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兰君
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主阵地在课堂,落实关键在教师。新教材的使用,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但目前在研读新课标时,由于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文件精神、新课标理念的变化、新教材编者意图、学科思政所强调的育人功能等精神还没有深刻理解,从而使新课程的学科素养目标达成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本文尝试从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及“新”之所在,提出以物理学科为例的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印发,此后以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为标志,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统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启了新的阶段。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标志着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发成果正式发布,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同时指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2016年10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原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的《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文,文章首次提出了建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从2018年秋季开学使用,同时部分省市高中正式启用与新课标对应的普通高中学科教科书。
201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足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是新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旨在建立健全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长效机制。
2020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学校要以提升素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创设思维型、活动型、开放型的课堂。
2021年11月,陕西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推进部署会,会上明确了我省将于2022年正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选课走班模式,高校实行专业(组)+院校的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等重要信息。
2021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一项主要任务和六项实施与保障。
2021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推进选课走班管理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各普通高中要做好全方位准备,确保从2022年高中一年级新生起顺利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2月,陕西省各地市高中统编三科教材和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线上线下培训陆续展开。
从新高考综合改革看新高考呈现四“新”:一是“新”在牵引“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基于合理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自身发展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参与不同考试类型、不同考试科目参加高考招生;二是“新”在驱动“推进选课走班”,专业教室、设施设备、学校管理等方面要求学校提前谋划,校际校内资源共享;三是“新”在推动“学校管理创新”,进行学校育人模式的全方位转型,构建分层分类、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四是“新”在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探索大单元教学理念、深度教学实施和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各学科新教材无一例外地在问题设置时更重视情境载体,丰富了问题提问方式,凸显了学科价值和生活气息。在内容编排上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各类独具特色的栏目等。
以物理学科为例,笔者将人教版新旧教材之“新”和“用”对比分析如下。一是新教材的“新”:新序言,将之前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变为孙昌璞先生的《物理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物理学的本质、物理学的科学精神、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物理学的未来;新板块,每节内容开篇以一个生活“问题”入手,用“真问题”创设“真情境”,再从“真情境”中提出“真问题”让学生带着真问题去思考学习,“拓展学习”“复习与提高”等板块呈现形式新颖;新插图,C919、动车、歼-20、辽宁舰、天宫二号、天安门以及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的图片素材进入教材,有机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呈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二是新教材的“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就是素材,教师要变成教材的主人,对教材进行再利用、再挖掘、再创造,对教材“二次开发”进行广义备课,深挖教材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使教材为我所用。大单元教学将打破课时的壁垒,贯通知识的联系,提升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生活问题转化,有利于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关键能力的建立、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教材开篇以比萨斜塔为背景插图,提出了当年著名的伽利略落体实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思维意识。接着,文本介绍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论断的质疑,教材旁批“伽利略利用推理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中所体现的批判精神是创新所必需的”,这就需要教师理解编者意图,利用契机对学生开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价值责任观”的培养。“做一做”栏目中设置了利用智能手机测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创新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手机自带的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数据分析,这就是“科学探究”学科素养的体现。“科学漫步”栏目详尽介绍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及其开创的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STSE”栏目通过伽利略一生成功且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对科学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激发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素材。
课程实施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最终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唯有一线教师强化集体研修,集思广益,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方能共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对照课标和新教材自主学习,学校再发挥陕西省师范院校课程论专家及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专家专题讲座、优秀教师课例示范和专家点评指导等活动,通过专家和教师的互动答疑来解决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名校+”及区级教研活动,扩大联动教研区域。
学校角度,首先要加大资源支持。新教材应配齐新颖、操作性强、实验效果好的实验器材。往往不是教师懒于做,而是已有旧的实验器材不能满足新课程所需,跟不上形势。学校还应给学科组配足配齐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供教师参考。由教研组长牵头,发动全体教师开展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等课题研究,围绕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开展以大概念、大思路、大情境和大问题统领的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教师角度,对照新课标,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梳理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教师应明确单元教学设计更注重单元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系列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科素养的快速提升。比如,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所有内容可以整合为一个大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结合课标内容再基于大任务单进行单元规划,单元名称可分为:大任务之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动研究”,小任务分解可包含“解读电子地图中的运动信息”“在实验室获取运动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对应课标的内容包含“质点、物理模型、矢量和标量、速度与速率、位移与路程、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大任务之二“竞技场上的平衡”,小任务可分解为“拔河比赛获胜的秘诀”“四两拨千斤的物理原理”“5N+5N=5N?”,此任务对应的课标内容包含“力、重力、弹力、胡克定律、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共点力的平衡”;另外还可以设计大任务“研究落体运动”和“直线加速赛车的初步探究”等。
以学科组或教研组为单位,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在考试和平时作业中反映的学习情况,组织教师在组内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研究,以实现“教—学—练—辅—评”一体化。对教师而言,一定要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要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每节课能够落实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照学业质量标准,针对考试反映出的学生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在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面对不同思维层级的学生,设计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分层作业,强化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和个案研究,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
在“3+1+2”新高考模式下,探索新课标下的新课程实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新挑战,一线教师须不断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使新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同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