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必备知识考查隐性化例说

2022-04-05 12:30王乃宁卞建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王乃宁 卞建容

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在此理念引导下,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但无意中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必备知识的强调。但是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对学生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得到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也要充分关注学生对语文必备知识的掌握,两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 语文课标 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然而,不少教师教学中过度地关注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而忽视了对必备知识的教学。这一倾向要及时予以纠正。

一、要重视必备知识的学习

必备知识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处于基础地位,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样,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脱离“必备知识”去空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未免显得有些“纸上谈兵”。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包含知识获得与运用在内的全面发展,一个优秀的高素养的学生,必然在知识的建构与运用上也是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因此,必备知识是为学生最终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奠基的基础。“三新”背景下对能力和素养的考试肯定也是基于一定情境下的知识考查,只不过对知识的考查更加的灵活,更加的隐性,也就是我们课堂所讲的“常规的考点,灵活的考查”。

笔者在分析2020、2021年新高考语文试卷中发现,考查形式的“多元融合”是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点知识、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融合共同于一定情境下的具体考查,不会再孤立的考查某一个基于识记能力的“硬考查”,更多的呈现为“软考查”,这既是命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将来的命题方向。譬如,2020年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考查了与论证有关的考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思路等,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第8题考查的是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理解,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必备知识,答好题显然是困难的。

二、必备知识考查的变化

与以前江苏卷考查的知识内容相比,新高考卷必备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三点不同。

一是有所更新,体现“时代感”。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新认识和新成果。如2021年全国二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对“粮食安全”的考查,就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口粮观”的重要论述,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相关论述和报道,对考生必备知识的考查显得很有“时代感”。

二是有所增删,体现“新要求”。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2021年新高考一卷中信息化阅读是对中西方“诗画理论”的考查,就是基于审美必备知识基础上对考生“审美理解力、判断力、分析力”的考查,站位高、格局大,打破了科技文唱主角选材的局面,这也是平时各地模拟卷多未能达到的高度。

三是有所侧重,体现“新方向”。减少对静态识记知识的考查,强化基于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可迁移的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2020年全国二卷考诗歌鉴赏题《读史》,在主观题考查形式上,放弃了对思想感情的静态概括考查,而是考查“正确的读史方法”的理解,其必备知识显然是指向正确的“史学精神”的培养;2021年新高考卷语用题第20题对修辞的考查,就没局限在对对偶这一修辞基本特征的判断上,而是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强化对这一修辞的构成分析和效果判断。

可见,高考对必备知识的要求并没有减弱,反而是强化了必备知识的基础性地位,考查形式更灵活,考查要求更专业。

三、必备知识隐形化考查例说

1.知识建构隐于素养培育之中

在“五育并举”的大方向下,高考语文要想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真实又富有创新性的语境中获得品格塑创和学力提升,语文试卷不仅需要突出语文特有的文学性美育功能、德育价值,如通过古诗鉴赏感受文学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真,情怀之纯,又可以通过文学类文本阅读,借助丰富而感人的人物形象去感受理想信念的伟大、人文情怀的诚挚,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要建立在学生深厚的文学阅读积累之上,正所谓“见多识广”。例如,2021年新高考卷诗歌鉴赏主观题,要求对前人评论此诗时“委婉劝告”这一点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思考,这就改变了以往诗歌鉴赏单纯静态考查思想感情概括或原因分析的习惯,调整为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学生对《琵琶行》中有关“江州司马”的准确识记显得有为重要,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此外,对诗歌常见意象“离鸿”“孤鹤”“青云”等的深刻意蕴的准确认知也提出的很高的要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诗歌鉴赏的主观题部分,要求学生将本诗与之前课本所学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比较分析,这种“高起点”“高站位”“高要求”的题型设计,对学生基于作者和作品的知识储备、诗歌语言角度的审美判断力都提出的很高的要求,考生如果没有刘禹锡相应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答好题是很困难的。可见,语文高考必备知识考查必须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等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的考查。

2.知识运用隐于能力要求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解读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而又真实的问题设置情境时,能快速调动知识,灵活判断命意,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背景下的关键能力的考查呈现两个侧重:一是侧重阅读能力的迁移,特别强调从单文本“精读”转向多文本“串读”,即任务群、主题化阅读;二是突出对学生多文本阅读“学习力”的要求。这是对既有知识储备的定点定量考查,更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真实发生后,对新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多元综合考查,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前提是学生阅读的知识获得要宽、阅读思维参与度要深。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越扎实越好,这是能力和素养培养的知识基础性工程。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小说阅读(《理水》)重点考查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但一改以往人物形象题参见的命题习惯,诸如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情感心理分析等,而是让学生联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特定文本的具体表述,在富有挑战性的运用语境中,落实必备知识的灵活考查,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知识储备,进而综合性思考和分析,这是能力要求,也是必备知识的隐形考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小说阅读(《石门阵》)中就“反复”这一讲述方法的效果展开分析,这既是分析理解能力的高要求,更是对常见语言表达技巧这些静态知识的“活考查”,考生没有文本理解力不行,没有基本的“反复”技巧的知识储备也不行,考场中不少考生只知道“反复”的特征,却缺少对反复在主旨强化,感情烘托,章法层次,韵律节奏方面作用的专有知识,导致答题语焉不详,反复赘述“反复”手法的表征,言不及“效果”二字。可见,以显性的“反复”修辞来考查“讲故事”的艺术手法,这种浮于表面答作用的做法,得分是不高的。这些占有一定比例的隐形化试题,要求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值得高三复习的老师们多加注意。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必备知识是培养学科复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基础。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必备知识点作详细的梳理,专题复习过程中要踩好考点、更要落实到位,注重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关联度,形成“知识思维導图”,让学生的思维路径可视化,知识点落实情境化,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备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通联:王乃宁,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卞建容,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