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SH新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06 01:59曲夏夏
山东高等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融合能力

曲夏夏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一、引言

纵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公共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都把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精神”和“素养”的培养放在与传统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过程中从内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Hajnal,Gyorgy.,2003;Randma-Liiv,Tiina&Connaughton,2005;Kickert,Walter J.M.,2005;Paul A.and Odette P.,2000;Randma-Liiv,Tiina and Connaughton B.,2005;Hajnal G.and Convergence,2003;Peluchette,2000)。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公共管理教学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更多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科学等课程知识;在教学目标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自学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本科层次的培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促进公共部门高度参与人才培养,提高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在教学方式上,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双向沟通式教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建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西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外比较的视角,指出我国高校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一些学者也结合国内各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如“辅修制”复合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校府合作”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2.5+1.5”复合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等(林飞、郭亮、李晓东,2011)。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的挑战,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处在由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是一种泛化的经验归纳,缺乏相关实证分析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研究不足。

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科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以提升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素质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既立足于传统培养模式又有所创新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系统考察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弊端,在深入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找到目前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层次,满足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三维主体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满足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需求。

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以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目前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特殊要求,探析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和“经济社会需求”,然后结合上述分析,构建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机制。

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局限

在现行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方面秉承传统教育教学特点明显,借助现代化教育教学工具和网络新兴资源的课程教学环节相当薄弱;教学过程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我国公共管理主要局限于高校教育,缺乏与政府部门等的联合培养,也缺乏西方那样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更谈不上跨国联合培养,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缺陷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形成了巨大偏差。

第一,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对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和针对性不强。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体现复合能力且目标明确的、针对不同就业和发展方向的层级模式,致使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就业预期不明确。课程设置范围和主题宽泛,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大量设置,学生学习方向模糊,甚至是学生产生专业认同危机。学生不知为何而学,学为何用,用人单位也不清楚毕业生能力何在,学生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现实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更新速度非常慢,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重大变革,传统的束缚等其他因素也造成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难以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一般性公共管理通识教育过于笼统和宽泛,虽然在教学中加强了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但体现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技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比较少。即使是设计的学生能力考核方式与组织,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依然薄弱。

第三,从教学过程上讲,课程模式的统一性、单一性与学生主体性、选择性相矛盾的困境;教学内容的滞后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之间的困境;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刻板单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相矛盾的困境;以及单一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大学办学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相矛盾的困境等。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灌输式的课堂教授仍是当前占据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课堂辩论环节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限制在被动的地位上难以改变,限制学生思考,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样的课堂里走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个性特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质量不容乐观。

从更高层次上来看,人才培养核心价值理念的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频繁、迅速之间相互脱节、无法契合的矛盾是当前其他衍生性困境的根源。本研究将致力于摆脱这一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构建从人才培养核心价值理念到具体教学过程作为实践载体支撑的、二者有机结合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来分析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模式构建;

2.“KPSH新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核心价值理念,即知识基础(K)、实践能力(P)、科学精神(S)、人文素养(H)四个要素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3.为传统教育过程,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赋予新的内涵和解读,且KPSH四个要素的融合发展与传统教育过程结合,来构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指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方法方式的现代化,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提升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国家公务人员为代表的公共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人力资源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建立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也就是说,为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从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四个方面综合推进,才能向全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这不仅是对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的纲领性的、目标性的要求,而且是适应时代特征的、回应社会需求的、新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所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国家、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手段创新,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以实现善治和达至社会良性运行的行动,其实质是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抛弃自上而下的单一性“管理”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社会协商,

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整合。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理念,与国外公共管理研究从“公共行政”范式到“新公共管理”范式再至“新公共治理”范式的转型不谋而合,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无论是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都必然要求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战略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应该根据国情、省情、校情,建立“开放、交叉、合作”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交叉的分类课程模块体系,以满足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借鉴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我国部分高校的创新模式,并结合我校财经类高校特色以及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就业去向等具体因素,构建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的KPSH四要素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基础(K)、实践能力(P)、科学精神(S)、人文素养(H)”新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优秀人才,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基本理念,整合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剖面的资源,以全新的解读和独特的视角赋予传统教学过程以新的内涵,即“整合网络课程资源”的新课程模式、“培养学科意识&训练学科思维”的新教学内容、“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新教学方式和“校府合作”的新实践教学体系四个方面创新的、以“KPSH融合发展”为基本理念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KPSH”四要素融合发展的互动模型

1.理论模型构建

KPSH融合发展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要素。

本部分着力于构建知识基础(K)、实践能力(P)、科学精神(S)、人文素养(H)互动机制的理论模型,初步探讨“KPSH”四要素互动机理的本质和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KPSH”四要素新融合发展互动模型1

2.公共管理类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本部分引入胜任特征模型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诠释。

胜任特征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组合,这种组合能够产生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区别。根据Spencer等人的研究,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在胜任特征要素的揭示上更为有利,因此总结前人关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方法,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具体步骤应该包括以下几步:

第一,确定绩效标准。绩效标准的确定需要有严格的量化考核,如果不能进行量化考核可以运用实际当中常用的提名方法。

第二,选择效标样本,即根据已确定的绩效标准,选择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每组的人数最好在10人左右。

第三,收集与效标样本有关的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BEI)、专家小组、360度评定和问卷调查法。目前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

第四,建立胜任特征模型。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挑选出能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胜任特征。

第五,验证胜任特征模型。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来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第一种方法为“同时效度复核”(Concurrent Cross-Validation),亦即在同一时间点上使用第一个校标样本之评分标准,来预测第二个校标样本的能力模式是否正确。

第二种方法为“同时构建效度验证(Concurrent Construct Validation),意思是不同的构建或评估方式(或能力测验)可以在同一时间用来预测某些人的表现。

第三种方法为“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即使用测验或行为事例访谈方法,按所提取模型的能力进行选拔,看看这些人在未来是不是表现的更好。

表1 公共管理类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3.“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通过对胜任特征模型的运用,透析知识基础(K)、实践能力(P)、科学精神(S)、人文素养(H)互动机制,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KPSH”四要素融合发展的互动模型。具体见图2:

图2 “KPSH”四要素新融合发展互动模型2

(二)教学过程的新内涵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实践教学体系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要素,本研究在秉承传统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赋予四个具体教学过程以新的内涵和新的角色——“KPSH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载体来支撑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模拟案例现场”的教学模式

课堂授课以实践案例为中心,广泛采用丰富的教学案例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甚至将课堂转移到公共管理现场中去,采用现场观摩的方式带领学生吸纳、消化旧知,从而生成新知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小组学习、圆桌会议等交流碰撞式相互学习的方式也有其独特的良好效果。其中,教师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数据搜集、资料分析、观察记录、社会调查等都方法都需要教师清晰明了地按照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或者现场观摩的实际要求传授给学生。此外,进一步拓展课堂内的教学项目也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一环。教师可组织学生将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入课内,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管理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培养学科意识,训练学科思维”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创新领域近年来逐渐将“培养学科意识,训练学科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内容创新的着力点。所谓学科意识,就是关于学科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行动。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是按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所作的知识分类。专业是大学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是针对培养专门人才的系统工作而形成的分类。要增强学科意识,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公共管理学科意识,应立足于公共管理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教学,构筑系统性、完整性的公共管理知识网络,培养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对公共管理热点问题的理论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

3.“问题导向性”的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性”(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是一种中观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取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点连贯性和增强学生领会知识深度的良好效果。问题导向性教学方式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要紧紧围绕课程核心内容,并且难易适中。问题导向性教学方式的主要过程包括: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开展教学,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舒服,进入知识世界去求知。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教师把自己一种观点、价值观及其理由介绍给学生,同时提供与此相关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决定是否接受教师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地。具体过程见表2:

表2 PBL教学方式具体步骤示例

4.“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课程时间、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以合作理念引领、完善并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合作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灵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课程内容调配机制。二是合作指导学生。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的合作意向,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运行方式采取由系里指定指导教师带队,学生自主选择政府机关实习与校方根据学生愿望安排政府机关实习相结合。学生自主选择以学生自愿选择实习单位、联系政府机关为主,以学院提供所需帮助为辅。当学生个人无能力联系政府机关时,学院负责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机关。这种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减轻学院的工作负荷。三是合作建设实践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密切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以及各用人单位良好的实验实训平台,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四是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以项目研究为契机,与政府和校外各类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学术规范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KPSH”新融合发展理念下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导向基本,以公共管理类人才队伍的知识、能力、精神、素养全面提升为最终目的,以四个基本教学过程为实践载体,构建起以“KPSH新融合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具体的逻辑层级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KPSH新融合发展”理念下的模式体系

(四)KPSH融合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的保障机制

1.建立学校与政府、企业等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

由学校、学院牵头,选择合适的机关、企业、公共组织等需要公共管理人才的单位作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一方面掌握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

2.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通过成立由学校和机关、企业等用人单位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小组”和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强化信息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

3.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保障机制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这要求,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为导向,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结构,加强教学示范和教学观摩,造就高水平教学团队,为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这进一步要求,要根据教学团队成员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价值实现人”三种不同的人格需求,构建和完善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机制。

五、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价值

“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基本理念——KPSH四要素新融合发展,及对传统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等过程的全新解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和基本导向,将在“院府共建、院企共建、院社共建”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以实践证明其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和借鉴价值。在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现实境况下,基于“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综合化培养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培养的完整性与教书育人的科学性,更加凸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其对扩充学生教育质量体系和完善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的研宄还处于思想阐释与理论建构阶段,主要从宏观上对我国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和作者本人的能力有限,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缺少一些有力度的定量分析,这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厘定科学合理的、可直接用于具体教育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数据应成为基于“KPSH融合发展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融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融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