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鉴赏课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2-04-06 06:13伊卫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课程

伊卫东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美育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美术鉴赏课作为美育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而且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美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当代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当代;高校;美育;美术鉴赏;发展;策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建设,也给美术鉴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美育课程中应肩负培养学子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任,提升对美术鉴赏课重视程度、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发挥该课程在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上的优势。

笔者作为高校美术鉴赏课专任教师,深刻体会,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都飞速发展,对人才综合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综合类高校逐渐意识到美育课程建设工作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高校人才人文素养的助推剂。但有的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中仍存在课时安排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缺乏新意等诸方面问题。

1.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不明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术鉴赏课是公共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鉴赏课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美术鉴赏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首先,没有对美术鉴赏课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分析,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以传统绘画、建筑、雕塑为主,与现代生活、新媒体相关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美术、艺术设计等内容较少。其次,忽视美术鉴赏在人文艺术素养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目前,综合院校美术鉴赏课普遍存在学分少、课时短、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要求过低,好过关等现象。第三,同质化严重。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未体现院校特色与办学优势。

1.2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现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结构基本都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按美术分类展开,这种框架主要以美术各门类基础理论常识和经典案例作为课程内容。第二种,是以中外美术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展开,介绍相关的名家名作、艺术流派等。从整体看,这两种形式的课程框架都过于宽泛,专业性强,理论性强,难以体现美术鉴赏课程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特点,学生收获少。其次,课程内容缺少艺术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既没有对美术鉴赏课理论展开深层的调查研究,也没有美术技巧、方法的尝试,影响学生对美术鉴赏的探索精神。

1.3 教材内容陈旧

高校美术鉴赏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美术鉴赏课教材主要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审美修养和对美的判断鉴赏能力。高校美术鉴赏教材大多采用美术史发展脉络的形式编写,分析艺术作品时基本都是从历史环境、主题表现、艺术风格三方面展开。这种文学视角分析作品的意境之美,仅仅停留在美术的表象,对美术内在之美缺少剖析,专业性过强,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要求的情感体验体现不足,外在审美和内在体验不能得到统一。其二,包容度不够,教材内容中传统美术比重过多,而与时代发展相关的中西现代美术比较、现代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审美的关系、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收藏与品鉴、思政元素进课堂等当代美术现象和问题在教材中涉及的较少甚至还是空白点。

1.4 教学模式单一

美术鉴赏主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正如米·杜夫海纳所说,鉴赏力表示主观性中独断专横的一面,即爱好。[1]现在美术鉴赏课教学,基本按照美术发展史的脉络讲述经典作品的作者、流派、绘画特点、时代背景等,脱离了审美爱好者用自我的审美经验获得的愉悦来衡量作品。美术鉴赏课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能脱离学生的直接感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形式单一。一是,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普遍认为只要把美育课开起来就可以。课时少,内容杂,教师只能在课堂教学中按理论讲授形式授课,虽然美术鉴赏课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图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但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生对美的体验感没有得到提高。二是,教学监控、课程质量评估、学习效果检验等规章制度滞后,过程考核、结课考核模式化,不能体现学生通过学习的真实收获。

2.针对美术鉴赏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明确教学目标

积极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整体规划,课时安排要有保障,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好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换,抓牢教学环节中鉴赏和审美两个关键点,真正做到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渗透。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了解美术的本质、起源、特征等基本常识;第二,了解各美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初步掌握中西方美术的审美差异;第三,掌握美术作品欣赏的一般方法,提高美术审美能力;第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美术鉴赏课学习不同于美术专业的史论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发现美、理解美、判断美。必须将美术鉴赏课作为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一环,结合院校学科背景进行改革创新,重视美术鉴赏在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美术鉴赏课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目标过程中,应考虑院校学科背景、教学软硬件配套设施、师资状况、学生特点等诸方面因素,切不可照搬其他院校的内容。

2.2 科学合理构建课程内容

我们应该以大美术的眼光,加强教学内容与时代步伐紧密联系。美术鉴赏作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要与美术专业的史论教学有别,时刻关注美术发展动态。美术鉴赏既要关注传统、又要兼顾现代,教学内容要不断创新。如今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在关注艺术经典的同时更应关注美术文化生态环境,这里指的是与政治、经济、地理、习俗等相关的内容。例如新美术样式、跨学科新媒体流行艺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内容,将经典与现代、时尚与传统、民族与世界合观共识,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学内容会越加丰富生动。

2.2.1 重视民间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艺术与科学结合,中西方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状态。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散落于民间的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消失。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民间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制定非遗保护开发政策,旨在更好地保护开发并促进非遗的传播,树立民族的自信心。挖掘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合点,扩充相关内容,特别是将本地区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课程内容中,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全面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传承保护意识。例如:将潍坊木版年画、博山陶瓷、济南面塑、嘉祥石雕、苍山泥塑等内容编入相关章节中,讲清民间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保护传承的现实意义。

2.2.2 加强时尚现代、贴近生活的内容

当代美术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创作理念,美术分类和表现形式随着科技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尤其像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这些随科技发展而生的泛美术跨学科艺术形式,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充分运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元素,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艺术审美发展走向,感受科技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带来美的享受。所以,结合时代发展脉搏以及社会生活发展需求,加强现代艺术设计审美教学内容,建立跨学科育人理念,推动美术鉴赏课程交叉融合。

2.2.3 坚强艺术品鉴藏知识内容

鉴赏优秀经典成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结合美术鉴赏课特点,将艺术品鉴藏与投资知识引入课堂,增强鉴赏中外艺术经典作品的趣味性,这也契合现代生活中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潮流。以美术鉴赏课为依托,把艺术品鉴别、艺术品竞拍、艺术品收藏等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通过赏析,对艺术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鉴别、考证研究,坚持美术理论培养、人文素养培养、实际运用培养相结合,保证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敢于提问、大胆突破。

2.3 突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

根据学生特点,以审美鉴赏为中心,以多元化美术发展为载体,在审美体验中,了解中外美术经典。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美术鉴赏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注重教材的实用性、通俗性。根据学科特点,注意章节编排,尽量做到通俗化、实用性。第二,注重教材的时代感和多元化。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美术鉴赏课教材要与时俱进。美术已打破专业的壁垒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美术熏陶,提升人文修养、健全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材要体现时代发展特点,适当增加中外美术现象比较、品鉴与收藏、现代艺术设计等内容,既传承经典又兼顾现代生活。第三,课程思政进课堂,将爱国情怀、民族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融入教材编写中,挖掘美术经典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时政元素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艺术作品时,体会艺术家认真严谨、刻苦努力、敢于创新态度。

2.4 多样化教学模式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新时代美育指明了方向。不断优化、合理调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美术鉴赏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2.4.1 个性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分析的环节,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学生做作业刷手机的现象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深度挖掘美术鉴赏课程的深度特征和文化内涵,引入OBE 教育理念,建立多元评价标准。老师可以在课前制定目标,引导学生课下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每个同学学习进度、目标,制定不同方案,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2.4.2 考察式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街巷,结合现场考察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知识时,带领学生去城市的老街区民巷、乡镇旧宅,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文视角去调查了解院落布局、建筑结构、材料运用,感受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到城市广场、车站码头,感受现代建筑韵律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综合协调发展等问题。到古街巷去寻访历史,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考察式教学,训练学生敏锐的审美眼光,美不仅在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中,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4.3 沉浸式教学模式

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开展教学活动。美术馆、博物馆可以说是美术鉴赏课的活字典。在讲授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工艺美术、中国雕塑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场馆的馆藏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洗礼,在现场展陈空间,学生用眼睛去真听、真看、真体验、真感受,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具备的。我们在校学生,平时能去文博展馆的寥寥无几,通过美术鉴赏课沉浸式教学,培养学生常去文博场馆感受艺术美的习惯。近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一些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博物馆都纷纷利用VR 等虚拟现实技术,开设了网上数字展厅,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将馆藏文物、艺术作品通过高清数字图像的形式展出,课堂上、寝室里学生们动动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各种形式馆藏艺术精品,这也给美术鉴赏课现场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2.4.4 体验式教学模式

通过美术社团活动,把美术鉴赏课中无法涉及的绘画技艺、制作工艺等知识内容延伸到社团活动中进行。学生通过社团培训,体会名家经典作品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色彩运用、空间表达等常识性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其次,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社团活动,切磋技艺,共同探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利于学生人格魅力自我完善。第三,社团号召力是强大的,通过校园展览、专家讲座、校际交流等活动扩大美术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同学喜欢鉴赏课,爱上鉴赏课。

3.结语

推动高校美术鉴赏课发展,服务于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加强理论研究,保证课程教学有的放矢,科学制定课程规划,实时监控学生层面课程反馈。聚焦时代发展脉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贯穿于课程过程。课程教学在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做一些创新和探索,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真正发挥美术鉴赏课程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课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创意美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