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散步去

2022-04-06 15:20韦琴芳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48期
关键词:散步幼儿过程

文/韦琴芳 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是教育契机,而关键在于教师的反思——对一日生活环节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做法”进行反思;重点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利用——对一日生活中众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深入性的探究。从而,才能促进幼儿自主、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就拿饭后散步来说,我们的惯性思维是:散步嘛,就是四处走走,增强幼儿肌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刚吃进去的食物。在这样的思维支配下,常规做法就是:饭后,主班老师在前面带队,幼儿紧跟其后排队接龙,配班老师或保育员在队伍最后压阵,一纵队或两纵队在过道里、操场上走走、看看、说说。过程中,走的随意性较强——想走哪走哪,想怎么绕就怎么绕,完全由前面的主班老师说了算;观察的目的性不甚明确,也不够兼顾全体幼儿——看花说花、看树说树,只有离老师近的幼儿才能听见。

此时,我们来反思——

这样的散步,其价值是单一的,纯粹为了消食;其组织形式是高控的,教师牵着幼儿走,幼儿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同时,散步途中的资源利用率是极低的,仅仅一看而过……其实,饭后散步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环节,应该更加生活化地组织,使其更具开放性,价值更大化。在此过程中,确保安全是基石,自主活动是灵魂,促进发展是目标。

此时,我们来尝试优化——

1. 共同讨论散步公约。

首先,教师层面围绕“饭后散步的多元价值”展开研讨,最终统一思想:饭后散步的价值,除了消食,还可以在促进幼儿愉悦身心、积极探索、主动交往等方面作些深度挖掘。因此,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方面的要求,需大家共同讨论,散步的安全与自我保护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接着,我们充分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空间,从理解内容开始、从建构公约切入,和他们一起讨论:什么是散步?可以去哪里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散步时又要注意一些什么?

幼儿如是说——

“散步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随意走走。”

“操场上、走廊上、过道里都可以走走,但不能跑、不能跳,不然会大肠套小肠。”

“散步时可以轻轻讲话、轻轻玩安静的游戏,但不能打扰到别人。”

“散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要保护好自己。”

这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概念化呈现。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引导幼儿将上述散步公约落到实处,解决从“说”到“做”的实践问题;其二,要根据幼儿自主散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灵活应对、讨论拓展,以不断优化自主散步的策略。

2. 灵活安排散步时间。

饭后,什么时候可以散步?一般持续多长时间为宜?这是个科学的命题。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饭后不宜立即散步,因为食物进入胃部需要借助血液供应来帮助消化。一吃完饭就散步,会分散血液,造成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最佳的散步时间是吃完饭10~15分钟以后,且持续10~30分钟为宜。

问题来了,幼儿完成自主进餐的时间有快有慢,如何分批把控饭后10~15分钟的时间呢?实践中,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音乐和沙漏来进行时间管理——吃饭音乐有两段:第一段提醒愉快进餐,细嚼慢咽,约20分钟;第二段督促没吃完的要加油,约5~8分钟。过程中,先吃完的幼儿先去寝室或走廊的第一区域自选安静游戏,稍作休息。沙漏计时15分钟结束后,这一批幼儿便可先行自主散步。以此类推,形成第二、第三饭后休息区域,继而自发进行第二、第三批幼儿自主散步。

那什么时候结束散步呢?大家通过讨论统一意见:

“音乐为号,听到《小红帽》的音乐,就要自行回班。”“如果听不到音乐,就像小蚂蚁传话一样,一个一个转告一下。”所以,室内、走廊和户外,保教人员各自负责一处。室内采用电脑播放音乐,室外利用移动播放器连接蓝牙音乐作为提示。

如此,散步的时间便自然地兼顾了科学性、差异性和自主性,一下子变得灵活起来。

3. 自主制订散步路线。

饭后可以去哪里散步呢?幼儿的从众心理让初期的自主散步拥堵不堪。于是,我们拿出幼儿园的平面图,请幼儿来观察和讲述。通过讨论,大家划分出五个散步区域,分别是东一楼南面的操场、东一楼北面的种植园、东一楼四个班门口的自然角、东二楼的过道和西三楼的阳台。但考虑到西三楼离班级太远了,听不到音乐,不方便回班,最终通过投票,少数服从多数给否决了。现在自主散步的区域共四个。地点有了,可以走什么样的路线呢?我们再次将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幼儿: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四个散步区域形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绘画的形式,来绘制本区域的散步路线。因为从班级出来,下至一楼的楼梯有三个,从操场到种植园的出口有两个,这就增添了运用迷宫游戏经验来完成散步路线任务的趣味性。最终,四个区域,十八条路线新鲜出炉,幼儿非常有成就感。

当然,制订散步路线的目的,不在于规定后期一定要选择其中的一条,按部就班地散步,而更多地在于思维碰撞、民主抉择、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期,幼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向,走不同的路线,去一个或多个区域散步。

4. 自由选择散步伙伴。

和谁一起散步呢?

一开始,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采用“自主跟队制”,即明确六名能干的小组长领队,其他幼儿自主选择一名组长跟队,结伴去散步。过程中,小组长发挥协调、督促的作用,确保散步公约执行到位,开始和结束有条不紊。

三天后,大多幼儿对散步公约基本能执行到位了,我们就试着更多地放手,采取“随机挑选制”,即幼儿根据自主进餐的快慢,在饭后休息的同批次里选择伙伴去散步。这样一来,大大缩减了无所事事的等待时间。

渐渐地,我们推行“预先约定制”,引导幼儿根据近阶段共同的兴趣点,提前约定和哪个或哪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散步,过程中就共同的内容进行探究。因为是提前约定,所以这几个好朋友必须在自主进餐上步调相当,不然明天就会被淘汰了。这样,反过来约束午餐的自我管理,且培养任务意识。

由此,散步伙伴的选择,不仅是教师管理上的逐步放手和更多价值的渗透,还是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漫无目的走向任务探究的过程。

5. 随机生成散步内容。

散步过程中,可以干什么?怎样更好玩呢?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行家,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便会随机生成丰富的内容——

不同的花样:操场上,利用跑道绕S线、踩点子、舞龙走、螃蟹走;走廊里,开火车、开飞机、齐步走;种植园里,走方形、走田字格……花样散步锻炼了幼儿肢体的灵活性。

不同的节奏:和伙伴们手拉手去散步,口中用儿歌、歌曲表达心情,并有节奏地甩动手臂或变换脚步。比如:休止时停住不动,跳音时垫脚尖走,欢快时走小碎步、铃铛步……踏歌而行,乐此不疲。

不同的探索:边散步边数数走廊窗台上存放的水壶,边散步边对照楼梯台阶上的数字认一认……不知不觉间,将数物匹配的探索融入其中;带着兴趣点,去感知种植园的变化,去捡拾秋天的落叶,去寻找角落里的蚂蚁,去发现大自然隐藏着的奥秘,自主散步给自由探索创造了契机。

6. 有效提升散步经验。

自主散步初具雏形后,为提升效率,我们利用点滴时间,让幼儿自由说一说、画一画,尝试分享散步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或惊喜,并小心谨慎地生成区域游戏或集体学习活动。如:一次,去小五班过道散步的幼儿出于好奇,伸手触摸了小乌龟,导致小乌龟“离家出走”了。后续小五班的老师和弟弟妹妹找上门来。于是,我们跟进了文明礼仪教育和妥善解决问题的引导。再如:几名幼儿在种植园散步时,意外发现好多蚂蚁围着一只死去的蚯蚓,“蚯蚓怎么死了?”“小蚂蚁围着它干吗?难道小蚂蚁也会吃死去的蚯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机我们鼓励幼儿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于是第二天,好多幼儿纷纷加入了寻找蚂蚁的行列,操场上、围墙边,甚至回到家里继续寻找。为此,区域里增添了有关蚂蚁的工具书、蚂蚁工坊等新材料。渐渐地,微主题“蚂蚁呀‘嘿’”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并推动着幼儿延伸出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度的快乐。

自主散步推行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方面,我们明显看到了幼儿的成长与变化:

幼儿的生活活动更自主了——从固定节点到弹性作息从听从教师指挥到个人或小组自主安排。

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班级规划从各持己见,到民主集中;散步公约从嘴上说说到行动落实,从相互监督到自我约束。

幼儿的主动探究欲望增强了——从随意休闲式地走走,到兴趣支配下有目的地观察、发现、交流和提升。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进一步体悟到自主的深刻内涵:

从过程视角来看,自主就是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和尝试,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因此,需要我们反思以往那些理所当然的组织环节,然后尝试以幼儿为主体进行变革,以便挖掘出多元的教育价值,生成出多元的生活课程。

从结果视角来看,自主是以“促进每一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这样的自主,不是纯粹地让幼儿自动自发,而是需要教师适时、适度、适当介入的;这样的自主,是与幼儿生活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自主,是教师小心谨慎地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成经验,与幼儿同频共振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智慧引导,从而发现不一样的幼儿,不一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散步幼儿过程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散步的收获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散步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