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机制探源及趋势研究

2022-04-02 05:59:33刘岚萍孙攀峰
对外经贸实务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制裁趋势

刘岚萍 孙攀峰

摘 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摩擦越来越大,面临西方国家进一步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大幅提高,所以本文研究经济制裁机制探源及趋势问题,对中国应对未来国家关系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制裁;机制探源;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交通、运输变得方便快捷,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障碍,从而国与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联系不再仅限于邻国之间,而是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展,国家与国家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地球村”这一个词形象地形容了现在国际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交流的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也变得频繁与多样。由于国家之间实力的不同,在全球的舞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国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的过程中发生摩擦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终往往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实力强的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对实力弱小的国家可能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从而影响其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达到目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摩擦也必将不断地增大,国际形势也由原来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斗争转变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打压的局面,所以研究经济制裁机制探源及趋势问题,对中国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精准应对经济制裁具有重要意义。

一、 经济制裁机制探源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经济制裁从20世纪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1914年-2021年间实施的242起经济制裁案例进行分析,对经济制裁机制探源得到以下结果。

在1914年到2021年间实施的242起经济制裁案例中,美国参与的对外经济制裁高达160起,占到总案例的66.12%;欧盟参与的经济制裁高达38起,占总案例的15.70%;联合国参与的经济制裁高达36起,占到总案例的14.88%;经济制裁的发起方主要是美国、欧盟和联合国,三方占经济制裁总案例的96.70%,且三者中美国最多、欧盟次之、联合国最少。单边经济制裁的次数高达133起,占到总案例的54.96%,其中美国发起的单边经济制裁次数高达100起,占到总单边经济制裁案例的75.19%;多边的经济制裁次数109起,占到总案例的45.04%,其中美国参与的多边经济制裁58起,占到总多边经济制裁案例的53.21%。从制裁方参与者的数量看,单边经济制裁多于多边经济制裁,在单边的经济制裁多发生在前期,多边的经济制裁多发生在近期,并且未来将以多边的经济制裁为主。

通过对经济制裁案例的实施时间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1914年到1945年的32年间,经济制裁的案例较少,总共发生16起,占据总案例的6.67%,经济制裁平均每年发生0.50次;从1945年到1991年的46年间,总共发生131起经济制裁的案例,占到总案例的54.58%,经济制裁平均每年发生2.85次;从1991年到2008年的17年间,发生77起,占到经济制裁总案例的32.08%,经济制裁平均每年发生4.53次;从2008年到2018年11年间,经济制裁发生16起,占到经济制裁总案例的6.67%,经济制裁平均每年发生1.45次。

我们结合国际大事件发现,在1945年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在1991年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苏联解体,在同一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通过,标志着欧盟基本诞生;在2008年产生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金融产生深远的打击,开始出现逆全球化思潮;综上我们从历史大事件角度出发,可以把经济制裁分为:1914年-1945年的经济制裁的探索期、1945年-1991年的经济制裁的成长期,1991年-2008年的经济制裁的成熟期、2008年-2021年的经济制裁的常态期。

(一)1914年-1945年经济制裁的探索期

我们把1914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命名为经济制裁的探索期,也可叫做冷战前经济制裁时期。此时期经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由英国霸主向美国霸主转变。美国以很低的代价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了此长彼消的发展,奠定了其全球霸主的基础。此时期,经济制裁主要发起方有英國、1934年由《凡尔赛条约》成立国际联盟和美国,美国逐渐增多、英国逐渐减少。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联退出政治舞台。国际斗争的主要还是以战争的形式展开,经济制裁也是慢慢地启蒙探索。

在同时期,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成立了苏联,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国家。由于其当时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劳动热情高涨,虽然经过二战的洗礼,苏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相对较轻得多,自身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后来形成两个世界超级大国、进而两级分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1945年-1991年经济制裁的成长期

从1945到1991我们定义为经济制裁的成长期,又可称为冷战期间经济制裁时期。该时期经济制裁的发起方开始慢慢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经济制裁手段处理国际问题。发起经济制裁的国家或组织有美国、联合国、英国、苏联、加拿大、法国、阿拉伯联盟等,该时期的经济制裁以美国为主导,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比较少,特别注意的是苏联和联合国,其在经济制裁中地位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二战彻底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国际力量进行了重新洗牌。此时期美国的实力远远不是已经衰败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惨败的德意日轴心国能比得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能与其抗衡的是快速发展的苏联。此时由于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都没有把握在军事上明显地优于对手,加之双方都有毁灭性的核武器威慑,使得双方都不敢采取过激的行动,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用冷战遏制的方针是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经济制裁则成为实现这一战略有效手段和集中体现,经济制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运用。

此阶段美国对外经济制裁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由颠覆和打击反美或亲苏实力或国家到宣扬民主人权、打击贩毒、阻止核武器扩散以及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等方面。

而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后,作为政府性国际组织机构,在协调国际问题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各国人民平等和自主决策为前提的友好国际关系,在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合作与协商,在全人类人权和民主等基本权利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时间发展,成员国越来越多,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更默契,在很多领域达成一致,有联合国采用一致的行动解决国际问题。当某些国家或地区在和平、安全、人权、民主等方面产生威胁时,代表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意愿对其实施经济制裁,给予惩罚。且在处理该类问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1945年到1953年,经济制裁是全面的经济制裁,主要是战略物资的全面禁运,主要是防止产品、技术及资金向被制裁国家输入。如美国在1945年、1946年、1947年进行多次调整出口管制措施的基础上,于1949年出台第一部正式的出口管制法《1949年出口管执法》,建立严格的出口许可证体系,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所需产品、技术、原料及设备实施全面禁运措施。

从1953年到1979年逐步放松的经济制裁。如美国从1953年开始,逐步着手调整贸易管控政策,转向缩小管制范围、加强重点物资管控的方针。陆续地起草了NSC152/1-3号文,到1954年美国管制的商品从1468种锐减到了787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现有的管控政策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产生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美国于1969年颁布了《1969年出口管制法》,标志着1949年的出口管制法的作废和出口管制的进一步转变,主要以限制能显著提高军事能力的产品和技术转让为主,实现了工商界出口贸易的开放,同时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由战略禁运逐渐地向不危害国家安全转变。在此基础上,美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不断地调整策略,分别在1972年、1974年和1977年对《1969年出口管制法》进行修订,并最终在1979年出台了《1979年出口管制法》,进一步减少管制范围,简化出口审查、许可证颁发流程,提高出口管控审批效率。经济制裁在贸易方面的趋于缓和,使得美国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人权、核扩散、区域冲突等等问题上。

1979年到1991年,由于局部地区的动荡,使得经济制裁经历了从重新强化管制到再次宽松的过程。如随着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国际形势陡然紧张,美国重新对苏联加强出口管制,不仅在粮食、天然气设备采取禁运措施,同时COCOM加强战略物资和新技术管控,并且组织瑞士、芬兰、澳大利亚、印度、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建立类似COCOM组织对苏联采取制裁。此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原则是遏制战略,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巨变,苏联内部发展出现严重的失衡,内部矛盾严重,面临着瓦解的风险,对外部的威胁下降,美国通过制定《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法》再次放宽出口管制,全球贸易迅速增长。

差别化地对待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策略,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分化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的“楔子”战略,减少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国家的经济对苏联的依赖程度,逐渐产生离心离德趋势,制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正如1979年美国对中国的管制采取相对放松政策,并给予了最惠国待遇,把中国从出口管制的Y组调整到P组。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直至苏联的解体。

(三)1991年-2008年经济制裁的成熟期

1991年到2008年经济制裁走向了成熟阶段,也可称为冷战后经济制裁大调整时期。由于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极世界结束,迎接而来的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全球大范围的竞争关系不存在,存在的是局部的问题,美国的战略也发生重大调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民主、人权、反恐以及控核扩散方面,这几方面成为经济制裁的主旋律,这也更符合联合国本职职能。

联合国的机构更加完善,全球性职能也更加地成熟,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更重。德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的摸索中,慢慢地从经济共同体到经济、政治共同体,在1991年欧盟基本确立,其各个成员国本身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很强,欧盟作为其一个整体的代表,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仅次于美国存在。在国际问题方面的话语权越来越高,且政治活动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美国依然以霸主地位实施经济制裁推进其全球的战略目的。

1994年COCOM解散之后,由1997年形成的《瓦森纳协定》取代其地位,对常规武器和双用途物品及技术出口管控,严禁向具有危险行为或潜在危险行为国家和地区扩散。此协议参与的成员更多,包含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国家,达到33个成员,此外美国还主导成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不扩散协议》(NNPT)、《导弹技术控制机制》(MTCR)、《化学武器公约》(CWC)、核供应集团(NSG)等多边国际组织。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在对恐怖主义等安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达成共识,对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不仅对恐怖主义资金进行管控和冻结,还对其武器和技术进行严厉控制。

经过长期的发展,各国和国际组织也发现,经济制裁无差别制裁,最终承受的是无辜的被制裁方民众,为了更好地打击目标,经济制裁慢慢地开始实施针对性比较强的“聪明制裁”。

(四)2008年-2021年经济制裁的常态期

2008年-2021年经济制裁命名为常态期。该时期经济制裁手段已经必将成熟,是除外交手段之外,解决国际争端采取的首要手段。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时期发起经济制裁的国家或组织有美国、联合国、欧盟等,在该时期的18起经济制裁案例中,美国参与14起,占据77.78%,依然位居第一位,联合国参与7起,占据38.89%,位居第二位,欧盟参与5起,占据27.78%,位居第三位,明显地可以看出美国依然最多,充分彰显着其超级大国领导国际秩序的地位。联合国参与的经济制裁案例的占比进一步提升,突出变现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活跃的地位。而欧盟参与的经济制裁案例的占比有所下降,這也说明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联合国和欧盟是一致的,采取联合国的统一经济制裁。

自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经济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惊人速度发展经济。到21世纪以后,全球经济趋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全球经济后劲不足,出现经济相对疲软现象,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在此时更容易暴露出来,最终在2008年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索,迅速蔓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个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国家,自身发展受限的同时,看到其他国家强劲发展,必然感到深深的威胁,

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全球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且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很大的巩固和提升,重返苏联国际地位的心声进一步提升。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水平,且增长势头强劲,与美国之间的距离不断地缩小。这些都使得美国产生不安,大国之间的矛盾出现,经济制裁在大国之间也开始出现,影响范围极广,如2014年以美国为首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

从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范围内出现逆全球化现象。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更多地体现自身行为,而作为国际性组织成员的义务慢慢淡出。美国一系列的脱离国际组织或协议行为和英国的脱欧事件就是典型代表。在2017年美国退出的国际性组织或协议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2018年退出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程序,威胁退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 经济制裁发展趋势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制裁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经济制裁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制裁的目标越来越趋于广泛

从经济制裁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经济制裁主要以军事安全为目标,慢慢地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运输工具的打击、促进人权和民主、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事侵略、环境保护、颠覆政权等目标纳入到经济制裁目标体系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制裁的目标还是比较单一和直接,特别是美国以现实主义进行考量,以经济援助拉拢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同時,分化打击以苏联为主的共产主义联盟,建立第三世界反共联盟,以国家安全和军事对抗为直接目标。

70年代后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制裁方面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经济制裁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安全考量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于非传统安全挑战领域,积极而多样的经济制裁慢慢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如彰显美国国际形象的和道德感召力的人权、民主标准的意识形态目标出现在经济制裁中。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没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对美国安全和威胁更进一步降低,此时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更关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恐怖主义方面,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更加大了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

(二)经济制裁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趋于丰富性

经济制裁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更多的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得力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制裁的手段和方式慢慢地丰富起来,在手段方面,逐渐形成了武器禁运、消减或中止对外援助、限制进出口、冻结资产、提高关税、取消贸易最惠国待遇、取消国际组织中的表决权、中止外交关系、拒绝签证、禁止信贷、金融、投资行为等多种形式。在方式方面,逐渐由单边制裁向多边制裁转变,全面制裁向聪明制裁和辅助性制裁转变。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的交流更加地频繁,单个国家对于一个目标国的经济制裁效果将会由于能够起到替代作用的第三方而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实施经济制裁时经济制裁的发起方更倾向于更多的国家或组织参与进来。美国一般通过威逼利诱的形式迫使盟友共同实施经济制裁和利用自身在诸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推动国际组织对被制裁对象实施经济制裁两种方式。从经济制裁的案例统计中可以明确地看出,90年代以前美国的对外经济制裁以单边的经济制裁为主,90年代以后经济制裁以多边的经济制裁为主。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了核供应集团、澳大利亚集团、瓦森纳协定等多个组织,在执行美国对外的经济制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经济制裁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经济制裁的惩罚结果首当其冲且受害最严重的是广大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而真正需要被制裁的政府或集团则因自己的权利有效地规避制裁影响。随着人道主义广泛传播,更好地体现经济制裁的目的,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聪明制裁”,也是针对性制裁。如90年代以来,美国多次实施的针对被制裁方国家政府领导人、政治精英或利益集团的海外账号和资产的冻结、交易限制、旅游签证的限制等就是最好的体现。

(三)经济制裁主体越来越趋于多样性

一方面,在90年代以前经济制裁主体主要以国家为整体行动意识,此阶段主要的矛盾是美国为代表的北约组织和苏联为代表的华约组织的对峙。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两大组织的对峙消失,使得美国失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缺失了一个明确的国家整体利益共识,国内的各个内部利益集团的利益就凸显出来,各自将更倾向于自身利益最优化实施行动。具体的案例有古巴裔美国社团在1996年通过的《赫尔姆斯-伯顿法》时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也出现了自身的身影;主教团体、人权组织及黑人组织为了促进苏丹和平与进步推动2002年《苏丹和平法案》的通过等等。

还有出现一些地方性政府的经济制裁行为。如美国实行的联邦制属于地方分权制,州政府有相当大独立权限,拥有除了军事、外交和财政外的权力。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具体参与的经济制裁的影子有: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州参与的1999年因东帝汶事件对印度尼西亚实施的经济制裁;新泽西州、纽约和芝加哥1996年因瑞士银行大屠杀受害者秘密账户的对瑞士的经济制裁等等。

另一方面,全球各个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建立越来越多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组织机构,在很多领域的问题,越来越趋于由组织采取一致行动,如联合国、欧盟、阿拉伯联盟等,这些组织也是经济制裁的重要参与者。经济制裁的发起方越来越多样。

(四)经济制裁的效果越來越趋于不显著性

通过K.A.Elliott等人(1999)对大量的经济制裁案例的研究发现,经济制裁使用的频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制裁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不断下降。

经济制裁效率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国际间的依赖关系在慢慢发生变化。二战结束初期,以英法代表的同盟国和德日代表的轴心国的经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急需美国的援助重建,全世界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当地大,此时的经济制裁因离不开美国而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美国援助就不再是那么的迫不及待的了,又随着第三世界的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展开,此时的经济制裁的效率出现了很大的下滑。

另一方面,经济制裁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标更加多元化和复杂性,使得经济制裁更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经济制裁的主体的多样性,使得经济制裁增多的同时,政策安排、行为目标等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给外界产生混乱的感觉,同时增加被制裁方抵制制裁的信心和决心,使得经济制裁效果更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Elliott, Kimberly, Ann and Gary Clyde Hufbauer."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ions in the 1990'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2):403-408.

[2] Hufbauer G.C, Schott J.J, Elliott K.A. 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3rd Edi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vol.76, issue1, 135-137 .

[3] Konstantin A. Kholodilin,Aleksei Netunajev. Crimea and Punishment: The Impact of Sanctions on Russian Economy and Economies of the Euro Area[J].Baltic Journal of Economics,2019,19( 1) : 39-51.

[4]袁见,杨攻研,杨牧,等.美国对他国金融制裁的法律基础、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21(7):68-75.

[5]黄亚光,许坤,董艳.美国金融制裁:演化逻辑与应对策略[J].经济学家,2021(7):110-119.

[6]陶士贵,高源.经济金融制裁国内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管理现代化,2021,41(2):15-18.

猜你喜欢
经济制裁趋势
美国数据霸权的建构与法律应对
太平洋学报(2023年8期)2023-04-29 18:47:23
趋势
第一财经(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国际法上单边经济制裁的演变
俄罗斯的经济安全问题浅析
现代交际(2018年18期)2018-12-21 03:14:18
初秋唇妆趋势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去编”大趋势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趋势
汽车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44
趋势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6:16
国际机制对经济制裁有效性的影响
理论观察(2012年5期)2012-11-23 08: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