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特征与路径

2022-04-05 13:35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数字化

陈 长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不仅明确了金融是血脉,服务于经济这一躯体的共生关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困境,即来自金融“血脉”的资金“养分”无法有效匹配至经济“肌体”,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同时强调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金融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1]李扬(2019)指出,金融是第二性的,它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而存在,拘泥在金融圈子里寻找金融风险、探寻解决办法是片面的[2]。因此,经济决定金融的作用使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经济导向,这些对金融供给侧提出更高水平的建设标准,使得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深入结构性问题“内里”,着眼于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按照系统化、法治化思维加以推进成为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强特征之一,数字化对金融的赋能是我们调整其适应不确定性的驱动力,是深入结构性问题“内里”的关键所在。数字经济对于金融的决定性包括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价值赋能、重构赋能以及赋能叠加,驱动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离不了数字经济这个大背景,数字化赋能带来的驱动力和增加的风险同时存在。从提出赋能框架、梳理赋能逻辑这两个方面出发,根据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构建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理路模型;以价值赋能为引领、技术赋能为支撑、重构赋能为行动的赋能以及赋能叠加,是推动中国特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适配、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系统性风险从来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但是可以通过价值引领而降低。

二、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金融业格局是在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逐步形成和高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很短,衍生出经济与金融、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契约合作、信用合作关系,与其他国家、国际市场有较多差别,是中国独特格局的金融供给侧结构(1)目前,我国环境和特色体制延伸出来的金融结构体系,包括直接融资结构、间接融资结构,具体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本文针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从融资方式、资本市场等方面,展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历程、演进逻辑与路径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等。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研究内容

一是从强调某个局部到整体性的改革框架演进。王广谦(2002)从要素具体形态与数量比例的局部,转向强调金融系统内在联系与整体配合方向延伸的金融结构性调整[3]。进一步讲,金融结构理论的核心议题是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的作用关系[4]。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是民营企业。宋光宇(2020)强调技术工具使用,建立BVAR模型并对比VAR模型,从宏观市场、中观区域、微观机构三个层次结构指标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因素量化,表明金融供给侧结构优化应遵循市场规律并构建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结构相匹配的金融供给体系[5]。黄奇帆(2021)的整体性改革框架,包括货币供给、利率供给、融资方式、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六个方面[6]。

二是从金融领域矛盾到结构性问题的表象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即金融服务的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准备不足,金融结构存在着失衡[7]。其主要表现为中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的全球排名不断提升,资产规模增长很快,呈现出大中小机构不断规模扩张的趋势。然而,在扩张的同时,不同机构的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发展非常明显;一些金融机构扩张中存在不规范;杠杆率过高,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同时,由于信用体系发展不完善,金融机构无法识别合适的服务对象,存在金融供给侧服务不能正确地进行产品定价,依靠较高价格定价实现对风险的补偿[8]。针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效果,董骥等(202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改变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间、传统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信贷歧视现象的政策效应非常显著,但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信贷歧视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体系,提升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信贷歧视[9]。

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与内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是根据现阶段呈现的问题来及时采取措施,以此对症下药,让金融更好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范欣(2021)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10]。丁志国等(2021)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里”是确保中国经济实现数量合理增长和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并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整体上显著提升了货币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作用效果[11]。有学者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金融的供给体系无法满足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2]。就这点而言,金融结构存在失衡时,“治本之策”是系统化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其主要内涵包括:设计相匹配和相适应的融资结构体系、金融机构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金融产品体系等[13]。

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9)提出,提高金融供给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同时控制系统性风险[14]。陈轶丽(2019)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指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端变化如金融需求主体、需求范围、需求种类、需求环境等变化,农村金融供给侧应从供给主体、供给组织服务体系、供给机制、供给的配套支持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15]。高尔旆(2021)提出股权简单协议(SAFE)这种新兴股权众筹形式未来可尝试引入SAFE机制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手段,但需要注意其内在风险,以严格控制其风险,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使其既有助于小微初创企业融资,又不致损害投资者的利益[16]。徐爽、曾建光(2021)围绕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精神,从现代金融理论视角分析党委统一领导与金融系统改革的关系,建立了一个金融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了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的思路和重点[17]。

(二)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数字经济强特征的新时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和复杂。然而,当前研究尚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缺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数字化赋能的清晰界定与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带来深刻的社会变化与更多的不确定。数字化赋能成为我们调整其适应不确定性的驱动力。数字化的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因此,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赋能。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数字化。焦瑾璞等(2015)指出数字货币在增加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18]。同样地,战明华等(2018)也指出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效率、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以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借贷市场的特征和风险产生影响[19]。另一方面对焦现实情况,缺乏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理路,难以解释数字化赋能下金融供给侧的系统性风险。从数字产业化看,金融数据的价值得到体现,引导着数字的市场化、产业化,让金融服务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实现更好的匹配;从产业数字化看,数字金融悄然发展,形成非常庞大的行业。支付宝、微信支付、蚂蚁金服、互联网信贷P2P等数字金融业态,不断实现多源流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树。然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如何让数字化的金融供给侧能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成为改革的底线。现有文献从数字化如何影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数字化赋能如何促使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深化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构建价值引领的数字化赋能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缺乏新时代下的金融供给侧结构特征的阐释,难以对深化改革的路径进行全面分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单纯是用数字化赋能去完善金融结构的形态与比例,而是抓住新时代强特征,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对金融服务供给与金融制度建设的调整,进行全面系统的路径探究。在这一研究路径下,杨子荣(2019)指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受到强烈的需求效用影响,从而推动金融结构进行螺旋式调整[20]。除此之外,侯晓辉、王博(2020)也认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推动,这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21]。新时代金融市场是以实体经济、人民生活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实际出发点的供给端匹配。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现有文献对焦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数字化赋能驱动体系基本没有,这为本文开展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空间。

以新时代为链接,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看[22],指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与风险防控是“数字化赋能系统”,即数字化的技术赋能,提高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金融监管等,但是技术赋能不是过度放松监管,而是让金融乱象、金融风险在价值赋能中进行重塑[23]。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价值赋能下,通过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与技术来创新金融体系。落实数字化赋能、驱动,以及支持政策制定等,关键在于把金融思维融入产业的每一个交易场域,让金融成为流淌在产业里的血液,提供产融结合,以价值赋能为引领,技术赋能为支撑,实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重构赋能。

三、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理路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演进过程

一是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形成与发展,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的重要补充。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的核心体系,股票、银行分别是金融供给侧结构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渠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融资体系占主导的经济体系,股市对中国经济的中期、长期发展非常重要。1986年9月,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开启以股票市场建设为起点的金融供给侧的市场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金融供给侧的股票市场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机构成立,监管制度开始建设并不断完善。然而,在去杠杆和严监管背景下,社会融资需求集中向银行转移,直接融资中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例偏低,融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倚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体系,只能解决货币总量,不能解决货币分布结构;而以股市为代表的股权融资可以通过风险匹配来改变结构,从而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然而,长期以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构成的融资结构失衡,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演进。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世界金融格局中崛起,伴随着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变化带来了经济增速的差异性变化,中国进入新常态[24]。面对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在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等现实情况基础上,为化解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2)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并针对国内较长时间的需求疲软、企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即在产品市场上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这一年里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为此,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点方向之一就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采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而随之演进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在于防范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

三是数字经济给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动力,然而新型金融风险开始出现或酝酿,可能给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数字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增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韧性?在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并存的新时代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存在着许多交织的长期矛盾,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成为矛盾焦点。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有学者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或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带来了金融发展的新机会,新型金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满足“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需求而引领金融供给侧发展方向。然而,新型金融不是在真空中运行,自身也受到金融安全的挑战,比如在垄断问题、数据治理、隐私保护等领域。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2020年11月3日上交所暂停蚂蚁金服上市,202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对社区团购等模式提出批评和反思,同月,关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反垄断的讨论热烈展开。2020年12月15日,中央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说:“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存款,属于‘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该纳入金融监管。”[25]2020年12月18日,包括支付宝、腾讯、京东、百度等所有涉及相关存款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全部下架。随着数据开放共享与跨境数据流动成为新常态,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跨境治理等成为金融安全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加速向各个领域渗透,混业经营可能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他们经营模式和算法趋同,如果风险管理不到位,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容易积累形成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在面临新型金融风险,并存在现有金融供给与新的金融需求之间缺位与错位的场景之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速金融供给侧结构从粗放式向高质量、创新型发展的改革之路转型。构建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数字化赋能融资体系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及方向。数字化赋能与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经济导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这才是数字经济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建设的标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深入结构性问题“内里”的必然选择,是按照系统化、法治化思维加以推进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与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以下关系。

一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服务提质。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强特征之一。数字化对金融的赋能是我们调整其适应不确定性的驱动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服务提质是深入结构性问题“内里”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金融供给侧在资金端、金融机构与市场、融资端等部分都存在着结构性匹配问题。新时代的数字化怎么对其赋能?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进而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结合特定历史时期,从制度层面解读,最终落实到政策分析。

二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提升。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不变的话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7年7月15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好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强化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三是与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以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己任的数字化经济活动,数字化赋能通过互联网连接政府与公众、企业与个人,实现物与人的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共享经济。新时代的数字化赋能,推动以低碳循环、同生共建、安全智能的可持续社会发展。遵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治国理政方略的指示,构建以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的本土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框架。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红利的行动选择。当前,从市场化的角度审视金融体系供给结构,主要体现在如对象的错配、期限的错配、流动性的错配等一系列问题,以价值赋能为引领,通过重构赋能,改革金融市场体系不合理、金融机构类型不完整等金融结构不协调、不平衡之处,不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找到与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

(三)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框架

数字化赋能与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能够驱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框架如何搭建?这里蕴含着以下三大主体内容。

1.技术赋能为支撑

以云计算—互联网—终端的链接式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AI)等技术赋能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的便捷性、高渗透性等应用给金融供给侧改革注入创新驱动,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创新驱动贯穿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全过程,使得数字化赋能的每个主客体都被赋予了更强大的行动力量,从而促成了人工智能的成长与虚拟技术的发展。与传统金融时代不同,数字化赋能供给端发力的结构性改革,带来金融供给端行为主体改变、区块链去中心发挥作用的数字化技术赋能时实现金融供给创新驱动。过去实体经济,如以民营企业为典型的融资遭遇的各种瓶颈,特别是银行定价偏高、融资效率低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汇集的焦点是数字化赋能的创新驱动力贯穿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

2.价值赋能为引领

数字化价值赋能意在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实现均衡的绿色驱动、共享驱动。数字化价值赋能,一方面加速金融供给端机构和企业的绿色创新与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的价值引领,让银行、基金、证券与保险等为代表的机构承担社会企业的责任;另一方面让落后地区、相关产业以及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共享的普惠金融,使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价值赋能在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凸显引领作用,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因金融活动而产生的负外部性,扩大正外部性,增强金融供给端的社会责任,促进金融需求端的理性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3.重构赋能为行动

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越来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一种人与数字化相伴并行的同生共建状态。零工经济、智慧城市、智治政府,直至于教育的数字化、医疗的远程化等等,云计算—互联网—终端让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等可获得的多样性,让金融成为流淌在产业里的血液,加速产业资金周转。数字化建立开放、协调的产业数字平台,让产业与金融不断结合,每个产业都需要一个重构组织方式,把金融思维融入产业的每一个交易场景,通过平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构,这种重构赋能引致协调式、开放式的驱动。重构赋能下,监管部门对金融平台部门的严格监管已经打响,金融资本统统被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据此,本文建立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三维框架,如图1所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为支撑;让金融资源惠及更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体现绿色创新、绿色转型和正外部性为导向的价值赋能为引领;产业数字平台、重构资源配置以及协调开放驱动的重构赋能为行动的框架。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更好促进融资权利、融资机会公平;通过数字可达性、便利性更高效地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图1 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维框架

(四)赋能逻辑

技术赋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有目的的人类劳动的成果。人类的政治讨论、经济活动规划,应该内在于价值赋能为引领的技术赋能支持体系,具体体现于外在性的技术赋能贯穿的重构赋能,即科学技术下的经济活动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新时代,这是打造以科学为纽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赋能为引领,技术赋能为贯穿,重构赋能为重塑的赋能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是数字化赋能,这是以新时代的五大发展观为驱动力的金融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过程,落脚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如图2所示。

1.技术赋能是创新驱动

打破信息不对称难题,提供以数字信任为前提的更可靠的数字信用基础,让诸如民营企业类型的实体经济能够充分显示自己的偏好,为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参数;创新性降低交易门槛与交易成本,推动金融体系的高效运行,便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服务于人民;更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线上线下的适时动态监管,尽可能让资金流动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

2.价值赋能是绿色、共享驱动

人类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把绿色看得如此重要,生态系统与知识产权一样,成为ICT产业新格局的重要价值理念,要么建设生态,要么加入生态。价值赋能的引领,关系着企业结构及其文化的变革方向。政府、平台、企业、用户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到共享数字经济中来,赋能于金融供给侧,构成了绿色、共享驱动下的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引领着金融系统的改革方向。

3.重构赋能是开放、协调驱动

数字经济时代以打破时空阻隔壁垒为己任,金融系统内的个体间,特别是企业间合作呈现出开放态势,各种类型的企业部署企业数字化平台,开发核心IP与数据,同时整合云平台、产业平台、数据和代码社区、合作伙伴与客户等各种内外部资源。建立开放、协调的金融产业数字平台,数字化下的重构赋能直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存在的重点问题。李扬(2019)指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存在扭曲、错配等,如结构性错配、权益错配和服务对象偏颇等(3)如“借短用长”的期限结构性错配;权益错配,能形成资本、筹资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服务对象偏颇,表现为对于广大的、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往往更需要资金,成为金融服务的真正经济主体,然而,现实中我们对其提供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这些错配成为数字化赋能下的关注重点,根据数字化下的个体行为特征,通过赋能,重塑金融供给系统,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25]。

如图2所示,以数字经济赋能的逻辑起点,开启功能施展,包括绿色、共享驱动的价值赋能,引领着金融系统的改革方向;打破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防范风险的技术赋能,实现创新驱动;解决结构性错配、权益错配以及服务对象偏颇等问题为重点的重构赋能,体现开放、协调驱动。通过赋能以及赋能叠加最终到金融市场的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落脚点。

图2 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理路

四、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

(一)技术赋能降低交易成本

相较于传统金融供给侧,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进行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建立数字信任,凸显供给多样性,全方位助力调整结构。传统金融供给中针对需求端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银行对其贷款进行风险评估的成本很高,会在资金成本中增加相应的风险溢价,从而供需双方因为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交易无法达成。新时代,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创新驱动,将小微企业的信用“提纯”,使得在传统金融无法获取资金的中小企业通过征信获取融资。数字化技术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赋能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全面助力扩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了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技术赋能降低交易成本,并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从人际信任迈向数字信用

数字化技术赋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信用的建立机制,从人际信任迈向数字信用。借贷关系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增加或促进系统活力的根本。人类进入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除了依靠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相互信任或社会关系之外,数字化赋能通过技术手段和特定的系统来增加、维持这种信任机制,数字信用得以形成。数字信用是使用技术手段让信用更直接、更便利、更有效、应用范围更广的技术红利,数字信用力图实现较低成本下的资金供需端的适时、客观、真实、全面反映,据此作出金融借贷的决策依据。

2.金融供给侧多样性凸显

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行业,使其进入崭新的金融科技新时代。一系列的金融供给创新产品、供给业务模式随之产生,数字化金融供给侧革命已初露苗头,为金融需求方中的大量弱势群体提供了触手可得的金融服务(4)以支付宝为例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降低了金融服务,如支付、保险、货币基金等的门槛。。除此之外,数字助力保险服务,通过更好的风险分担调动了实体投资的积极性。金融市场供给端的银行、保险、证券等越来越认识到,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完美的智能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基础上,改善其体验。

3.区块链为代表的去中心实现信息共享

区块链的数据具有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算法与块链式的特征,可以实现数据接口与多方资金平台的对接,打破不同区块之间信息壁垒的跨链互联技术,让数据实现自由的传递和流通。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让企业信贷相关的一切信息实现链上后的一致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将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价值创造、产业数字化转型、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等长期需求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价值赋能反对不可持续性

数字化赋能不是让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或重塑以后逃避金融监管,也不是通过重构赋能形成金融垄断。新时代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坚持价值引领为导向,使得数字化与新时代发展理念相结合,形成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利器。价值赋能引领的效能取决于金融供给端的规范供给与金融需求端理性消费的匹配。

1.金融供给端向社会企业的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数字化技术赋予“新权力”的崛起,代表了数字融合金融供给端,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金融供给侧未来发展新趋势。依靠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成功实现数据垄断,跨界剿灭其他商业模式和竞争对手获得由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对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价值赋能引领新时代的金融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让它们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金融行业更加可持续健康发展。

2.理性金融消费的匹配

当数字化技术赋能降低金融交易门槛时,没有价值引领,金融需求端的个体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普惠金融沦为不理性消费的工具。因此,价值引领是整个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定器。在金融消费中扎下价值引领的根,不断凸显价值赋能中的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绿色性以及公平竞争的共享性,更好引导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金融供给侧形成规范的良性循环。让绿色金融串起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为构建韧性经济社会确立方向。

(三)重构赋能呈现出供应链金融模式

数字化重构赋能呈现出供给链金融模式,即在重构中构建数字金融供应链,确立数字信用,创新驱动金融供给持续发展,在支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差别化的供给链金融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5)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1.供应链金融模式多样化

数字化对供应链以及金融业务关系的改变程度、数字信息的丰富程度(深度)等影响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深度差异,呈现出相对有效的传统在线、广度较高、深度相对单一的流转式、以及深度较强的融合式、广度和深度都较强的整合式四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已从最初的商业银行主导,发展到以产业为核心、信用为主的M+1+N模式。供应链金融是去中心节点的扁平化模式。链接有效的关键是信任。通过数字信用建立数字信任,协调供应链内部的合作关系,调动各类资源打通供应链的关键流程和关键环节,呈现出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这些供应链金融以产业链“链长”为核心推动新基建、新技术等创新外溢效应。

2.鼓励与规范并重

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不断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重构,同时供应链金融模式对监管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利与弊,应用金融科技,做好金融预警,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鼓励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赋能实现创新驱动,提高金融供给效率的重构赋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民营企业,向绿色、共享的绿色金融融资的需求方向发展,同时实现普惠金融的公平、可持续投资方向等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重构赋能的协调与开放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开发、共享下的复杂金融环境,亟待解决的海量金融交易数据的甄别与有效利用,识别虚假和欺诈交易,守好金融安全底线,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控制能力等,规范重构赋能显得尤为重要,如私有云解决方案、下一代安全技术等都是金融供给侧关注的重点(6)目前,线上金融供给侧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创新发展,如果超越法律法规限制,放任市场垄断、无序夸张、野蛮生长,最终将使整个金融行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共享发展。。

五、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以价值赋能为引领、技术赋能为支撑、重构赋能为行动的数字化赋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在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赋能逻辑理路中,形成富有特征的数字经济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到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支持新时代经济发展。总体看来,其实现路径如下。

(一)数字化价值赋能引领驱动绿色、共享的普惠金融有序推进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包容性的绿色、共享的金融供给侧为导向,指导中国特色数字化价值赋能与驱动,打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行动为己任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其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价值赋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新时代的价值引领,推进生态价值的绿色金融、共享的普惠金融,这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践行“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以价值为根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基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要义下,考虑自然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等的生态价值,对应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金融制度建立与政策分析。价值赋能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不可偏废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这两个重要内容,基于金融发展是否公平的价值判断,阐释绿色、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价值赋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引导金融机构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健全绿色、共享的普惠性现代金融体系。

第二,价值赋能引领思想、人员、资源与机制的嵌合,以此推进绿色金融。中国特色的价值赋能驱动指导金融供给侧结构体系,其实现路径如下:首先,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如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与地方政府进行“基层绿色金融治理探索”的政府推进体制机制,带动形成良好的绿色金融治理局面;其次,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两者相得益彰,实现价值赋能引领。因此,价值赋能通过思想统一、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各种相关绿色制度保障等嵌入,形成新时代绿色金融支持下的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我国正处于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实践如绿色金融信贷支持新能源发展,加大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绿色化、智慧化方面的投入力度等。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友好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方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提高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得性,成为新时代数字化价值赋能驱动共享普惠金融的关键之一。为契合贫困人群、贫困地区金融需求,大力发展农村友好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是价值引领共享的普惠性金融供给。一方面,研发适合农村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技术。传统金融机构应加强与高科技数字化企业合作,借助数字化信息优势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提高普惠金融落实效率。另一方面,更新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终端设备。结合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需求,扩大移动POS机、智能机器人等互联网金融工具数量,提高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得性。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创新驱动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产品质效不断提高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技术赋能创新驱动金融基础设施,不仅指金融市场交易的硬件设施,还涉及金融稳定运行的各个软件方面(7)如金融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原则、社会信用制度等。。软件方面体现在中小企业的信用数据缺失、信用评判的技术手段有待提高等,这些是造成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因此,金融软件设施的进一步提升要适应从人际信任迈向数字信用的时代趋势,开发适合于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相应金融产品,提供匹配融资的服务,同时做好信用惩戒全面施行的制度管理,如加大惩戒覆盖的领域、实行联合信用惩戒等。一方面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创新驱动,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强化金融服务线上线下的网格化管理功能;另一方面充分应用新的信用数据、信用方法、信用技术乃至于信用系统的建立,创新金融活动模式,较好地实现技术赋能的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加金融机构开发相应的市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心,降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效。创新驱动的技术赋能体现在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也强调技术赋能创新驱动下金融产品服务质效的提高。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通过政府搭台,让金融机构、科研高校、创投中心等社会主体成为创新驱动的主角,搭建“金融+产学研”金融服务技术创新驱动平台,借助自身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根据融资端的需求,建立各类“专精特新”金融产品服务平台,扩大金融产品服务的获取渠道,让金融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实现真正的匹配。借助“大智移物云区”等新型互联网技术,加快打造智能化授信流程,实现全流程无纸化作业,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场景客户库,提高金融消费服务供给水平。最终形成政府搭台、平台唱戏、供需匹配的创新驱动技术赋能,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效。

(三)重构赋能的开放、协调驱动金融市场体系的结构优化

一是正确认识金融平台企业的演进发展,提升供应链金融模式运营效率。重构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用户等数据进行整合;驱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区块链的功能作用,让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这些离不开平台企业的核心作用。反垄断不是反对自然垄断,不是反对平台企业的水平整合,而是限制平台企业的垂直整合。平台企业的固定成本越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非平台企业负担就越小。因此,平台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对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限制平台企业“降维”进入非平台企业的业务,确保非平台企业的公平竞争。

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高水平开放。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可以通过积极融入全球化金融体系之中,较好实现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同时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更好实现金融服务产品的高质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围绕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进行重构(8)包括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为其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以银行为中心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供给链金融模式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同时为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而努力。

三是重视金融监管效能,实现协调驱动。实体经济健康决定了金融健康,是重构赋能实现协调驱动的要义。实现协调驱动,有效增强金融韧性,抵御外部冲击,能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优质血脉。因此,在现行监管框架下,以价值赋能为引领,建立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双重融合性监管框架。通过技术赋能的多管齐下、多向发力,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整治,支持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加强平台金融企业的规制,真正做到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金融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实现金融监管高效能,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驱动。

六、结语

经济关系的数字化、远程化和经济行为的线上化、网络化,必然带来与之血脉相承的金融的变化。数字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特征,特别对于把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至关重要。充分领会数字化赋能,是深入金融结构性“内里”和适应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扭转金融与实体经济错配失衡的根本之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一旦我们找准数字化赋能这个逻辑起点,抓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要方向,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定会“行则将至”。随着数字化赋能的驱动不断深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好满足重大战略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等过程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因此,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这是在既定历史条件、社会心理、传统文化因素下国家主导的金融创新。

新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价值赋能的引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系统性风险从来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但是可以通过价值引领而降低。以价值引领、技术支撑与重构行动的数字化赋能框架,指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数字金融发展中若干问题,有助于处理金融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加市场需要的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实行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深入改革双支柱调控政策和金融开放政策,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更好落实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鼓励发展金融科技等。以科学技术为链接,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逐步实现金融产业数字化,这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我们相信,未来社会的经济与金融将在生产力要素的数字化渗透、生产关系的数字化重构中走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数字化制胜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