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智洋,郑杰
(厦门长庚医院口腔科,福建 厦门 361000)
骨性牙颌畸形指面部上下颌骨间的大小、形态或位置关系异常引起的牙颌畸形,其发生多与遗传因素有关[1]。与牙性畸形相比,骨性牙颌畸形对患者颜面部的美观度、口腔健康、口颌功能的影响较大,矫治难度较高,且矫治时间较长[2]。目前,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的方法包括生长改良、正畸掩饰及外科手术等,生长改良是通过刺激或抑制颌骨的生长改善或矫治骨骼异常,但该方法疗程较长且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性;正畸掩饰治疗是通过牙齿移动改善颌关系,掩饰骨骼畸形,但骨骼畸形仍然存在[3]。外科正颌手术目的在于矫正错位牙,通过切开并移动牙骨复合体,重建正常的牙颌面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功能[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2例骨性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正畸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2例骨性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1例。甲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26.82±4.16)岁;上、下颌骨前突分别为14例、13例,上、下颌骨后缩分别为8例、6例。乙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6.79±4.14)岁;上、下颌骨前凸分别为16例、12例,上、下颌骨后缩分别为7例、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根据病史、牙颌面检查和X射线资料分析,确诊为骨性牙颌畸形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缺损患者。
1.2 方法 甲组采用正畸联合正颌疗法。①术前正畸治疗:于正颌手术前8~24周,应用直丝弓帮助患者矫正畸形牙颌,有效调整后使牙列排齐,去代偿并纠正咬合曲线。②正颌手术:参考患者骨性牙颌畸形的实际情况制作石膏模型,医生根据提前二维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面弓转移、上颌架,结合标准位置关系制作中间及终末固位牙合板,为术中全面固定骨块做准备。采用双尖牙拔除术联合根尖下截骨后退术治疗上颌骨前突患者;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治疗下颌骨前突患者;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徙术治疗下颌骨后缩患者;采用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治疗上颌后缩患者。术前给予患者全麻并控制性降血压,麻醉起效后切开患者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分离骨膜,扩大手术视野,画线标记截骨线,以往复锯锯断、劈开骨质;形成牙骨复合体后根据术前制订的方案,分别使用钢丝颌间结扎固定中间、终末牙合板确定上下颌骨的位置,并用微型钛板、小型钛板内固定上颌骨断端和下颌骨断端,固定完成后进行冲洗、止血处理,双侧下颌升支内侧置入负压引流管,严密缝合切口。术毕,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及尿管。③再次正畸治疗:正颌手术结束3~4周后,待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即可进行正畸治疗,进一步消除牙间隙、改善咬合关系,加强手术治疗效果。乙组仅采用正颌手术进行治疗,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SNA角[由鼻根点N至上齿槽座点A连线与前颅底平面SN所构成的角,反映上颌前部相对颅底平面的前后向位置关系,在生长过程中较恒定,均值为(82.8±4.0)°,当该角过大时,上颌前突,面部侧貌呈凸面型;反之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SNB角[由鼻根点N至下齿槽座点B连线与前颅底平面SN所构成的角,反映下颌前部相对前颅底平面的前后向的位置关系,正常均值为(80.1±3.9)°,当该角过大时,下颌相对前颅底的位置前突;反之呈后缩状]及临床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5]:治疗后,患者无咬合功能障碍,充血、肿胀等症状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咬合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充血、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存在咬合功能障碍,充血、肿胀等临床症状显著,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SNA角、SNB角比较 治疗后,甲组SNA角、SNB角均小于乙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NA角、SNB角比较(±s,°)
表1 两组SNA角、SNB角比较(±s,°)
注:SNA角,由鼻根点N至上齿槽座点A连线与前颅底平面SN所构成的角;SNB角,由鼻根点N至下齿槽座点B连线与前颅底平面SN所构成的角
组别甲组乙组t值P值例数41 41 SNA角治疗前86.12±1.24 86.08±1.32 0.11>0.05治疗后82.36±1.04 84.76±1.01 10.27<0.05 SNB角治疗前85.23±1.22 85.13±1.17 0.31>0.05治疗后81.24±1.61 83.63±1.52 7.39<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骨性牙颌畸形是指由于基因遗传系统异常导致颌骨发育畸形,进而造成颌骨形态、大小和颅面与其他骨骼的关系错位。外科手术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最直接的有效方法,但严重骨性畸形患者采用单一正畸手术或正颌手术进行治疗时效果不佳[6]。近年来,正畸联合正颌在骨性牙颌畸形的应用价值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甲组SNA角、SNB角均小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正畸联合正颌治疗骨性牙颌畸形有助于改善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增强治疗效果。骨性牙颌面畸形患者除存在颌骨发育异常外,还存在牙齿排列错乱、咬合关系不正常等问题,而正颌外科手术只能改变颌骨,牙齿问题需通过正畸方式改善[7]。因此,确定正颌手术方法后,根据矫正的牙颌位置进行正畸治疗,其目的在于矫正错位牙齿,调整不协调牙弓与牙颌的关系,排除牙颌干扰,建立良好的牙颌关系[8]。如在正颌手术前未进行正畸,虽然手术后颌骨能恢复正常位置,但牙齿依然处于不正常状态,易造成畸形复发并出现咀嚼障碍,导致患者进食困难[9]。术前正畸治疗可促使牙齿回归正确位置,为后续正颌手术治疗清除障碍。首先,术前正畸治疗能让错位的牙回到牙弓中,排齐牙齿是正畸治疗的根本目的,也是矫治过程的初级阶段,在排齐牙列的基础上进行正颌手术矫正颌骨,可达到完美的面型和正常的牙合关系[10]。其次,术前正畸治疗消除了牙齿代偿性倾斜,骨性牙颌畸形患者由于颌骨位置异常,上下颌牙齿为了能咬合,会出现倾斜生长现象,掩饰骨骼畸形程度。如不进行术前正畸,直接实施正颌手术,可能导致手术无法彻底改变颌骨畸形。而术前正畸使倾斜的牙齿竖直在上下颌骨内、上前牙向舌侧移动、下前牙向唇侧移动,有助于通过正颌手术彻底改变颌骨畸形。再次,牙颌面畸形患者由于牙齿排列错乱、生理性倾斜,上下牙齿伸长,牙合关系必定不正常。而通过术前正畸治疗可整平颌面,恢复牙齿正常高度,恢复牙弓纵牙合曲线,为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和颌骨顺利移动创造条件。如术前未进行正畸治疗,术后颌骨移动阻力大,移动量受到限制,术后可能会因为牙齿的畸形而造成反弹。最后,骨性牙颌畸形患者通常会存在牙弓形态大小失调问题,表现为上颌牙弓过于狭窄,通过术前正畸扩大上颌牙弓,可避免影响下颌骨在手术时后退空间,保证上下颌牙弓协调,有利于术后维持稳定。因此,术前正畸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正颌手术的顺利进行,改善患者SNA角、SNB角,确保治疗效果。术前正畸为保证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术后正畸可进一步巩固疗效。正颌手术后,颌骨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术后正畸治疗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排齐牙齿,对牙位进行精细调整,达到稳定良好的牙颌关系,避免术后牙颌畸形复发,巩固手术效果。因此,在正颌手术前后给予骨性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能加强治疗效果,改善面容与咬合的关系。
综上所述,正畸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面容与咬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