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防范肥胖瘢痕子宫患者剖宫产腹部纵形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

2022-04-07 10:08方李梅肖诚刘桂荣
当代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错位液化剖宫产

方李梅,肖诚,刘桂荣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肥胖率明显提高,肥胖产妇也越来越多,肥胖标准一般是孕前体重指数(BMI)>28 kg/m2[1]。很多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易出现脂肪液化,因肥胖产妇脂肪层较厚,在实施腹部纵形切口手术后,其切口脂肪层通常>5 cm,切口脂肪液化率较高,术后切口愈合缓慢,严重影响产妇身体恢复。因此,尽可能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具有重要意义[2]。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时,传统全层缝合脂肪层易出现缝线过多、过紧、过密现象,加重脂肪液化程度。分层错位缝合是将脂肪分为两层进行缝合,可减少脂肪层缝线,保持切口良好血运,对预防脂肪液化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因剖宫产史瘢痕子宫行剖宫产分娩的肥胖腹部纵形瘢痕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基于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防范肥胖瘢痕子宫患者剖宫产腹部纵形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因剖宫产史瘢痕子宫行剖宫产分娩的肥胖腹部纵形瘢痕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7.15±1.52)岁;BMI 28~39 kg/m2,平 均BMI(32.56±0.25)kg/m2。观察组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7.22±1.49)岁;BMI 28~39 kg/m2,平均BMI(32.60±0.26)kg/m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均符合肥胖标准;腹壁脂肪较厚;术中通过食指测量显示深筋膜至皮肤厚度>5 cm。排除标准:未达到产妇肥胖标准;存在伤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

1.2 方法 对照组于剖宫产后采用传统全层缝合脂肪层法缝合切口,采用大圆针、3-0可吸收线对皮下脂肪组织进行全层间断缝合。观察组采用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法,第一层采用大圆针、可吸收线3-0对底部2/3层脂肪层进行缝合,每针间隔距离2 cm,并予以错位外缝。第二层采用大圆针、1-0可吸收线对顶部2/3层脂肪层、皮肤进行缝合。缝合中注意及时挤出皮下组织内多余血液,完成缝合后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对创口进行消毒并外敷,再给予腹带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2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切口恢复情况。脂肪液化标准:手术切口未显著愈合,皮下组织有分离现象,手术切口大量渗出漂浮脂肪滴[4]。切口甲级愈合标准: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切口处无红肿、渗出等不良反应[5]。比较两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及甲级愈合率比较[n(%)]

2.2 两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切口恢复时间8.05±1.03 5.31±0.75 11.779 0.000术后住院时间9.52±1.03 7.36±0.96 8.402 0.000

3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手术完成分娩,在此过程中,术后脂肪液化较常见,且随着剖宫产手术增多,导致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越来越高[6]。手术切口出现脂肪液化主要是因切口处脂肪组织出现无菌性坏死,引起大量渗液,导致手术切口无法正常愈合,对产妇术后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7-8]。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产妇出现肥胖现象[9]。肥胖产妇腹部脂肪层明显增厚,且机体肥厚脂肪层难以保持良好的血液运动状态[10]。若对肥胖产妇进行剖宫产,皮下组织通常会因切割而出现脂肪层血液运动明显受损情况,且机械性操作易刺激脂肪层,发生氧化分解现象,从而导致产妇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当渗液量过多时,手术切口通常难以愈合,如液化范围较深、较大,挤压处理与药物治疗仍未好转,则需拆除部分缝线进行二期缝合,确保切口能快速愈合。因此,切口缝合方式对促进切口愈合,防止严重脂肪液化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全层缝合方法在对剖宫产手术切口实施缝合时,会缝合过多捆绑脂肪,致使切口处发生严重缺血性坏死,导致手术切口部位发生组织增生硬结情况,同时,对合错位、异物反应等导致部分产妇切口愈合不良,进而延长产妇康复时间,易引发产妇出现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发生抑郁症状,无法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康复效果较差,出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产妇术后机体健康及心理状态。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将脂肪层分为两层进行缝合,可预防脂肪被大量捆绑,避免缝合线过紧、过多,对脂肪液化具有明显预防作用[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增强切口愈合效果,利于切口快速愈合,对产妇术后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妊娠会导致腹壁脂肪出现大量堆积现象,在对皮下脂肪组织进行缝合时,因缝扎方法不同,或部分产妇存在贫血、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时,会间接影响伤口愈合,易导致切口裂开。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方法的应用可降低脂肪张力,对预防皮下脂肪层液化具有明显作用,可避免缝合不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避免切口渗液出现无菌性炎症,利于切口愈合[12]。实施缝合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尽可能预防产妇神经组织受到损伤[13]。缝线属于机体异物,易导致局部免疫反应,且若缝线过松、过紧均可能导致出现大量渗液,或因切割而使局部组织出现缺血、坏死现象,引发脂肪液化,导致手术切口无法正常愈合[14]。虽然对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15 d后,切口缝线未完全被吸收,但切口愈合已完成最关键步骤,通过单层缝合法进行切口缝合时,切口处具有较高张力,且组织间难以保持较高紧密度。而通过双层缝合法将切口进行缝合,可有效降低横向、纵向形成张力,使组织间保持较高紧密度,促进切口愈合[15]。

综上所述,分层错位缝合脂肪层防范肥胖瘢痕子宫患者剖宫产腹部纵形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切口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错位液化剖宫产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有趣的错位摄影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