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鑫 蒋建平 徐利谋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组织架构的变化,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1]。高职院校拥有创新型人才、优势突出的专业、信息汇聚的平台以及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研发工作,能为地方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多元的理论研究和先进的技术储备,为提升地方基层治理效能和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火炬职院)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党建“外溢”效应、主动融入镇街基层党建治理体系的实施路径,为实现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双融双促提供助力。
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和镇街党建资源的融合,将高职院校党建经验嵌入镇街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多元参与和协同共治的镇街治理模式,以党建激活镇街治理新动能,为镇街破解治理困局提供智力支撑,为基层社会治理添砖加瓦[2]。高职院校将学校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带到镇街,为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党建育人提供路径,为教师的专业研究、知识服务地方提供落地渠道,有效整合高校智库资源与地方平台资源,铸牢党建共同体理念,实现校镇党建共同体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通过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高职院校党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对接的镇街党委进行一对一共建,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镇街治理相结合,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路径。高职院校利用博士教授资源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行研究,拓展基层治理视野和渠道,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推动产学研协同互动,促进校地、校企等多方合作,构建多主体、立体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有利于突破学校资源限制,将党建阵地延伸到镇街,为师生党员参加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广阔舞台。师生党员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深入了解基层现状,能够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发现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党建育人功能。另外,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为镇街党建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素材来源,将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与基层相对接,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到基层,丰富基层单一的党建育人模式。发挥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的整体效应和最大效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高职院校和镇街在党建结对共建过程中,因忙于事务性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较少共同开展相关问题研讨,缺乏对党建结对共建总体框架的统筹和协调,使各职能部门在共建过程中缺乏方向,相关党建结对共建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有效推动党建结对共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流于形式,党建结对共建成效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和镇街未能构建起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没有从党建工作系统化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对强化基层党建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行有效探索,未能达到协调解决基层党建问题的目的,在有效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推进工作方面有待改进。党建服务活动相对简单,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和镇街党建结对共建的宗旨,未能实现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和镇街在党建结对共建平台建设方面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缺乏有效的合作载体和常态化服务平台,双方优势的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缺乏高职院校和镇街党建结对共建常态机制。高职院校未能找到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能为镇街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镇街党委没有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平台为高职院校提供业务实践平台,没有建立一体化党建结对共建平台建设机制[3]。
高职院校和镇街未建立党建结对共建考核监督体系,在领导职责、合作体系、合作载体、合作评价等方面缺乏标准,导致在党建结对共建过程中找不到工作的重心,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党建服务。
高职院校党组织和镇街党组织作为党建结对共建中的两大主体,具有不同的工作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中存在合作模式和发展诉求差异,要充分发挥两个党建主体的合作效能,就必须强化沟通交流,寻找合作点和突破口。火炬职院与镇街联合组织召开党建结对共建推进会,双方现场沟通党建结对共建总框架和总要求,结合镇街实际需求,明确党建结对共建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细化合作内容,实施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服务,对每个具体合作项目制定联系表,明确双方的负责人以及完成时限,实现精准对接服务,确保党建结对共建工作高质量推进,全力构建“携手合作、创新服务、互利共赢”的新型工作机制。火炬职院与镇街每半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总结党建结对共建成效及困难,研究解决结对共建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工作合力。明确双方党委党建结对共建工作联络员,负责联络并落实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任务,每月开展1次党建相关联系工作。
高职院校利用党建标准化优势,深化学校与镇街党建合作,围绕组织联结、资源联享、服务联创、发展联动、人才联培的“五联”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学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打造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4]。整合学校教师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形成联合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社区,构建业务链接、服务引领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与镇街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协助镇街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村居党员的发展培养和日常管理,引导鼓励优秀业务骨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学校和村居年轻干部交流锻炼。学校选派党建经验丰富的“党建专员”常驻联合党支部,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科学化建设。利用镇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联合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微党课比赛、基层组织生活案例评选等活动,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依托学校党校和镇街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差异化、菜单式党员教育培训,强化理论武装。学校党委书记和镇街党委书记每年到结对共建单位互上1次党课、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对党支部每两个月组织1次活动。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开展后备力量“双培养”,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推进常态化党建结对共建互动融合,拓宽高职院校与镇街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不断提升全方位合作层次,共同为推动镇街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协助镇街组织召开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发挥人力、市场、产业等资源优势,指导镇街制定贴近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优化高新产业资源布局,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探索党员教授博士下乡和农业科技特派员驻村机制,围绕镇街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农村产业融合、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党建等课题的合作研究,加强镇街和社区的融合发展研究,推动镇街、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创新高职院校与镇街科研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基层治理教研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基地,推动科技兴镇。围绕黑鱼养殖、食用菌生产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食品生产和加工、绿色包装、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共建“绿色生产基地”“直播电商”等,不断拓展双方合作深度,实现校地融合发展,为镇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院校和镇街双方结合各自的重点任务,主动挖掘合作内涵与形式,构建起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推动校地双方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火炬职院与镇街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进一步丰富产业学院内涵,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为镇街水污染治理、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等提供智力支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升级改造、科技攻关等服务,围绕镇街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新型专业产业融合体系,形成专业建设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镇街基础设施完善、专家智库建设等需求,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党建结对共建融合范围,优化党建结对共建融合工作机制。深挖新经济、新业态党建联建资源,将党建工作延伸至新兴业态重点企业,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解压、咨询等服务,构建“党建+服务+治理”新模式。
以党建结对共建党委、支部为中心,辐射党建结对共建合作范围,将党建引领扎根在田间地头,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耳中、融进群众心里,拓宽乡村振兴的“党建路”,以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以党建共建为“撬”点,在成果深化上着手,携手打造乡村旅游振兴样板,通过“典型引路”,强化乡村振兴“铸魂”,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5]。协助镇街做好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织密、建强社区和乡村组织体系,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与镇街合作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实战化的党建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和乡村党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本领,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战能力。围绕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优化乡村振兴培训模块,构建多元化继续教育新体系,将创新知识送到乡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创新载体,提升服务质量,让群众了解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明确党建结对共建负责人的联系点,覆盖社区村居、重点项目、重点群体等工作对象,牵头破解基层治理重点难题。推行“网格服务”工作双模式,学校和镇街党员共同担任网格长,构建起点线结合、网络服务的工作格局。与镇街合作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形成学校和镇街党员干部轮岗、党群服务中心党务工作者定岗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党建业务支撑和政策服务。推进社区和乡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双方共同打造新型党群活动中心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地,打造党员活动、服务群众的共同阵地,推动党建文化传播和实践。学校与镇街联合成立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动员党员志愿者踊跃参与镇街疫情防控工作,鼓励党员干部下沉到镇街疫情防控网格,协助开展核酸检测、上门入户、防疫检查等工作,充实社区网格化管理力量,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中心,选派优秀学生为社区群众开办“430课堂”“少年课堂”等,解决群众孩子受教育的难题。依托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常态化开展亲子早教、公益夏令营、书法、烘焙等服务项目活动,以优质、贴心的服务增强群众社区“向心力”。根据不同社区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一社区一品牌”基层党建路径,打造出“志愿管家”“红色物业”等一批深受党员群众欢迎的党建项目,实现精准施策、成果共享。针对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联合开展困难群众帮扶、老旧小区服务微实事等。合力推进乡村整治工程,利用学校艺术设计和城市规划等专业资源,有效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空闲地等空间,打造方便群众休闲娱乐的口袋公园。
高职院校与镇街党建结对共建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有效尝试和探索,是推动高校和地方党建工作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需要对党建结对共建合作空间进行区块化切割和网格化管理,实现高校、镇街、企业等不同维度资源的整合,构建形态开放、主体多元、协作互助的党建结对共建格局,打造党建结对共建品牌,构建高职院校与镇街命运共同体,推动高职院校和镇街优势互补、携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