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涛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学体育教材中,中长跑和跳绳都属于运动强度不大且便于开展的有氧运动,对于增强学生耐力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得到了教育部门、各级学校以及体育教师的重视。由于中长跑和跳绳这两种运动简单易学,体育教师一般将它们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太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生由于畏惧跑步,而通过请假、偷懒等方式来逃避课堂练习;还有些学生课上很少与他人交流互助,课堂体验单一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实现教育部所提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1]。
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真实的运动体验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有素养的和热情的运动参与者。国内外研究表明运动教育模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运动成绩、培养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有关运动教育模式在中长跑和跳绳项目中的研究几乎没有。又由于我国初中体育课程面临场地器材少、教学时数少等问题,本文仅将运动教育模式的某些要素引入中长跑与跳绳复合单元中,以探索其对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为今后中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三帆中学初二2 个班为实验对象,探索运动教育模式要素对中学生运动成绩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其中实验班45人,对照班42 人。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资料,对运动教育模式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为实验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支持。
2.准实验法
实验前,教师根据运动教育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设计两份不同的教学方案。实验过程中,实验者有效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前两个班运动水平大致相当,实验中任课教师、教学时数、练习任务相同。
3.观察法
实验中,笔者对两个班学生每次课的学习态度与表现进行认真观察:第一,观察学生的练习效率和组织纪律;第二,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观察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4.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前与实验结束时,教师对所有学生的800 米跑及其跳绳成绩进行测试,并且通过SPSS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在实验班的教学设计中,本研究参考了Daryl Siedentop 的运动教育指导手册[2],了解到运动教育包括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式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庆祝活动6 个主要特征;同时,在参照Peter A.Hastie 设计的田径运动季[3]和Derek J.Mohr 设计的篮球运动季[4]时,知道运动教育的比赛通常包括尝试性比赛、循环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要担任裁判员、统计员、器材管理员等角色。但是,在我国初中体育课程中,还存在场地器材少、教学时数短等问题,如果完全照搬运动教育模式,那么它在教学实施中会遇到很大困难,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次实验主要将运动教育模式的团队联盟、运动比赛、成绩记录引入到中长跑与跳绳复合单元教学中。在单元教学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力均等的固定小队,各队选出队长,设计队名与口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授技战术知识,进行分队练习与比赛,并让学生担任裁判员、记录员等角色;在结束阶段,主要是举行庆祝活动,给予学生个人和团队相应的荣誉奖励[5](见表1)。
表1 实验班的教学过程阶段划分
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每次课教师都会给各个小队下发一张任务卡片,教师集中讲解结束后,队长领取任务卡片,带领队员到指定区域进行练习。任务卡片包括练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检查单两个部分,由当天的记录员负责记录。
对照班的教学设计,参照传统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技术,参加课堂练习与比赛。单元教学前,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取1 分钟内跳绳练习和6 种不同的跳绳动作作为本单元跳绳项目的学习内容,并采取200 米快速跑、折返跑、变速跑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每次课程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跳绳练习,然后开始教授新的跳绳动作,或者复习上节课的动作,最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跑步练习,或以横排为单位进行小组比赛。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具体教学计划
1.运动成绩的变化
(1)实验前的运动成绩
实验开始前,对所有学生的800 米跑及跳绳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班参加测试的学生45 人,对照班参加测试的学生42 人,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对比
由表3可知,在800 米跑项目上,T 值为-0.549,P 值等于0.585(>0.05),在跳绳项目上,T 值为1.438,P 值等于0.155(>0.05),说明两班学生在800 米跑、跳绳成绩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后的运动成绩
实验结束时,再次对所有学生的800 米跑及跳绳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班参加测试的学生45 人,对照班参加测试的学生42 人,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对比
由表4可知,在800 米跑项目上,T 值为-2.262,P 值等于0.027(<0.05),说明两个班的学生在800 米跑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跳绳项目上,T 值为0.844,P 值等于0.404(>0.05),说明两班学生在跳绳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学习行为的变化
(1)学习主动性的变化
在实验班中,通过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要素,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据统计,在中长跑跳绳单元中,实验班学生请假及缺勤累计次数为8 次,对照班请假及缺勤累计次数为25次,两个班学生在出勤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练习中,实验班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每次分发完任务卡片后,队长即带领队员快速到指定区域进行跳绳练习,几乎没有停歇。跳绳练习结束后,又在队长组织下主动参与跑步比赛,学生们即使身体不舒服,也都坚持不放弃,与队友一起认真完成全部课堂练习任务。而在对照班中,一些意志力稍弱的孩子往往由于害怕或畏难情绪,找各种理由逃避跑步练习,或者随意应付。
(2)学习合作互助性的变化
实验班中,教师建立了6 个团队联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每次课学生分队练习与讨论的时间大约有20分钟。练习时,队员间互帮互助,大家相互指导学习掌握跳绳动作;讨论时,大家围坐一圈共同编排跳绳组合操。通过集体练习,实验班每名学生都能熟练完成10 个不同的跳绳动作,并且能顺利地参加最后的跳绳展示赛。而在对照班中,由教师统一组织练习,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助的机会,学生掌握跳绳动作的情况不一。有些学生掌握了全部动作,而有些学生仅掌握了4 个,还有些学生仅掌握2 个动作。
(3)课堂学习氛围的变化
实验班中,由于引入运动教育要素,整个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又有条不紊。分队练习时,各队学习热情很高,练习氛围很融洽,主要表现为队长组织有序,记录员记录认真,队员之间互帮互助、友好相处。跑步比赛时,学生们更是情绪高涨,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而且在场下还大声为同伴呐喊加油,并主动到终点处搀扶同伴,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整节课中学生们既充满了欢声笑语,又都自觉按照任务卡片的要求完成练习内容,老师不需要为了教学组织而浪费时间,相反,老师从课堂中获得了一种轻松感和成就感。而对照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之间很少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会躲避练习,因此,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老师也觉得很疲惫。
1.运动成绩的分析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影响深远的课程教学理论,Brandon等人在体能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发现运动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改进学生的健康体适能很有帮助。Peter A.Hastie 等人分别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运动教育模式对初一学生进行田径课程教学,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实验班学生的铅球、三级跳远和跨栏成绩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进步幅度非常明显,而对照班学生这三个项目的进步幅度均不显著。
本次教学实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800 米跑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如下:体育教师通过引入运动教育的核心要素,即团队联盟、运动竞赛、成绩记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有很大联系[6]。具体来说,团队联盟让学生有了共同奋斗目标,学生之间乐于互帮互助,一同努力进步;运动竞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认真顽强,努力拼搏;成绩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与进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和自信心。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跳绳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在于:实验班中,教师采用组合动作展示赛和1 分钟跳绳计时赛,使学生把更多时间放在了团队动作的协调配合上,从而减少了个人练习1 分钟跳绳的时间和次数。相反,对照班中,学生每次课都要练习一定组数的跳绳,如果学生没能达到老师的要求,额外还要增练一组,这可能是导致两个班的跳绳成绩没有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
2.学习行为的分析
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课程理论之一,已经被很多国家引入并普遍应用。西澳大利亚一些学校在应用运动教育模式后,发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一部分原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孩子开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育课中学生的旷课与请假现象明显减少,学习热情显著提高。Scott Townsend 等人在将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舞蹈教学中时,发现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学生获得了更多合作与竞争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本次教学实验中,实验者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互助性以及课堂学习氛围要明显优于对照班。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原因在于:团队联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归属感,团队成员的积极互赖与促进性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交流。运动比赛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比赛中担任运动员、记录员、裁判员等角色,这些真实的比赛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运动比赛还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课堂中变得更加积极认真,并减少了无故请假、缺勤或其他有损团队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800 米跑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要素,对于帮助学生发展耐力素质,提高体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比于常规的体育教学,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要素能有效改进学生的课堂行为,在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团结互助意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等方面占有优势,这与运动教育注重建队、比赛、角色分工等特点有紧密联系。
在运动教育实施初期,让学生明白运动教育的理念与价值,督促学生选好队长,确定积极向上的队名、队标、口号。同时,制定完整详细的任务卡片,使学生能够很快明了每堂课的练习任务,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比赛,使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对于比赛结果,教师要及时公布与反馈,单元结束时,教师应依照各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