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各社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學活动中,教师可将微课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至课堂实践中,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教学效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现代化改革.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9-0025-03
收稿日期:2021-12-25
作者简介:胡静(1985.12-),女,江苏省常州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且具备较高的教学价值、使用价值.微课教学以现阶段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技术为依托,提炼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健全数学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1 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价值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微课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可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为一种以多媒体为依托的教学手段,设计过程中需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主要原则,微课中所提及的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均需以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为参考.此外,微课中可借助视频讲解的方式,针对学生难以理解之处展开详细的讲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掌握知识,此种新颖的知识讲述方式,还可实现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微课视频中所设计的内容,除可包括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其中所设置的问题,借助逐步深入的引导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以自身理解为基础对知识点加以清晰掌握.教师还可将练习题穿插于微课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掌握知识的应用完成练习题的解答.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思维逻辑,推动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针对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言具备重要意义.
其二,突显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借助板书讲解数学知识点,但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多具备抽象、难懂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若教师仅展开口头讲解则学生难以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入了解并加以掌握.针对此现象,教师可借助微课的教学方式,将所需学习的重点内容集中于微课中,使得学生通过多次反复的观看、思考,掌握知识点.通常情况下,微课时长较短,通常不会超出10分钟,这和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规律相符,教师利用简短的微课视频,可帮助学生梳理教学难点内容,理清数学知识要点,推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健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讲述知识点,可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以此还可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除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外,还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策略
2.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数学在新课改之后,将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重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多会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练习数学题时,并不会将解题方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着重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解题技巧,利用微课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思维定式加以突破,借助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的应用,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以此可提高学生针对此部分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身所存在的疑惑之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还可推动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2.2 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微课的一项主要优势即在于,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不同课程目标为依据,在课堂中完成多元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微课优势的利用,以此作为技术支持,为学生营造灵活、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学生在此过程中将会收获成就感、喜悦感,实现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化.
2.3 建立数学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教师为帮助学生以最好的姿态面对高考,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多会尽可能加快教学进度,为学生展开全面、系统的复习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具备重要意义.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重点知识的总结为主题完成微课视频的录制.学生通过微课的观看,除可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加以了解、掌握外,还可联系相关知识,以此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2.4 深化数学内容理解
分析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发现,此阶段数学知识中涉及诸多牵连极限及无穷等抽象知识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针对此类概念、知识并不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存在理解错误、理解不深刻等诸多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若将微课教学手段应用至问题解答中便可实现此问题的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剖析,随后,学生再依据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便可实现学习要点的准确掌握,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导数”部分内容时,因教材中对于导数定义的篇幅较长,加之抽象且难以解释,学生难以紧随教师教学节奏,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放弃心理.此时,教师便可发挥微课的教育优势.比值形式为导数最后定义式,分子为差,若在微课中展示,便可将自变量的比值、函数值增量比值生动、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对于导数定义形成深入理解,推动学习效率的提升.
2.5 拓展数学学习渠道
分析高中阶段教学活动发现,学生主要知识来源为教师的传授及教科書的学习.此种学习模式下,使得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单一且闭塞,同时也会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展形成阻碍.针对此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借助微课的引入转变此教学现状,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的课余时间掌握更为多样化的数学知识,通过充分利用课上及课下的时间,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针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同教学内容为依据,向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微课,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渠道的拓展,还可健全学生知识体系.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圆锥曲线部分内容时,可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各学习阶段均设计不同的微课,学生通过不同任务的完成,掌握相对应的知识.教师在课前可先鼓励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初步了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可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加以了解,以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束教学内容讲述后,教师可利用剩余时间向学生播放微课,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圆锥曲线的异同之处加以阐述,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本节课知识点,推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健全.学生在课后,可借助微课的观看,对与圆锥曲线相关的知识加以巩固并掌握,帮助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形成深刻理解,实现学生学习渠道的拓展.
2.6 重视课外时间延伸
微课内容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问题集中、重点鲜明、形式多样等诸多特点,还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的观看,巩固知识.针对高中生而言,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微课的观看,反复钻研课堂中并未清晰理解的数学知识点,而针对已掌握此部分知识的学生而言,可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总结教师教学方式,感悟教师教学思维,推动学生正确思维习惯的形成,还可有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创新理解.微课与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微课是以大量信息资源为基础,由此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师生教学、学习过程中受到广泛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除可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外,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微课的观看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有效性.碎片化的学习活动,以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通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降低数学学习困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对微课最为贴切的形容,通过各知识点的积累,可在培育学生数学智慧的同时,帮助学生对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形成认知,以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可与高素质人才发展需求相适应.
2.7 加强数学知识巩固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大量的复习与课后训练必不可少.因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产生较大差别.针对此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课教学方式展开复习活动,在复习过程中若遇到相应问题,便可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寻求教师及同学的帮助,针对自己难以理解之处展开学习,对数学知识内涵加以掌握,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形成全面认知,以此,可在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已为必然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入微课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建云.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0(03):67.
[2] 付桂媛.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信息周刊,2020(02):1.
[3] 蒋旭伟.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437(11):12.
[4] 安国宏.微课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J].环球慈善,2020(01):1.
[5] 周欢迎.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1):690.
[6] 冶连宝.试论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家长,2020,332(10):96+98.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