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2-04-05 13:47彭丹
甘肃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中学生

彭丹

【摘要】研学旅行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文章以张掖育才中学为例,对中学化学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研学旅行;化学;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50—04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较多,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或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化学实验不能保质保量的开展,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直观认识和理解。而研学旅行是集亲身体验、访问参观、社会调查、同伴互助、搜集资料于一体的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1]。因此,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模式,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层面进行体会,同时,在研学过程中,对化学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研学旅行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科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走出学校以集中食宿、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的集体旅行化学习。旨在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并强化学生对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通过活态文化进行育人,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所有学科知识,如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2]。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指为解决某种教学问题、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以化学学科自身特点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课程开发活动。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效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若将研学旅行与校本课程开发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则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全面性和直观性,从而便于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研学基地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2018年5月至6月,由共青团张掖市委牵头,会同市教育局、发改委、旅发委等9部门认定了张掖市博物馆(甘州区博物馆)、甘肃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山湖大峡谷——喀尔喀小镇研学基地、丹霞大景区盛华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肃南县裕固族民俗度假区等13家单位为首批“张掖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这其中有以张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康乐草原为代表的草原生态系统,以平山湖大峡谷为代表的戈壁生态系统等,为研学旅行中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当然,张掖市作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大佛寺、西来寺、马蹄寺、木塔寺、土塔寺、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也将有望成为研学旅行的试点。这些本土研学旅行试点的开发对丰富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研学旅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本土研学基地为依托,对研学校本体系进行构建。由于传统层面的校本课程存在教学结构单一的问题,因此通过研学旅行,将校本内容的材料进行丰富和充实,从而使校本课程的涵盖面更加具体宽泛,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认知。同时,带领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了解到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大都来源于生活,而且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现实作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校在带领学生参观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研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人员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军事化作战中使用的化学武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讲解军事武器中的相关化学原理,使学生懂得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军事基地的相关展品,以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的应用整理成资料,作为编辑校本课程的参考性内容。

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很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指南,其中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分管部门、学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监管机制都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此外,研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只旅不学”的现象。对于安全问题,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可通过一些故事性强的案例以视频和短片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针对研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可由研学指导师通过游戏或者真人演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应对技能及应急处理办法[3]。针对“只旅不学”的现象,应注重自主与全员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对研学校本方案进行创新。具体由学校方面自主进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协同全员即发挥社会的力量,对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并提出宝贵意见。具体来说,校方应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并完善研学旅行参观基地,有资质的旅游机构或专业研学旅行教育机构来进行组织或协助。对于研学经费的投入,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全面配合,这样就为学校进行研究旅行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依托。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在甘肃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进行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局、学校、家长和基地“四位一体”的研学格局。在实地考察标准化牧场进行奶牛饲料生产的过程中,将化肥使用情况与课本中“化学肥料”这一节的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肥料颜色、闻气味等方式直观了解肥料的种类和性状。同时,让牧场负责人介绍各种肥料的作用,让学生清楚各种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牛奶生产基地,學生在基地负责人的讲解下,了解了牛奶中所含营养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对人体健康所起的作用。这样就与课本中“化学物质与健康”这节的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同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出厂前要进行消毒。如巴氏消毒,其原理是通过低温消毒的方法,既保留了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益生菌,又能有效杀死牛奶中的有害细菌。这些知识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眼界,能更好、更高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认知能力。同时,学生在了解到拥有着13家标准牧场的“前进牧业”已被农业部认定为标准化示范牧场,这也让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整个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基地相互配合,确保了研学中的安全性和教育性。同时,研学教师以图片、视频、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记录,不断充实和修订化学校本课程教材,从而提高教材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有效突破传统层面化学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限,使真人真事在化学校本课程内容上进行呈现。

研学旅行的开展,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打破了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性,使教育走出学校向自然环境延伸,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自然成为老师,让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好课堂。然而,如何对研学旅行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以期达到完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同样是不能忽视的。

在进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实践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有机融合,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索,深入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从而有效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认知能力。同时,还应将不同的化学知识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生本次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并借此机会对研学校本测评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对来说,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课堂测评的模式有一定差异。研学旅行中,学生并不是在教室里将一些早已烂熟于心的答案对教师进行展示,而是对当场发生的问题以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进行现场回答,而对学生的这种测评具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特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以我国南方某地进行研学旅游为例,由于本地区是我国纳米生产的专业省份及地区,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纳米生产基地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讲解纳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纳米生产研发技术人员,对纳米的实践生产方式进行讲解。这种在现场参观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纳米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纳米化学原理的认知,并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难以理解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应及时与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做到当场解答,从而高效促进学生对纳米化学层面知识的系统化认知,达到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以点带面发展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来讲,也应将纳米技术人员讲解的实践层面的纳米知识进行记录,并与教材中的理论内容结合,从而开发出更具实用价值的化学校本课程。最后,教师还应在学生掌握所学关于纳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后,对学生展开现场测评,旨在对学生的现场学习效果进行考量,并使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应变反应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这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小资料,并将研学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形成相互关联的信息网络,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总结整理的资料进行呈现。由学生、教师及基地负责人组成评价导师,对研学旅行前的安全知识和目的地相关资源文化知识培训、研学旅行中的现场测评、研学旅行结束后的资料整理,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在其中发现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材料,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旨在对其的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思考和展示,从整体层面提升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也使研学旅行更具价值和意义。

教师作为研学旅行中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累了很多研学旅行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但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没有哪一项是仅仅只靠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完成,任何闭门造车的研究和开发,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使得研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团队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当今这个开放共享的时代,作为教师首先要打开视野,进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其次每个学校的课程开发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还要打破学校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甚至是地域间的壁垒,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研学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最终形成更多有特色的研学校本课程或区域研学校本课程。

以甘肃现有的研学旅行资源为例,我们拥有着除海洋生态系统以外的其他所有生态系统,也拥有驰名中外的如张掖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景泰黄河石林、敦煌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级的自然奇观,更是有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嘉峪关长城、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3个特有少数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民族风情。从东到西,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研学旅行资源,如果只着眼于割裂的部分研学旅行资源,而不能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研学旅行资源整合,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取长补短的主题式研学活动。比如北京某中学设计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活动,就涉及了西安、兰州、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这样的一个研学课程设计,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涵盖了不同地区的研学旅行资源,而且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联,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丰富的研学旅行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通过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已开发的研学校本课程,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更加合理、层次更加清晰、彼此联动、深度融合的综合式研学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加强沟通,实现研学校本课程资源共享,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对已开发的研学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多元化的研学校本课程开发团队针对教师和学生在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研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进行深度反思,每年对研学校本课程精心修订,实现研学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研学旅行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使教师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激发教育更大活力。总而言之,对于中学生研学旅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研学基地,形成教育局、学校、家长和基地“四位一体”的研学格局,多元主体统筹联动,将研学旅行与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深度融合,形成科学的研学校本评价体系。

[1]王春丽.研学课程:游学不再“到此一游”[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02):76.

[2]殷世东.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旨:变革学习方式[J].教育评论,2019(11):03-07.

[3]黄少旭.例析研学旅行课程的优化与设计策略——以“深圳大亚湾近海生态考察”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15): 42-44.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网络课程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203)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