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昌盛
(济南市莱钢医院特检科心电图室,山东 济南 271106)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是临床治疗不可逆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异常的主要方法之一[1],但由于起搏器置入过程中对心脏、血管造成损伤等因素,患者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异常等不良事件,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因此,需及时发现并给予对应处理,以降低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2]。临床通常使用心电图对患者心功能状态和起搏器状态进行监测,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监测时间有限,易漏诊间歇性发生的不良事件[3],而24 h动态心电图(DCG)可长时间持续监测患者心功能和起搏器功能,减少间歇性不良事件漏诊率[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DCG监测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4.52±5.37)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5.31±1.15)年;合并症:高血压31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24例。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诊断需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治疗[5];年龄50~75岁;无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等相关手术禁忌证;1个月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电解质紊乱;合并心肌炎或心包炎;合并肝脏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心电图监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并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14 d内接受ECG和DCG监测。ECG监测: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保持正常平静呼吸,使用康泰日本福田ECG1200GFX-8322型12导联心电仪器监测患者静息状态下60 s心电图,增益速度10 mm/mV,走纸速度25 mm/s。DCG监测:使用杭州百慧美国迪姆CT-82CT-86DMS300-4型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监测患者24 h心电信号,使用计算机分析心电图像。
1.3 诊断标准 心肌缺血:心电图中T波<同导联1/10R;ST段压低>0.05 mV,持续1 min以上且反复出现时间间隔>1 min。
1.4 观察指标 比较术后14 d内ECG、DCG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器综合征、感知障碍、起搏不良)、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术后14 d内,DCG对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室性早搏早发检出率高于EC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n(%)]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检出率比较 术后14 d内,DCG对心肌缺血检出率为16.00%(8/50),ECG对心肌缺血检出率为4.00%(2/50),DCG对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
2.3 两种检查方法对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术后14 d内DCG对感知障碍、起搏不良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未检测出起搏器综合征,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n(%)]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心脏起搏器广泛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异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6],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7],因此,探寻高检出率的心电图方法进行术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起搏器为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电刺激传导,促进心脏仿生理收缩、搏血等,维持心脏供血功能[8],但植入起搏器易对患者心脏组织血管造成损伤,术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9]。常规ECG监测为监测某个时间点患者心功能,但大部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产生的心律失常为间歇性和阵发性。因此,ECG无法随时检查记录患者心功能,导致部分心律失常漏诊,且难以检测部分轻微心肌缺血,导致严重心肌缺血发生风险和患者猝死风险升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4 d内,DCG对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对室性早搏早发检出率高于EC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DCG便于检出永久性起搏器术后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分析原因为,DCG为持续性全程动态监测患者心功能,可详细记录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时间、发生频率、发生次数及患者休息、活动等不同状态下心功能情况,从而捕捉部分特殊的、ECG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减少漏诊率,便于医生针对患者心脏状态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防止并发症加重,保证治疗效果[11]。
由于患者心功能和状态变化及起搏器电流等因素,患者进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易发生起搏器综合征、感知障碍、起搏不良等常见起搏器功能障碍,会引起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12]。ECG患者心功能受检测时间、患者状态等条件限制,因此,无法准确诊断各类型心律失常,且难以辅助医生判断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较低,无法及时调节起搏器[13]。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4 d内,DCG对感知障碍、起搏不良检出率均明显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未检测出起搏器综合征,说明DCG监测有利于医生诊断起搏器功能状态。分析原因为,DCG监测持续性动态监测患者心功能,能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变化时间、频率、次数等,有利于医生判断心律失常产生原因,为术后自身性或起搏器功能障碍,且部分起搏器功能特殊功能在特殊时间点运行,DCG可长时间监测,能减少起搏器特殊运作功能障碍漏诊[14],从而提高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可及时调节永久性起搏器,避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后续此类心律失常发生风险[15],保障起搏器疗效和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未检测出起搏器综合征,可能与纳入样本量有限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使用DCG监测可提高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检出率,便于医师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