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雨课堂模式探索实践

2022-04-03 03:02李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雨课堂

李倩

摘  要: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教学地位进一步得到明确。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形态在大学语文学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文本研究基础,利用教学互动平台雨课堂和课堂同步动态为综合研究对象。通过哈尔滨剑桥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在教学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索教学模式新路径,以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写作应用技能和精神文化素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雨课堂;教学模式;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3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揭开了新文科发展的序幕[1]。文科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融合,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创新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在本科阶段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学生人生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铺垫。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注重传统课堂功能性的同时想要提高学生兴趣关注度尤其是工科领域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本校大学语文教研室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基于雨课堂模式的混合式课堂

近几年,智慧教学工具及平台大量涌现。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都极大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平台及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模式的利器。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工具,本校购买了智慧树与引进雨课堂两种智慧教学平台,从2020年1月开始至今,共举办五轮在线教学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线上教学操作技能。截至2021年11月,全校一線授课教师中,超过80%在上课过程中使用过雨课堂。通过实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深化了教学改革,同时为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了新型智慧教学的解决方案,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支持。作为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环节都赋予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了文科教学探索式发展[2]。传统课堂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投入热情不高,跟技术操作复杂有一定关系,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 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活动间建立了沟通桥梁,即时互动、问解同步[2],更强调了个性化的建设。通过两个学期在大一新生中的实践应用,基于雨课堂模式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能,使师生互动对话更为活跃,提升了教学效果,期末课程评价反馈达到预期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了解课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数据为支撑。通过问卷星进行学情调查,共发放714份问卷,问卷有效率98%,专业分布电子、电气、工商等本科专业。大学语文学情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调查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认知与学习策略的思考,这种思考以数据方式展现,使得调查客体需求更为精准的表现。其中有52.32%的学生有预习习惯,38.82%的学生偶尔预习,合计共有90%的学生是能够预习的;65%的学生希望大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乐在其中;有27%的学生希望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兴趣热点关照到“课前—课堂—课后”的三位一体的教学全过程,使“预习—自主探究—习得”不同阶段构成完整的闭环,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在与同行、学生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如下问题。

(一)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已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以基础和技术为主,比较突出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听知学、观察学的学习等;而中学阶段在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语文基础的同时,以技术和工程训练为主,侧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大学语文将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性更高,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及训练[3]。所以,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这一阶段学习内容认知度不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兴趣,充分发挥作为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内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不足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普遍能够理解,但一到具体案例分析当中又似懂非懂。这就说明内化理论并没有真正转化成为应用能力,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就要求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量化的数据观察,以学生能力为中心,以解决职业技能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设置学习环节,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过程性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依赖结果性评价

大学语文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记录、课堂表现、三次作业成绩、期末考试以百分制计算。注重期末考核,忽视过程性评价,而且量化标准也不明确,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问题化解决路径

(一)“人·交往·阅读”文本素材的应用

“人·交往·阅读”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理论部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包括阅读期待、阅读接受、阅读主体等内容,纯理论内容较为枯燥难懂,而第一节课恰是大一学生接触大学语文的初印象,影响后续的学习兴趣,既要让学生认识学科重要性又要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这就需要借助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例如,讲解语言意义传递与理解的不确定性这一内容,引入了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其中节选部分,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沉浸式理解。教师课前发送雨课堂预习课件,学生通过手机端观看原著电子书,唤起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感知复杂的人物关系。课上播放经过剪辑的《雷雨》电影片段,PPT以剧本格式展示视频中人物对话,动静态学习材料两相对照,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言意义传递的微妙性。问题导向理解:电影台词中反复出现的“他”究竟指代谁?这种指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人物对话语意的理解引出全书周朴园、周繁漪、周萍、鲁四凤四个主要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理论融入感性认知,文本与视频影像互为映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立体动态化学习模式强化学习效果。课后进行思维提升训练,“走台阶”使得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上一个台阶,产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产生学习获得感。阅读与讨论环节可以加深理论层次,启发思维,选取郁达夫的《人与书》、孙福熙的《读书并非为黄金》、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三篇文章作为拓展比较阅读。线上分小组进行研讨汇报:如何理解郁达夫的“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的观念?《人与书》《我的读书经验》两篇文章关于读书观点貌似对立,如何理解?孙福熙的文章与蔡元培的文章进行比较,谈谈为什么语文交往是一门很有讲究的艺术?在雨课堂提交研讨报告作为小组成员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互评,给予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线下到线上混合式课程模式促进了评价的科学性。同时,把本单元的所要学习的语文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工具,阅读期待是接受主体进行阅读的必备条件、阅读接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三部分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阅读思维的训练尤其是文学作品宜于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实践提升了理论逻辑认知。

(二)爱国文选《橘颂》微课的导入

屈原的《橘颂》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仅开设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文言文所占比例极其有限,传统课堂侧重机械记忆。通过课前雨课堂学情调查得知学生普遍对古文兴趣不高,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动画与自己配音结合的微课,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古人屈原动画版仿佛穿越而来,自我介绍生平及历史时代,通过雨课堂预习功能提前推送,学生线上预习,同时附有教师对篇目的文言文小知识点讲解,这样课前学生就对作者及文章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线下授课时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跟读培养语感,以线上雨课堂内容为起点,翻转教学,提出问题,学生解读,串讲。这样重点字词、语法难点就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完成。《橘颂》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重点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崇高的政治理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自然融合课程思政要素。课后用雨课堂发送习题,学生用手机端参与测试,即时检验学习效果,后台数据同步导出,便于教师掌握,最后做到教学过程有步骤,教学评价有依据,最终班级百分之90%以上学生够熟读成诵。

(三)人本文选《原乡人》中乡土文学情怀感知构建

《原乡人》是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先生代表作,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乡人》是钟理和先生表达对祖国深情眷恋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起一步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对“原乡人”的朦胧认识到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信念,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逃离台湾,奔赴大陆。这篇小说并不是以故事感人,最大的特色是真!素材的真,情感的真,叙述的真,从而传达了生命的感动。小说中看起来十分平凡的“故事”,却都是一颗崇仰生活、敬重生命的灵魂散发出来的生活体验。“我”对原乡人和祖国有较全面而立体的认识,其深厚的情感往往是通过叙述来表现。考虑到本篇作品的体裁特殊性,雨课堂随堂小测选择题考查了小说和散文文体特征及鉴赏方法。尤其是对主题“我不是爱国主义者,但是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的理解,在雨课堂选项设置上细化区分情感层次,选项A.表达作者虽然不是爱国主义者,但是作为台湾人一定要回到祖国大陆;B.表面说不是爱国主义者,作者实际有爱国情怀;C.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才安心;D.作家渴望回归祖国,迸泄出作家的原乡人意识,作家寻根意识的核心就是回归祖国。本题正确率87%,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体会到作品的精神内核。课后雨课堂推送现当代文学史台湾部分,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学流派及发展史,开阔视野,讨论区思考乡土文学的不同特色,学生留言互动热情高漲,拓展提升了知识结构层次。

(四)修身文选《哈姆雷特》的影视戏剧视频表演拍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代表其悲剧的最高成就。作为经典作品原著的容量比较大,要引导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精读厚重的原文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雨课堂预习课件中推送了《王子复仇记》的电影,学生在手机端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同时课件中会提示学生课上会分角色进行朗读,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有的学生甚至提前在课下对自己想扮演的人物进行预演。线下课堂打乱班级分角色表演朗读趣味横生,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导入对人物的深入理解。课后雨课堂推送鉴赏戏剧的模块,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也是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如思考: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京剧)有哪些不同?雨课堂资源库中上传国粹京剧片段,采用连播的形式如《霸王别姬》《盗御马》《空城计》《贵妃醉酒》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感受,推送探索阅读《京剧知识与欣赏》《图解京剧艺术》《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等,布置小论文,在线提交,教师线上批阅,优秀作业群内分享。最后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提交视频作业,刻录光盘同时进行上传,小组背对背评分。在拍摄视频实践环节中,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哈姆雷特》原著的不同片段,分角色表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小组不仅设计了创意十足的片头,还配上了字幕,导演、剧务、道具、扮演者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视频片尾还有致谢词,有的甚至超乎预期达到了拍摄微电影的程度。寝室、操场、体育馆、公园、文体活动中心都留下了他们青春飞舞的身影,大学语文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影响作为终身学习的意义也许更为深远。

(五)表达模块辩论口语实战及课堂弹幕互动

在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模块中,辩论口语的特点首先就要求表达。关于辩论赛的定义、模式、特点、功用,以及如何进行辩论,表达观点这些理论知识提前通过雨课堂预习课件推送PPT,同时插入播放辩论史上最经典案例——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课上教师选取片段,雨课堂同步发送思维观点弹幕互动,进行模拟辩论赛前的预热。课上教师提供模拟辩论赛选题,一是融媒体时代需/不需要练字;二是学生会干部轮流好/竞选好;三是不可以说谎/可以讲善意的谎言。论题简单但辩证性强,更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个专业学生实践,课堂上确定选题后,给予准备辩词的时间,打乱班级划分进行正反方分组,教师作为裁判,进行自由式辩论。辩词是辩论赛的决胜之本,学生都要认真准备,查阅资料,课堂上气氛激烈活跃,同时突显优秀辩手的论辩技巧,其他未发言的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在线发射弹幕交流互动,从大数据可以看出课堂组织进展情况。

四、结语

通过借助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大学语文课如虎添翼,极大促进了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得大学课堂真正成为共享交流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人文素养的提升,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语文应乘着新文科建设的东风,切实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科教学,让大学语文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基石。

参考文献:

[1]刘国利.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内蒙古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4):18-23.

[2]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3.

[3]魏饴.“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97.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雨课堂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