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2019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优化政策、项目绩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单位整体绩效管理。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落实好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做好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整体绩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成为中央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任务。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六大专项,分别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捐赠配比专项和管理改革等绩效拨款专项。六大专项在高校财政拨款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支撑中央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专项绩效管理是贯穿于项目立项、资金分配、使用、评价全过程的重要理念,是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有的高校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仍停留在“重分钱轻管理、重花钱轻绩效”的惯性思维上,与上级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高校对绩效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健全校内管理机制,与绩效管理相关的部门单位职责未落实,履职不到位。有的归口管理部门只对分钱感兴趣,一分了之,不重视绩效管理;有的项目执行单位单纯为了花钱,觉得只要是做正事就行了,没有绩效的概念。高校绩效管理最后成了财务部门一家的事,成了业务层面的事,工作推不动,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显现。
(三)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不合理。在项目前期,高校未能深刻领会各大专项的内涵和支持方向,未能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有的专项立项不规范,项目未经评审程序,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足;有的专项项目零散,聚焦不够,效果难彰。项目绩效目标指标设定随意,往往由项目执行单位申报时自行设定,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够完整、不够明晰的情况;有的指标设置不严谨,未做认真分析,应付了之;有的过于简单、指标值易于完成,不能真正体现项目应产生的绩效。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也未能履行审核责任。
(四)绩效管理过程监管不到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执行进度考核的压力,高校往往过于强调执行进度,而忽略了绩效过程管理。项目执行单位为了达到考核时点要求,在加快执行进度时,忽略了绩效目标和指标是否实现;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把精力放在执行进度的督促和考核上,未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同步检查绩效执行情况,导致项目偏离绩效目标。执行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势必影响预计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五)绩效评价不规范。高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自评和学校评价。绩效自评往往由各项目执行单位自行填报,填报时未认真对照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自查自评,没有整理和提供体现绩效实现程度的支撑材料,无依据地随意填写分数,导致自评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校层面的绩效评价对促进财政专项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的学校并未开展学校层面绩效评价,往往以自评代替校评,将未核实的自评结果简单汇总后就报上级主管部门。有的高校虽然进行绩效评价,但由于精力和能力所限,外包给社会第三方机构,一包了之,参与不够,监督不力,导致评价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预计效果。
(六)绩效评价结果未有效运用。高校对绩效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结果应用不充分,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结果除了未与后续资金预算分配挂钩外,也没有建立起结果共享的联动机制,其他部门难以运用评价结果,不能与干部考核、责任追究挂钩,缺乏应有的威慑力。
(一)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作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预算体制的重要内容,落实好绩效管理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和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预算改革重要抓手。2020年以来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的冲击,国内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厉行节约”和“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在目前高校财政性资金拨款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如何用更少的钱干出更多更好的事,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应,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二)完善校内绩效管理机制。 学校层面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绩效管理流程。学校财务部门要履行好绩效管理牵头部门的职能,相关业务部门要体现出各个专项归口管理部门的责任,内部审计部门也要发挥好对绩效管理的监督作用。学校既要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明确划分项目执行单位、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等部门的职责,又要遵循业财融合的理念,建立起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贯通与联动,形成绩效管理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效率与效果。
(三)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高校要重视完善财政专项项目库管理,每个专项都要根据项目的支持方向和申报要求建立自己的项目库,凡入库项目都要经过事先评审程序,未经评审不得入库;项目评审时,要将绩效评估纳入其中,评审专家除了业务专家外,还要有绩效专家参与。各专项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要体现出高校的特点及专项的要求。具体项目绩效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科建设规划,与学校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绩效目标填报格式规范,内容明晰完整,目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绩效指标安排要全面兼顾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指标设置应当清晰、细化、量化,难以量化的要有定性描述。绩效目标指标设定要适度,设定过低则不能体现项目真正的产出和效益,有违专项设置的初衷;设定过高则不切实际,难以完成。科学合理设置绩效指标需要有项目专业知识和财务相关知识,财务部门要组织项目申报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国家及教育部文件以及往年的优秀案例,提高预算编制过程中绩效指标填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合理性。专项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对申报文本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立项的必要性、经济性,评估绩效目标及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核结果作为安排预算的依据。
(四)加强绩效过程管理与监督。财政专项下达执行后,高校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资金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双监控”。项目执行单位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始终秉持绩效理念,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但要确保资金合规使用,还要重视资金执行进度,更要紧盯绩效目标与指标是否实现,有无偏离;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随时关注专项的执行过程,定期进行“回头看”,有必要的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在监控资金执行进度的同时,还要关注项目绩效目标与指标的实现情况。高校还要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绩效管理模块嵌入预算管理系统,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应用,加强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共享,实现绩效自动监控、自动预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规范开展绩效评价。 项目结束后,高校要对财政性专项开展绩效评价,评价分为项目自评和学校整体评价两个层次,项目自评由项目执行单位负责,认真对照该项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逐项梳理,实事求是打分;整体评价是学校层面的评价,由财务部门负责,对整个专项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自评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发挥监督作用,试行开展绩效管理审计,对高校财政专项的管理体系、职责履行、项目立项、预算编制、绩效目标指标设置、过程管理、结果管理等全过程进行审计,查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校绩效管理措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
(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高校应当重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的联动机制,落实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学校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分配挂钩,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对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项目督促其改进,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予以调减预算或不安排预算,对沉淀资金予以收回再分配。学校还要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年终考核与干部评价挂钩,强化业务部门与项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予以问责追责,促使其提高站位,履职尽职,切实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