的热力,只需调用少量元气,就能产生强大的通经脉作用,使脏腑功能得以快速恢复。倘若元气虚甚,汤药难以疏通经脉,恢复元气,甚至使元气继续下陷受损,《内经》称为“陷下则灸之”,唯有灸法可以担此重任。

4.3.2 辅以养生原则才能大效

凡病之治,一定是三分治,七分养,化脓灸疗效虽好,前提是要遵守养生原则。《黄帝内经》中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若是一边在通经脉补充元气,一边又因为各种不良习气消耗元气,治疗效果不会太好,难以起桴鼓之效。

4.3.3 增强患者灼艾信心

灼艾的疼痛完全是可以忍受的,若是为了缓解痛苦使用麻醉药物或止疼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并且消耗大量元气,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疾病是由多年恶习积累所致,若轻轻松松治好是不现实的。在施灸的过程中,医生可鼓励患者,但绝对不能说怜悯的话,并且让家属坚定立场,若表现出丝毫怜悯,患者会立刻打退堂鼓,医生对此治疗必须坚定信心,给患者以勇气,使患者明白,为了治疗大病、重病,灼肉的痛苦是可承受,也是值得的,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能轻松接受化脓灸。

5 小 结

化脓灸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流传至今,有其独到之处,通过灼艾的通窜力,可振奋体内阳气,通经脉,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病邪。但现今临床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一部分是因为灼肉的痛苦让患者恐惧,一部分是临床作用机制研究未成系统,患者也不信服。如何减轻灼艾的痛苦,使患者接受,并且加强化脓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这将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扶阳关元中脘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扶阳罐“以罐代手”在亚健康调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