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军
【摘要】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年的爱国情,对引领当代中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人生目标尤为重要。文章分析当代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27—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无论年龄大小,时代变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爱国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用知识唤醒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结合时代特征,联系家国命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1]。作为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师,笔者结合新时代高中生爱国主义的教育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引领高中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目标。
1.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时效性。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同,具体呈现的内容也不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秉承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时代特征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认知。但是,部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展缓慢,内容主要局限于课堂、教材,大多数教师喜欢用传统的历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对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系统研究和宣传。而且,高中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文化课上,很少关注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尽管高考复习中会有时事政治的学习,却在应试教育引导下,以考点为主设置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活动少之又少,致使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抽象化、过时化,缺乏时代性。
2.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现阶段,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的课堂,方式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分散,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随着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增多,传统“灌输式”讲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而且,部分学校墨守成规,缺少爱国主义教学方法的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体现出趣味性和先进性。同时,学校忽视家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三者没有达到同频共振。
3.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活动载体的简单化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部分学校使用的教育活动载体单一、易操作、相对简单,例如,在烈士纪念日活动期间,网上悼念活动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没有体验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为中国梦而坚强奋斗的品质。大部分以爱国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仅限于布告栏、诗歌比赛、演讲比赛等,参加人数较少,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把爱国主义视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偏离了教育活动的目的[2]。
1.三方合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力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对学生协同发力,形成教育氛围,为当代高中生构建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爱国教育环境。父母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行者,也是建立学生理想信仰的人生导师,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就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同时,社会和学校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小到日常生活学习,大到安排人生规划,都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引导的。因此,三者应形成合力,发挥联动效应,将抽象的观念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提升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精神。只有培养高中生的社会、家庭责任意识,才会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认同感。所以,学校应组织丰富的爱国主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2.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会为被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反,负面影响则会影响学生形成不良的思想。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所以,学校应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知。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的不同角落设置一些有爱国主义元素的图表,如,五星红旗、名人画像、典型故事海报,也可以将一些传统意义的大幅图片粘贴在学校走廊和教室的墙壁,还可以在校园内定时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特色基地,包括烈士故居、红色基地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赋予环境“活”的教育气息,时时处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建立爱国主义活动阵地,发挥阵地教育的积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建设,可以是集中性的、固定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流动的,用阵地意识建好和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感动一阵子,受用一辈子”的教育效果[3]。通过历史教材和音像资料,聚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近代民族斗争史,引导学生理性判断,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和组织工作,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将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勇于承担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利用节假日观看爱国影视作品,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唤醒新长征路上青年人的报国之志,把爱国主义变成强国的壮志和报国的雄心,激励青年人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读书会,创建文化墙,鼓励学生线上、线下阅读相关书籍,指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学习、思考和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有坚定信念的爱国青年。在班级、年级积极建立互动学习社团,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校园生活,在学风建设中融入党史知识竞赛、热点短评,举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书画展、书评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注重活动,把握过程中的要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基于此,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一遇的大变化的总体战略态势,开展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高中生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实现爱国主义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4.把握节点,实现知行合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单纯的教科书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洞,没有感染力,缺乏情感体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就需要依靠具体载体来呈现,才能实现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4]。节日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我国节日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崇高的精神,庆祝和传承节日的过程中,也可以传播一些价值观念,激发个人对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的认同。由此,知行合一,用充满家国情怀的内容载体,激发学生的动力,唤起学生的使命感,这种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的说教。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育者应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纪念活动,通过身心参与树立保家卫国的志向[5]。
在全新历史时期,提升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对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作为未来人才发展的储备力量,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校和教师通过组织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提升爱国主义素养。
[1]任志峰.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17-21.
[2]曲建武,张慧敏.论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6):17-19.
[3]吴咏微.政治认同视域下高中生保护英烈意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学院,2019.
[4]郭星宇.新时期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和启示[J].才智,2018(30):40.
[5]田国秀.价值观代际转变与学校德育理念更新[J].中国德育,2017(20):51-55.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