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正进入深化时期。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学校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立新的学校评价标准。为此,学校要加强薄弱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引路人的职责担当来建设教师队伍;校长要有以教育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办学视野,跳出仅站在学校立场来思考学校发展方式的狭隘发展观。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立德树人;学校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13-03
【作者简介】周兴国,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正进入深刻的变革时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五个方面,以促进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总体方案》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旨在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真正建立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由此来看,《总体方案》既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文件。
所谓发展方式,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对学校而言,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然而,如何理解教育教学质量,却是一个涉及教育教学质量观的问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将会直接制约学校发展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所持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影响下,学校选择发展的方式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社会普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时,学校发展就可能会通过采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而当社会普遍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时,教育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就会使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又通过对学校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进行表现。当新时代教育评价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这种评价必定要求学校要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选择能够有效实现育人目标的发展方式,从以升学率为导向的过密性增长转向以科学育人目标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然而,受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评价观的影响,学校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发展侧重。總体上看,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及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教育观念和工作原则,使中小学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育体系和德育体系。近年来,全社会的健康观念逐渐得到加强,特别是“强化体育评价”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后,学校的体育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在我们看到学校德育体系、智育体系和体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美育体系和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学校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呈现形式化、碎片化和活动化的倾向,不利于科学的育人目标实现,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学校的美育体系和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智育体系和体育体系,是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上下功夫,通过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
二是要加强学校薄弱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也是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体现。课程的设置决定学校育人的范围,而课程的育人目标则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而不在于形成以获得考试高分为导向的“高效课堂”。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学校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要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开齐、开足、上好课程,配齐、配好教师。其次,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有各自的目标定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相关要求。学校需要基于国家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加强薄弱课程建设,确立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学校特色,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劳动素养的目标。最后,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学校要重视学科融合,加强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充分挖掘每一育所蕴含的其他各育的精神和内容,在每一育中渗透或融合其他各育。
三是要从教师真正担负起学生发展引路人的职责出发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分数的教育评价,使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和智力的发展者。由此,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这些都可归之于智育范畴的教育内容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换言之,授业、解惑成了教师的主要职责,这使教师有可能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曾经存在的“经师”。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教师要成为“人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
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要担当起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的职责;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教师引路人的角色职责,要求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时,注重教师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发展,突出教师的育人能力素养,以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为根本。学校在教师的校本培训方面要突出教师引路人的职责;在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时,也要注重教师引路人的发展目标;在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激励制度的设计上,更要体现教师引路人的价值导向。
四是要引导校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校长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学校的育人方向。新时代赋予校长以新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校长要有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视野,要跳出仅站在学校立场来思考学校发展方式的狭隘发展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学校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校长必须全面理解并准确认识《总体方案》的意义、内涵和时代精神,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对于引导校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校长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精神,思考、研究、探索如何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实践问题,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要求校长在认真研究并落实《义务教育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将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外部评价转化为学校对学生、教师的内部评价,从而以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教书育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实将教师引导到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上来,将学生引导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