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百年建筑人生

2022-04-05 12:10罗曼
美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贝聿铭新馆卢浮宫

罗曼

贝聿铭的百年人生,一如他对建筑与生命的感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从中国香港中银大厦到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从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从中国北京香山饭店到美国波士顿约翰·肯尼迪图书馆……他游刃有余地游走于东西方文明之间,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等看似矛盾对立的元素完美融合于建筑中,赋予建筑包容与和谐姿态,亦如他的人生境界,宏阔且宽博。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有一座由673块菱形玻璃拼合而成的“金字塔”傲然矗立在塞纳河畔、卢浮宫旁,宛若一颗天外飞来的巨大宝石,在苍穹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这座位于拿破仑广场中心的现代建筑与环绕其三面的古老建筑卢浮宫(主体部分)虽跨越了八百年的历史却穿透时空彼此相依,连同簇拥其旁的三座小型玻璃金字塔和七个三角形喷水池,共同构筑了一道全世界都为之一惊的亮丽风景线。透过其玻璃幕墙上映衬出的蔚蓝的天空、斑驳的树影、穿梭的人流和褐色的砖墙,人们仿佛乘坐了时空穿梭机,一眼便可以望尽这座古老城市的璀璨与沧桑,就连卢浮宫也好似被时光亲吻了一般焕发出青春夺目的光彩。

玻璃金字塔在设计之初被很多人嘲讽“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如今早已成为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巴黎地标。大大小小地散落于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一共有四座,另有一座倒置于地下空间的天花板上。这组“金字塔”舍弃了烦琐的装饰和冗余的色彩,通体只是简单覆以钢化玻璃和金属支架,这样既可以使阳光恣意地流入地下空间,也可以为游客领略卢浮宫的不同身影提供更多视角,更将对周边建筑的遮挡最小化,增加了其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此外,它还对负重远超自重的支撑原理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成功破解了以95公斤金属支架稳固支撑起105公斤钢化玻璃的力学难题,成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玻璃金字塔完美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弥补了卢浮宫因缺乏现代气息而被世人诟病为“没有后台的剧院”的先天缺憾。

这件蜚声全球的建筑杰作出自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之手。出身于苏州名门的贝聿铭,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族熏陶。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的童年时光帮助他塑造了敦厚朴实的中国传统观念,也让古典园林建筑在他心中有了最初的模样。后来,他跟着银行家父亲几度搬迁,走访了很多新鲜的地方, 看到了很多优美的建筑,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人。这一切都为他心中生根发芽的建筑梦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7岁怀揣着建筑梦想的贝聿铭远赴美国攻读建筑专业,在那里结识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在这一契机下,他掌握了“寻找建筑内涵并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逐渐成长为一代建筑巨匠,也认识了他一生的挚爱——卢爱玲。由于种种原因,贝聿铭后来定居美国,不过他从未淡忘过祖国。他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一个由他亲取的中国名字——长子定中、次子建中、三子礼中,寓意“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一个小小的“中”字道尽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承载着他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他深知年轻人对推动建筑事业的重要性,所以1983年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第一时间拿出10万美元奖金为中国建筑专业学生设置奖学金,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中国学生投身建筑事业。除此之外,他还强烈建议严格控制故宫博物院周边建筑的高度,促进了故宫博物院周边建筑限高令的出台。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根在中国。”由此可见,贝聿铭虽久居国外,却始终心系祖国。

贝聿铭有着长达70余年的建筑生涯,其建筑作品遍布全球。从中国香港中银大厦到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从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从中国北京香山饭店到美国波士顿约翰·肯尼迪图书馆,他用富于个人特色的建筑语言为全世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建筑神话,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东西方的对话。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建筑作品无一例外地都遵循着“贝氏设计法则”: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充分利用自然光以及注重材料和细节。在贝聿铭晚年受邀为家乡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他将自己信奉一生的建筑法则和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都婉转含蓄地表达在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中,并以此为自己的建筑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型建筑,被他亲切地称为“小女儿”。它既承继了长廊曲径、假山水榭的江南园林特色,又加入了玻璃、金属支架和几何形体等现代建筑元素。远远望去,整座建筑就像由许多简洁规整的几何平面堆叠而成的巨型魔方。建筑整体以干净利落的白色为主色调,并大量使用灰色线条,清晰地勾勒出每个几何图形的外形,自然融入了粉黛青瓦的城市肌理之中。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新馆还开创性地解决了传统屋顶的采光问题,设计了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屋顶造型,并在屋顶侧面开设了几何形玻璃天窗。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更多阳光从不同角度、形状的天窗流入室内,并投射至墙面和地面上,形成丰富有趣的光影图案,令馆内别有一番景致。漫步在馆内,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窗一石都经过了仔细推敲。从想方设法地解决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外觀设计和色彩搭配问题,到对空间布景、功能规划的精心构思,贝聿铭非常用心地为家乡建造了一座融现代意味和中国古典山水意境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

“我有很多种坚持和说服对方的方式。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一样,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贝聿铭就像立于茫茫大海中的一座航标,不仅照亮了从历史通向现代的一扇门,而且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虽然这位百岁老人已于2019年安然辞世,但是他在建筑界的领航地位以及他留给人们的精神宝藏必定会像他历经数十年而初心不变的设计思想一样历久弥新。12636E9C-33EF-4825-A820-7112694E061A

猜你喜欢
贝聿铭新馆卢浮宫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点
“犯傻”的卢浮宫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的灵感
评说档案30年(之二)
揭开卢浮宫的赚钱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