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编版语文“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思考

2022-04-04 06:26刘茸茸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大人绘本

■文/刘茸茸

从2017年9月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得以全面推广,和传统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增设了很多创新内容以及创新板块。以下是以新增板块“和大人一起读”为例,立足于教学内容、教学意义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价而做出的简单阐释。

一、基于儿童实际,引导亲子共读

在教学中,“大人”指的是谁?应该以什么方式一起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指导?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一般认为,“大人”其实就是指能带领孩子走进阅读天地,能把阅读带进孩子世界的所有人,具体包括教师、家长等。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创新板块的设置,就是为了落实家庭阅读,将课堂上的阅读兴趣成功地延伸至课外。家庭氛围更为轻松、更为熟悉,学生也不会面临较大的阅读压力,而且当前的父母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很多人在学前阶段就已经拥有共读的经验。以《春节童谣》为例,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可以和孩子谈一谈自己小时候过春节的样子和情景,再说一说现在过春节与之前有哪些不同。当学生具备初步感知之后,再次阅读文本自然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和大人一起读”,其中的“大人”最理想的对象就是父母。但是在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们不得不跟随祖父辈生活,由于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识字量不够,阅读能力有限,并不能胜任这一角色,所以针对这部分儿童,“大人”的定义应当更宽泛,可以是自己的哥哥姐姐,也可以是高年级的其他学生。当然,阅读时间的确定也需要有所改变,可以在家里,也可以选择在校的课余时间。这种充满灵活性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一对一的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个人性格或者偏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会对共读对象产生特殊的需求,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尽可能地满足。因为对于课外阅读而言,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正确的阅读情绪,而并非是强制性的阅读活动。例如,我的班级中有个留守儿童,与他共同留守的还有上初中的姐姐,自然他的共读对象就是姐姐,但是他特别调皮,经常和姐姐不对付,所以姐姐也并非是担任“大人”这一角色的最合适人选。我考虑到他和班级中的另外一位同学非常要好,又是同村,于是尝试将他们放在一起,组织共读。可见,面对不同的学情,“大人”对象的选择应当因人而异。

二、把准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

“和大人一起读”的关键初始环节在于读什么,必须要准确把握这一环节,才能够对孩子形成有力引导,才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素材的选择不应当仅限于教材文本,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比较喜爱的课外书籍,或者是由家长、教师推荐的书目。既可以是童话题材,也可以随着阅读能力的推进和提升选择其他文本。如我会向家长推荐《语文素养读本》,将其与教材中的阅读素材相搭配,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拓展阅读,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阅读情绪,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我们所选择的阅读素材应当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应更多地偏向于图文结合的绘本,因为图像本身所具有的直观性以及生动性能给孩子带来更直接、更有效的冲击,当然插图之外也不可缺少文字,具体的文字量可以结合孩子的阅读量以及学习能力适度调整;家长可以根据教师所推荐的书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针对不同的学段,所呈现的版本也应当有所不同。

《狐狸与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能力,此时家长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且关注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要结合问题适当进行引导,如乌鸦为什么会受骗?当学生能够自主给出结论:乌鸦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所以才会受骗。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找出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乌鸦的这一特点。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发挥共读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不会草草带过,既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够深化他们对阅读素材的理解。

三、借助链接策略,推进阅读深度

具体的阅读不能只限于语文教材,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践行“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的过程中,应当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辅以其他学科或者绘本课程,助力拓展阅读走向深度。

1.与生活链接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编排了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剪窗花》,学生可以在阅读之后,自主尝试剪窗花;在《春节童谣》的诵读中,学生切身感受打年糕、接财神等春节习俗,还自主搜集了一两个和春节相关的小故事,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完成《胖乎乎的小手》阅读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进行尝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成功地链接了生活,也改变了平面的文字状态,使得具体的学习充满趣味。

2.与学科链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当阅读与其他学科关联在一起时,不仅能够充满仪式感,也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完成《孙悟空打妖怪》等童谣的诵读之后,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中编排相关的舞蹈节目,然后在元旦汇演时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拔萝卜》的阅读之后,画一画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

3.与绘本链接

绘本具有图文并茂的典型特征,更适合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其与“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引向更宽广的阅读道路。例如,在完成《小松鼠找花生》的阅读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蚯蚓的日记》;在完成《春节童谣》的诵读之后,我补充了绘本《年》;在学完《剪春花》之后,我带领学生阅读《地上地下的秘密》。在辅助绘本阅读之后,不仅丰富了原有板块的内容,也顺利实现了对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

通过以上三个链接,“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的教学就可以有效地衔接课内外,从而优化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四、开展激励评价,保持阅读热情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课外阅读延伸,所以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必须遵循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的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在评价时,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尽可能避免统一的定性、定量评价标准。

1.明确评价导向

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学生能够在更熟悉、更轻松的环境中展开阅读,而这种阅读必然会脱离课堂阅读的压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有可能无法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将“是否能够坚持”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而应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把握评价标准

针对课外阅读板块的评价,我认为应当将侧重点放置于具体阅读过程的参与度这一方面,以“是否能够落实每一次阅读活动”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家长的共同参与,严格落实每一次的课后共读。教师可以在家长交流群中布置一节阅读课,目的就是为了使家长了解自己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和任务,同时也为了提高参与共读的积极性,就此形成家校合力,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3.优化评价方式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教学策略倡导群策群力,所以我认为具体的评价也应当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教师、家长是这项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也是评价者。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分享了阅读体验,而且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总之,“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赋予了语文生活化的色彩。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拓宽了低年段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素养。“和大人一起读”并不是师生、亲子共同就教材进行阅读,而是以教材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兴趣,进而渗透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此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和大人一起读大人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农村孩子“和大人一起读”的认识与思考
大手牵小手一起快乐读
用好教材例子盘活课外阅读
如果没有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