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芊芊 石士鹏
近年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的网络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将网络影视与传统文化的生态位相结合,选取2018年至今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年度推优作品”中的39部传统文化主题节目作为研究样本,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影视生态中的生存图景,探究网络影视的媒介生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网络影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以更加多元的方式,面向更加广泛的受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华文脉的大众传承。近年来,网络综艺《舞千年》(2021),网络纪录片《中国》(2020),《敦煌:生而传奇》(2021),网络动画片《中国唱诗班》,网络剧《风起洛阳》等一系列高质量文化主题节目广受拥趸,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有效引领与整合社会意识、社会思潮,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促进文明互鉴、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围绕网络影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及生态,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方式和新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影视发展的媒介生态学分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术语由多伦多学派代表人物米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中首次提出,不久后纽约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将这一概念正式引入学术研究领域,并于纽约大学创设媒介生态学专业。波兹曼指出媒介生态学是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包括媒介传播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价值观、文化意识等等。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相关理论者的研究都未超过麦克卢汉与波兹曼的表述范围,总体表现为关注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1]
而当媒介生态学进入中国,历经了本土化的侧重与改造。学者裘正义在《论媒介生态——中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最早引入“媒介生态”的概念。[2]邵培仁是国内较早提出媒介生态位等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媒介生态强调“互动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3]而何道宽将“Media Ecology”引入中国时则放弃了“媒介生态学”的直译,将其译为“媒介环境学”。[4]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媒介生态学”是置于西方视野下的“生态”抑或是东方语境下的“环境”,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都需要中西互鉴。本文建立媒介生态学的视角一方面强调东方智慧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另一方面纳入西方的“分类”思想,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以及媒介生态的内外在环境、机制等方面,探索媒介生态的发展规律。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影视的发展,包括外生态和内生态。外生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内生态主要指网络影视自身发展的环境特点与内容。
(一)外生态分析
1.政治环境:新时代文化战略
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大抓手,网络影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未来五年迈向国际传播是网络影视担负的重大而现实的任务。[5]利用网络影视加强国际文化传播交流,提高国际话语权,并在新时代文化全球化格局中占领战略高地,是新时代的文化战略之一。
2.经济环境:新时代经济环境
中国正迈向以数字经济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数字化手段、网络化思维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处的宝藏,已成为历史的选择和时代强音。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正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批高品质网络影视产品正在不断涌现,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
3.科技环境:新时代文化传播渠道
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正在向文化产业全方位渗透,網络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从生产端看,“文化+科技”正不断助力艺术创作生产;从消费端看,新兴信息传播技术改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赋予了文化产品高效传播和规模复制的能力。
4.社会环境:新时代文化需求
目前中国的文化消费发生了代际转换,以“Z世代”①为代表的人群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其对中华文化具有更强的价值认同,“国潮”消费随之兴起。以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为导向,“生产热”现象应运而生。利用网络影视,创作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优质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
(二)内生态分析
1.网络影视主要特点
网络影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迅速崛起不仅导致传统视听传播格局的转型,也带来了民主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了文化心理的集体认同。正如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延伸即新的技术,都要在人类事务中引进新的尺度。[6]从原始部落到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再到网络影视,人类的身体感官被逐渐触发,由此构成的社会存在也逐步发生着变化。
相较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影视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大众参与的民主性。伴随众多“无名者”的登场,人们交流方式的观念发生改变;二是生产机制的交互性。网络影视生产与消费的交互机制推进了内容消费的繁荣,且用户不断泛化逐渐形成了利基市场,从而进一步反馈供给;三是内容与渠道的融合性。去中心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突破了大众传媒既有的传播范式,“内容”与“渠道”的深度融合成为习惯的场域;四是文化景观的全球性。世界范围的社会联系得以强化,“地球村”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2.网络影视主要内容
媒介生态学起源于生态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在生态学中,生物分类研究的几个层次分别为: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物种是基本单元与核心,种群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各个种群再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一起组成生态系统。类比该分类思想,网络影视便属于“群落”,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国际竞争环境构成的“无机环境”一同构成“生态系统”。其中,网络影视“群落”又由七大“种群”即七大类型节目组成。单个节目作品即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物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网络影视生态系统”概念(如图1所示),在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中借以形成抓手,并构建整体性路径。
(三)网络影视与传统文化的生态位结合
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描述了一个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7]目前,中国网络影视生态基本样貌由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网络剧等七大类型“种群”组成,资源分配相对明确。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种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群往往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的密度水平上。因而对生态位进行细分有利于不同种群的瞄准定位,能够通过差异化的竞争规避风险,维持自然平衡。
本文的媒介生态学视野充分地体现了东方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观念与西方精细严密的“分类”思想。选取了2018年至今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年度推优作品”中的39部传统文化主题节目为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一方面,将网络影视整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七大类型节目为种群;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整体看作一个系统,再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大子集,并对作品文本、画面、声音内容等进行分析。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汉语词汇、传统文学、琴棋书画、音乐、建筑、戏剧、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饮食文化等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的内容;制度文化主要由法治精神、礼乐教化等内容组成;行为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民俗、地域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指人本思想、爱国情怀、担当意识、荣辱观念、社会风尚等。又可进一步将四大文化子集分为三个层次,形成一组同心圆(如图2所示):物質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最外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中层,精神文化处于最深层。从外向内,复杂程度依次加深、理解难度也依次升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影视生态中的生存图景
(一)网络纪录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
网络纪录片中的传统文化涉及题材广泛,呈现形式生动。既包括文物、文博、非遗以及老字号,也聚焦于历史人物和“守艺人”背后的鲜活故事。如今,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表征,其承载着历史记忆,发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抚慰人心、烛照现实的当代价值,表征出以人为中心的、“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的厚重内涵。
腾讯出品的《敦煌·生而传奇》和湖南广电集团出品的《中国》在评分评价和热度方面表现较好,在豆瓣上分别获得7.9分①和8.3分②。《敦煌·生而传奇》通过剧情演绎、纪实拍摄、专家访谈等形式,从全球视野解密传奇敦煌。纪录片选择了弃笔从戎的班超,临危受命的仓慈,铁骑南下的沮渠蒙逊,筑像修佛的武则天,讲经修行的洪辩这五位曾改写敦煌历史的人物,以其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为点、历史上的贡献为线,围绕敦煌勾勒出一座城池、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全景。
《中国》讲述了春秋到盛唐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借以梳理这段历史。例如从普通人如胡商夫妻、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等人的视角出发,通过真实的个人命运反映和折射出时代面貌,展现出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在画面上更是用油画般的质感、电影级的品质回答了“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③。
(二)网络综艺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舟侧畔千帆过”
近年来,网络综艺生态位成为网络影视生态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主力军,通过与文旅、文创的结合,进一步承接流量、实现商业转化,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内容展示,到通过嘉宾或演员的对话进入制度、行为层面的历史探讨,再到提炼文化基因,以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传统文化神韵,网络综艺以守正创新之态做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以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晚会、《舞千年》等为代表的歌舞音乐类综艺,突出了国潮的年轻化表达。“春节奇妙游”中的节目《唐宫夜宴》通过融入全息投影和VR,在技术层面赋能传统文化创新,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莲鹤方壶、妇好鸮尊等文物影像投射至舞台,并通过VR技术将《簪花仕女图》等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化为立体、生动的舞台背景,使身着华服的唐宫少女仿若行于画中。“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赋》则展现了婉约之美、想象之美,在美学形象层面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让“东方之美”深入人心。
以《博物奇妙夜》《登场了,洛阳!》为典型的历史文博类综艺,通过文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博物奇妙夜》从文物本体出发,却不局限于文物讲解,而是将文物作为文化基因传承者。节目中,飞天不再是凝固的壁画,而是化身为古典舞演员唐诗逸的娉娉一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不再是沉默的文字,在演员王劲松的动情演绎之下,古人心境得以复原,文字也随之活了起来。
(三)网络动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象同琴与瑟”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民俗文化,成为网络动画时空框架的文化根源;网络动画的剧情、人物则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汲取灵感,新兴的二次元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实现“和合象同琴与瑟”的跨界联姻。
《中国唱诗班》(2017-2019)、《中国好故事》(2018)、《四海鲸骑》(2018-2019)、《春困》(2018)等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作品成功实现了从青少年群体、二次元群体到走向大众用户、甚至走出国门的破圈、出圈。例如哔哩哔哩出品的《中国唱诗班》,以国漫的形式呈现出对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典故的叙述,激起了观众的家国情。在《元日》一节中,通过对以往春节气氛的描绘与烘托,来表达对当下传统节日式微的惋惜。[8]该节一方面在世界观、时代背景和剧情或人物设定上,强烈地呈现出本土情怀与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则用叙事表演诠释国人的思想情感,在古诗吟唱中强化语言节奏,既深化了内核又避免了说教的枯燥感。
民间的网络动画作品同样表现不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春困》作为时长仅为六分钟的动画短片,以女孩梦入《关雎》的一则小故事串联起了唐代的汉服、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场景、明代的《牡丹亭》等中国元素,被评为“最让人惊艳的动画毕设作品”。
(四)网络剧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通过恢弘的宫城、高度还原的传统服化等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分量;通过拯救都城、惩恶扬善主线等传统文化精神、行为,又将观众带入家国大义、舍生忘死的叙事中。网络剧往往通过不着痕迹的方式,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近年来,优酷的《虎啸龙吟》(2017)、《司藤》(2021),腾讯的《御赐小仵作》(2021),爱奇艺的《风起洛阳》(2021),新丽电视的《赘婿》(2021)五部作品在众多网络剧中脱颖而出。以《风起洛阳》为例,剧组四年磨一剑,共复原100多处洛阳场景,使用服装道具2万余组,精益求精地打造出剧中世界。该剧播出后,扎实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剧情内容的多番解读;洛阳水席、羊肉汤等饮食文化,让观众从不同层面领略到了洛阳的传统文化之美;剧中璀璨亮眼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灯笼等,也呈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
虽然网络剧的评优作品仅占五部,但出于商业的加持,其传播声效是其他任何类型作品都难以媲美的。例如,仅《御赐小仵作》一部作品便收到超过30万人的豆瓣评分,这一数据是10部网络纪录片评分人次总和的20倍、11部网络综艺评分人次总和的约3.5倍。网络剧作为当下年轻人热捧的一种网络影视作品类型,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潜力巨大。
(五)短视频、网络直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文化主题短视频、网络直播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方兴未艾。短视频和直播往往以竖屏为主的画面进行呈现,使得受众更容易沉浸于手机“竖屏”带来的真实现场感所营造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情境;用户的“后台”自我展示与蒙太奇的故事演绎,则让传统文化从外部解读转为内部解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中,以博物馆、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内容为典型,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实物展示、技艺展演、互动体验,制度、行为层面的知识讲解、文化传授,也包含精神层面的价值感召,以趣味性高、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做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国移动咪咕联合人民日报打造的《博物馆演唱会》,人民日报联合哔哩哔哩UP主创作的文物版《达拉崩吧》等短视频作品中,击鼓说唱俑、三星堆面具、马踏飞燕等国宝文物们“跨时空集结”,以说唱或阿卡贝拉等新奇有趣的形式讲述著厚重的华夏历史,摒弃了以往“高高在上、沉默不语”的威严姿态,从闭门造车转向卖萌取宠,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狂欢对象。在戏曲方面,则通过著名戏曲演员入驻平台“带话题”以及戏曲演员开展才艺直播、知识普及等形式,展开了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活动。例如京剧演员王佩瑜推出《笑出国粹范》,用15秒展示了京剧中的各种笑法;京剧演员王梦婷则分享了关于京剧的“美妆视频”,将京剧元素贯穿到短视频和直播中,如以转眼珠、戏曲手势参与“手势舞”话题挑战等。
通过对网络影视各生态位的案例和数据总结发现,传统文化在网络影视各生态位中的分布处于相对失衡的状态。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片三大生态位共占比74.4%。而以网络剧、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电影为代表的生态位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累计为25.6%,其中网络电影“种群”更是显示出与传统文化近似“零交集”的状态。然而,2018年至今,网络电影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也并非不存在。例如2020年在优酷、搜狐等多个平台同步上线的《驭影师》,以皮影戏为主题讲述了两代皮影人之间的故事;《法于阴阳Ⅰ》彰显出融合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的中医哲学等等。但推优数为零的现实局面,至少说明了网络电影生态位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数量很少且远未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标准。此外,近年来发展强劲、与综合视频分庭抗礼的短视频作品,占比同样不到8%。一方面说明当前短视频种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传统文化在短视频生态的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三、网络影视对传统文化的形塑策略及发展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赋予网络影视更强生命力
随着国产网络影视竞争程度的日益提高,内容质量逐渐成为影响作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内容的高质量与高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好为网络影视赋予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既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还能使得作品内容中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网络影视应强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加具有文化价值的内核,进一步增强网络影视的市场竞争力。
(二)网络影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
现阶段,网络影视不仅作为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同时承担着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作品内容能够对观众的认知与偏好起着直接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影视内容的设计相结合,观众既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培养出科学健康的审美理念。因此,网络影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的重要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影视中,能够进一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三)应寻求网络影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共生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已经逐渐融入网络影视当中,但受到“网感”性质与属性影响,这一融入过程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度消费、违背历史客观事实等。由此可见,将网络影视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确保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影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展示平台,能够进一步拓宽传播的边界,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四)网络影视应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
国产网络影视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内核,而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古今、中外、前后三个关系,做到守正创新、融合创新、开拓创新,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递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发挥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助力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1.守正创新,立足历史现实,参透讲好中国故事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在科学发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历史现实,以更加贴近人民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要基于集体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具备社会广泛共识性的内容,培养社会成员礼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网络综艺《舞千年》第四期的《幻世金刚》,以特效手段实现对末世废土与佛教哲学的巧妙嫁接。节目不仅仅有吸人眼球的AR、特效等技术的运用,展现传统文化的外在之美,还在更深的精神价值层面警示着环境污染、技术滥用,彰显了末法时代,人人心怀信念、家园便能重建的深层家国情怀。
其次,要结合时代发展,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成满足人们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文化消费新产品。例如2022年的热播剧《梦华录》,通过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赵盼儿在茶水之上“画莲花”的精彩演绎,还原了非遗手艺“茶百戏”,被网友评论道“快开几个茶百戏的店铺!立刻打卡”①。而后喜茶与《梦华录》推出联名茶饮“梦华茶喜·点茶、紫苏·粉桃饮”,上线首日就卖出近30万杯②。可见,网络影视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还能促进生产生活价值的实现。
2.融合创新,用好中国叙事,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
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就是要用好中国叙事,创新叙事题材、叙事手法与呈现形式,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物质创造、制度思想,行为理念以及精神价值。
首先,在叙事题材方面,要做到深入挖掘阐释。除了关注“中国节日/节气”、诗词、饮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系列,还应加强对传统历法、生肖、体育、医药等更多文化长尾的研究阐释,深入发掘文化瑰宝、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例如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2019),剧中城市街景按照历史场景进行复原,为观众展现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出发,节气展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文明的起点,剧中十二个时辰的生活方式带领着观众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
其次,在叙事手法上,要做到匹配现代审美需求。例如网络纪录片《此画怎讲》(2020)一改文化纪录片的“宣传腔”,以14幅中国传统画作的画中人物口吻普及鉴赏知识,让“古画活起来”;网络动画如《中国唱诗班》《中国好故事》等通过轻松趣味的二次元风格,呈现了传统文化故事、传统曲艺、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少年儿童基于兴趣,自发了解、自行传播,得以深究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好故事离不开创新呈现形式。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结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运用数字化、融媒体、短视频、VR/AR技术等新技术、新媒体,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例如在2021年哔哩哔哩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晚会尾声,网友们实时发布的弹幕形成一盏盏祈福的花灯飞向月亮,与屏幕上的大字“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相互呼应。既充分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又在科技的加持下艺术性地融合了年轻人喜爱的弹幕文化。
3.开拓创新,打造本土品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彰显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与走向未来的智慧。通过打造网络影视本土品牌,实现文化产品“走出去”,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强大力量。
语言、节庆、礼仪、历法、表演技艺、礼乐教化、传统民俗、爱国情怀以及社会风俗等等,不管是物质的、制度的抑或行为的、精神的,无论哪个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都相当丰富,凝聚着华夏五千年的民族智慧。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要利用网络影视去中心化、个性化、文化景观全球化等特质布局国外市场,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力。例如2021年爱奇艺上线原创网络综艺《登场了!敦煌》,从匠心、飞天、音乐、色彩、文书等10个主题维度探秘敦煌、致敬敦煌,历史荣光得以重现。而后推出的《登场了!洛阳》,都通过新潮的内容、写意的手法、精致的镜头语言,点燃了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登场了!》系列节目通过爱奇艺国际版向海外传播,在海内外俘获了大批粉丝,让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致。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网络影视发展的内、外生态,同时划分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大子集与三大层次,进而将网络影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位相结合;同时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影视生态中的生存图景,总结得出网络影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塑策略及其发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應赋予网络影视更强的生命力,网络影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新途径,网络影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寻求繁荣共生,网络影视应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
①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
①参见: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评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10279/.
②参见:纪录片《中国》评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268248/.
③参见:纪录片《中国》豆瓣简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268248/.
①参见:人民文娱公众号文章《<梦华录>带红的茶百戏,“身世”竟如此曲折》评论区https://mp.weixin.qq.com/s/wHsinwlSpzf8HfDqBqjuqQ.
②喜茶《梦华录》联名饮品热销,上线当日卖出近30万杯[EB/OL].(2022-07-01)https://www.zghy.org.cn/item/563429254268682240.
参考文献:
[1]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EB/OL].(2003-09-23)http//www.ilf.cn/Mate/34012_3.html.
[2]宋超,赵凯.深水精流(1929-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57.
[3]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4.
[4]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 J ].国际新闻界,2007(01):46-49.
[5]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報告[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视听新媒体蓝皮书,2021:34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34,27.
[7]李紫砚.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以网络短视频“抖音”平台为例[ J ].新闻爱好者,2021(08):30-33.
[8]吴佩婷.主体·拼贴·创新——青年在场视角下B站青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样态[ J ].当代青年研究,2020(06):39-45.
[9]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EB/OL].(2014-09-29)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htm.
【作者简介】 孙芊芊,女,安徽芜湖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站)博士后,博士,主要从事数字艺术市场管理,网络影视文化传播,动漫艺术与产业研究;石士鹏,男,安徽六安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批准号:17ZD0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