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选方向,“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已呈现集群趋势。园博会展后园区如何利用成为当下的现实问题,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探索PPP模式下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不仅能有效实现园博园特色文化的创新,满足城市居民回归休闲农业体验的需求,还能有效完善园博园规划布局及村落结构,有效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为区域乡村振兴与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PPP模式下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具有融合发展的内在可行性。
休闲农业与园博园发展虽不属于同一领域范畴,但在我国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呈现交融的局面,二者发展策略随着不同时期的政策要求逐步确立并同步发展,具有融合发展的渊源。乡村振兴战略将休闲农业建设推上新台阶,而近几届某省园博会都选址于城市外围郊区或农业片区,有带动城郊片区整体发展的美好冀望。
休闲农业和后“园博园”在推动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同向的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PPP模式下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经济和战略价值,可以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吸引游客创造收入,还能联动周边景区提高区域旅游吸引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显著的营销功能。
当前休闲农业和后“园博园”在各自发展中都存在一定困境,融合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共性难题。PPP模式下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基于农业片区建设的园博园满足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资源需求。园博园会后发展也需要乡村振兴提供的生态空间,有助于农村休闲农业突破传统管理局限,促进农村休闲市场机制的形成。
在乡村振兴大环境里,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已成为客观事实,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之后,启动经济内循环、带动经济复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显得更加重要。具有政策保障和管理技术优势的PPP模式下的社会资本出于获利本能在市场中不断搜寻利益空间,其已经关注到“休闲农业+”产业的潜力,并涉足休闲农业领域。
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本性、特色性原则。在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模式规划中,应以保护农业用地和乡村园区景观为根本,以农民为主体,发挥当地现代农业和园博园景观特色优势,推行创新型、持续型农业等多产融合生态模式,打造“春观种”“夏休闲”“秋采摘”“冬体验”等四季皆有的特色休闲农业市场。
2.服务性、创新性原则。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应加大宣传推介、多元引资,打造试点范例,引导产业融合对接,实现农业产业、园博园功能等创新升级,科学控制总体和单体规模,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3.引导性、参与性原则。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和当地农民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及消费市场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开局。
依据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基于PPP模式下集农旅合一、多产联动、多方参与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模式:以PPP模式为运行载体的农旅合一的融合单元是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模式的基础,多产联动的融合环境是该模式的推进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农民等多方参与的融合系统是该模式可持续运营的主体保障。
1.融合单元建构。近年来对以PPP模式为运营载体的农旅合一发展模式的尝试始终在进行,在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模式中,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可看作不同的融合单元,融合单元构成的融合系统的状态是由融合模式决定的,农业、园博园、PPP作为其中的三个独立的融合单元。
将PPP模式作为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的运营载体,使休闲农业、园博园、PPP模式三者互相促进,既能增强农业振兴的活力,又能提升乡村软实力。如围绕村落古迹、乡风文明等农业生产结合园林园艺开发特色生态农业体验项目和相关农事园艺体验活动。
2.融合环境建构。在融合发展模式中,融合单元的总体状态受融合环境的影响与反影响,比如说园博园旅游开发是否合理、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是否完整、衔接。营造积极的环境将有利于各融合单元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使各产业有机结合发展。
具体而言,对以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的乡村特色和独特卖点进行策划与开发,聚焦场地资源动态调整,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设计符合乡村整体风貌及形象的产业链,农业的功能不仅是生产、加工、销售,还延伸至园博园景区生态、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多产融合提高了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增加休闲农业与园博园景区互动性及体验性,塑造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3.融合系统建构。融合系统是融合单元、融合环境的承载体,可分为无质界面和有质界面,无质界面一般指商誉、信用、口碑等软影响因素,有质界面作为融合系统运行的主要方式,是各融合元素积极作用的保障。
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系统的运营主体主要是指在PPP模式下的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等,社会资本投入、地方政策扶持及消费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均会影响农村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
目前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存在淡旺季之差别,对以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相关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发挥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形成持久发展的市场体系,同时将积极拓展小型群体活动如教学、临时会务、团建等来短期暖场以保证项目持续运营,积极创新项目利益联动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共同致富。
PPP模式下的“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为农村农业转型和当地园博会址后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更加关注以园博园为中心辐射的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农业转型升级等实际问题,并且在园林园艺、生态环境、农业特产、旅游文化、城乡科普、物流商业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更加关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但我国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模式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如何使农业、旅游等产业在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这一平台下实现融合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其他产业经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参与休闲农业PPP项目风险分担及激励机制研究(2021SJA1741);连云港市科协软课题研究项目:PPP模式下连云港休闲农业与后 “园博园” 融合发展路径研究(Lkxqt2177);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PPP模式下的特色生态休闲农业应用研究(XYB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