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

2022-04-07 03:17:42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朋辈心理品质培育

林 晨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塞里格曼(Seligman)于1997年创立的,由此引发了心理学界的巨大变革[1]。相较于传统心理学中“病理式” “诊断式” “问题式”等消极模式,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正向的、积极的、主动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并非简单地解决心理问题,而是从普通人层面出发,旨在探求哪些因素让人生更有意义,并且帮助人们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2]。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创立[3],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人生[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地肩负起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和提供积极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5]。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的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与提升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信息的飞速发展,“00后”作为“网络新一代”,有了更多认识世界、接收信息的途径,这为培育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路径。同时,“0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与幼稚并存、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并存、全球视野与功利主义并存、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6],培育与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扬长避短,极大促进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

“00后”大学生是出生在信息飞速发展时期的“网络新一代”,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独生子女一代”。受网络信息的影响,“00后”有更多的途径来认识世界与接收信息,这造就了他们思想开放、价值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有研究表明,90.3% 的“00 后”大学生会对新闻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他们对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发表观点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学生会遵从内心想法,不会人云亦云[7]。但这也导致了“00后”大学生存在过度依赖互联网、泛娱乐化明显的缺点。“00后”大学生存在更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其往往根据是否加综合测评分来决定是否参加该项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8]。

2 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

从积极心理品质结构要素六大维度上看,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利群、律己、超越等方面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自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人际、超越、情感、公正、节制、认知。具体20项积极心理品质的自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勇敢坚持、感受爱、爱与友善、好奇心、宽容、爱学习、希望信念、热情、正直公平、审慎、社交智慧、真诚、谦虚、创造力、幽默风趣、领导能力、思维力、自制[5]。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是多元的。

2.1 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影响

高校教育中,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9,10]。高校学生干部多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选拔,其必须具备品学兼优的特质,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需要权衡好学业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各类人际关系和应急事件、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策划或参与多种课外活动等,这些经历有利于提升其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与责任感、团队精神、希望信念、热情等积极心理品质紧密相连。因此,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2.2 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11]。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的183名平均年龄为19岁的大一新生为样本,采用WAI(英文“Who am I”的缩写,即“我是谁”)技法以及谈心谈话的方式再次验证了原生家庭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正相关关系。WAI技法是指实验者在一张空白A4纸上列出以“我”字开头的20条空行,并印有1~20的序号,由被试者自由填写“我”字之后空白处的内容。考虑以“我”而不是常见的以“我是”开头的设计,是为了尽量减少文法的限制,使被试者的反应更为自由[12]。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扣除一些个人基本信息,写出10~15个与积极心理品质有关的个人特质的学生中,约96%与父母关系亲密或良好;仅仅写出5个或少于5个与积极心理品质有关的个人特质的学生中,100%与父母关系紧张或是在复杂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因此,可得出以下结论:在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温暖的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更加自信,具有创造力、领导力等多项积极心理品质;而在不良成长环境和沟通不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则较自卑,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低。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能传递正向情感,并让子女感受到爱、包容与温暖,这种言传身教的教养能够培育子女感受爱、心灵触动、爱与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反之则较难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且较易引发心理问题。故而,原生家庭对于培育与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3 朋辈的影响

朋辈支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积极心理品质的水平也与朋辈息息相关,其中以舍友的影响最为显著。尤其是在新生阶段,许多学生初次离开家庭、父母,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与舍友形成了最为亲密的关系,舍友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往往与其产生相互作用。采用WAI技法以及谈心谈话的方式对此进行验证,表明良好的宿舍氛围和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舍友或同学,能够正向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反之则产生负向影响。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乐于参与学生工作与社团活动,如上文所述,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具有正向影响,若某宿舍中有1~2位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能够用其热情、自制、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带动朝夕相处的舍友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或是共同努力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团队精神、社交智慧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使其自觉主动地增强宿舍凝聚力、维护宿舍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而良好的宿舍氛围也对互相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理,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其他朋辈对于大学生也能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反之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培育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要注重朋辈支持的力量。

3 培育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途径

3.1 融合思政教育,聚焦网络新媒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传递积极的、正向的信息。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赞同程度越高、对中国梦的情感态度越积极,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则越高[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许多理念与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兼容性和相似性,将二者相融合能产生“1+1>2”的效果。同时,结合“00后”作为“网络新一代”更擅于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必然需要聚焦网络新媒体,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可借助学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官方平台,创作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有关培育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推文,进而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学院微信公众号心理栏目《你的故事不孤 “读”》为例,该栏目主要以大学生自身的故事来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统计从栏目创建至今的数据显示,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的微信推文更易收获学生关注,更能引发学生群体的交流与讨论,更易引导学生在思考共鸣中改善现状、提升自我。这类“软输出”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都有着良好成效。

3.2 促进文化育人,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组织者还是对参与者来说,均是培育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一,组织者在组织过程中能够培育创造力、领导能力、思维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其二,参与者能在参与过程中培育社交智慧、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或是在参与者的互相影响下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此,可通过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方式培育与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丰富其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潜能,进一步挖掘其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同时,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培养学生干部,锤炼学生干部的品格修为,帮助学生干部在沟通交流、处理各类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提升希望信念、热情、正直公平、审慎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生命意义感。

3.3 加强家校联动,构建温暖家庭港湾

“00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收获了家庭的极大关注,也被寄予极大期望,家庭对“00后”的影响不言而喻。家校联动不仅可运用于高校危机干预中,同样适用于积极心理教育。尤其是在学生刚步入大学阶段,由于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可能出现沟通较少的情况,对于原生家庭关系较紧张或复杂的学生而言,更易出现拒绝沟通、逃避现实等情况。针对此类家庭,搭建家校的桥梁、畅通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有利于将消极家庭关系转化成温暖家庭关系,进而借助家庭的力量,尤其是学生父母的力量来培育和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对于原生家庭关系较好的家庭而言,一方面家校联动能促进学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挖掘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其已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父母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增加互动话题,在原有基础上增进沟通,保持培育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良性循环。

3.4 提升朋辈支持,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发挥朋辈作用,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培育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发展部成员和心理委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提升心理发展部成员和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素质及其积极心理品质水平。通过心理发展部成员和心理委员以点带面地带动更多学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发挥班级、社团的团体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微电影、心理情景剧、素质拓展等心理相关活动,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和提升朋辈间人际交往,以此相互促进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提升。此外,应充分发挥宿舍心理信息员的作用,不仅要注重培养其危机干预技能与方法,还要注重挖掘其积极心理品质,特别是可加强培养其培育和提升宿舍成员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由宿舍心理信息员将积极正向的力量传递给宿舍成员,确保在校园最小单位内的朋辈支持发挥最大限度作用。

3.5 增强定向训练,制订可行性计划

积极心理品质可通过训练获得,可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定向训练并量化训练:以周为单位,每周定向训练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一项;用表格的方式制订可行性计划,在表格中写出与这项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的具体行动或事务,达成目标则打钩,未达成则不作任何标记。每周训练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直至完成20项积极心理品质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依据可行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再次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目标计划应遵循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具有相关性和具有明确的期限。合理的目标制定才能真正达到训练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4 结语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师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进而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而这四个维度所体现的是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14]。这些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应对挑战的自信,帮助大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并且更加全面、合理地认识自我,同时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心理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都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0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物质富裕、全球视野等优势特点,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其奉献意识,通过多种策略和途径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为学生立起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理防线,从而更好地将“00后”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朋辈心理品质培育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2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江苏教育(2019年48期)2019-07-16 02:16:48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长江丛刊(2019年10期)2019-06-03 07:59:0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