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减”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主旋律,帮助学生摆脱了沉重作业压力和课外班的负担。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双减”可以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达到更高效率的学习。所以,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融合到一起,给学生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双减”;信息技术;小学英语
在现阶段,很多小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十分枯燥无聊的时候,无非就是不断的去阅读和背诵,时间久了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就应该尝试着改变这一种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 从更符合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认知科学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将静态转为动态,将信息技术跟小学英语学习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用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消化。避免了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達到快乐学习,轻松减负的目的。
一、趣味性课堂导入
在学生正式进入到一节课之前应该经过一个导学部分,算是课下到课上的一个过度,但同时也是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的一个部分。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绪还没有从课下收回来,教师就已经在讲解新的知识了,让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后续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分享给学生一些与课堂上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比较轻松有趣的教学短视频,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轻松到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到了《 At the zoo》一章节的时候,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述了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和发生的一些事情,其实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节课的导学部分,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去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呢?等到学生都猜出来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其播放画面,并且询问学生知道这一个动物用英语怎么说吗?让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始终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就能够深度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轻松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分层学习目标的制定
教师若是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线索,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去引领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但是因为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为全班的学生都制定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无法真正的适配全体学生。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班里面的差距被拉大,所以,教师就可以尝试着采用信息技术来分享给学生不同难度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制定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式,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高效利用起来。
例如,在学习到了《 My family》一个章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难度比较大的一个章节,所以教师就可以从班里面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去制定三种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用教学视频的形式来辅助自己进行学习。比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分享给他们一些单词的学习,来扎实基础。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就可以正常布置,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分享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学习视频,让他们能够在不背负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敢于去挑战自己,感受到不断超越自己的乐趣。
三、作业形式多元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就要去改变之前的书面化的作业形式,让作业变得更加多元化。针对于英语这一门学科的特点,来增加一些口头作业,让学生借助于多媒体来轻松的完成自己的作业任务,将原本枯燥的定时定量的书面作业变得更加灵活,让作业能够带给学生更多收获。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态度,改变之前敷衍了事的情况,让学生的付出能够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做作业。
例如,在学习到了《My Birthday》一个章节的时候,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去探讨一些与生日相关的习俗,所以在学习到了这一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更加灵活的作业。比如,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或者是相机的形式来记录自己过生日的情况,或者是录下来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口语对话过程,并且及时分享到网络平台里面,教师就可以随时为学生进行点评,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让英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改变之前以量取胜的教学方式,用更加科技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减负的目的。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结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这一个学科有全新的认识,增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去深度感知英语的魅力,让学习英语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1]李翠翠.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J].外国语文教育,2017.
[2]钱晓蓓.浅谈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