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军
(南京扬子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0048)
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息肉最常见的类型,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但缺乏特异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需及时摘除。腺瘤性息肉多发生于40岁以后,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胆汁代谢紊乱、高热量低纤维饮食、遗传免疫因素等[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扬子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的86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绝经期前后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及血雌二醇、血钙水平,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扬子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的86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绝经分为A组(未绝经,n=360)与B组(已绝经,n=500)。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360 500年龄(岁)54.95±4.26 55.26±4.12-1.073 0.284体重指数(kg/m2)26.76±2.52 27.02±2.48-1.507 0.132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50~60岁;临床资料完整,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指标、生化全套、血清雌二醇、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单;波士顿评分≥6分。排除标准:腹痛、腹泻、便血等特异性肠道症状者;既往有肿瘤病史者;近5年有肠镜检查或治疗史者;病理检查存在早癌、间质瘤等恶性病变者。
1.3 方法 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3 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水平,采用日立公司76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钙水平。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二甲硅油散进行肠道清洁,直至排出清水样便,采用波士顿评分评价肠道的清洁情况,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消化内科医师进行检查操作,肠镜型号为奥林巴斯CV-290,退镜时间>6 min;病理诊断提示存在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判定为腺瘤性息肉。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腺瘤性息肉发病率、血雌二醇及血钙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比较 B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为39.20%(196/500),明显高于A组的21.66%(78/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38,P<0.05)。
2.2 两组血雌二醇及血钙水平比较 B组雌二醇、血钙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雌二醇、血钙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雌二醇、血钙水平比较(±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360 500雌二醇(ng/L)175.60±78.36 63.25±21.78 30.473<0.001血钙(mmol/L)2.56±0.29 2.23±0.22 18.970<0.001
结直肠癌为世界第三大癌症,是人类高发的恶性肿瘤[2]。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30万人。临床上将结直肠息肉分为炎症性、增生性、腺瘤性、错构瘤性4类[3]。肠癌续贯理论认为,肠癌发生的基本过程为息肉(炎症性或增生性)-腺瘤-肠癌[4]。腺瘤性息肉被视为重要的癌前病变,癌变发生率较高,其中60%~80%的结直肠癌来源于结直肠腺瘤[5]。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即使发生癌变也要经历腺瘤期[6]。因此,及时检出腺瘤性息肉并予有效治疗,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对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腺瘤性息肉缺乏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易漏诊。有资料[7]显示,美国>50岁无症状人群中,25%~30%可检出腺瘤性息肉。我国目前尚缺乏发病率确切资料,一般认为结直肠癌与年龄呈正相关,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50~60岁。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为21.66%(78/360),高于A组的39.20%(19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腺瘤性息肉,更应行肠镜筛查。
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环境和遗传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能的致病因素为高热量低纤维饮食、胆汁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维生素D及钙质缺乏等[8-10]。机体高雌激素水平能导致肿瘤发生,但雌激素有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胆固醇、增加钙质吸收、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有研究[11]表明,绝经后机体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引起相应的免疫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同时,可引起或加重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影响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钙质吸收。肠道上皮细胞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可激活胞质激酶,维持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雌二醇是机体最常见及最重要的一种天然雌激素,可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1启动子,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有调节T淋巴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血雌二醇水平、血钙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绝经后女性机体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可能增加肠道腺瘤息肉的发生。肠道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器官,稳定的雌激素水平有利于维持肠道的免疫功能及菌群平衡,适当的雌激素和血钙水平可能对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肠镜检查是筛查腺瘤性息肉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能及时发现结直肠病变并对病变活检,且能于内镜下摘除息肉,其中EMR、APC、ESD均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便捷、成熟方法[12]。腺瘤性息肉内镜摘除后的复发率高达30%~50%,直径>1 cm、具有绒毛状结构、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腺瘤摘除后1年后再发率达30%~60%,5年后再发率高达60%~80%[13]。改善生活习惯能有效减少复发率。有研究[14]表明,维生素D、钙剂、NSAIDs、COX-2抑制剂、小檗碱等药物对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定期复查肠镜能有效预防腺瘤性息肉复发。目前我国共识建议:非进展腺瘤,建议1~3年肠镜随访;进展性腺瘤建议在首次摘除后3~6个月复查,无腺瘤复发,3年后结肠镜随访;有非进展腺瘤再发,1年后随访;进展性腺瘤复发,6个月后随访;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及时内镜下治疗[15]。
综上所述,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绝经女性的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应加强肠镜检查和随访,适当的雌激素可能对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