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军婵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们更具备思考的意识,进而教师们就要善于利用前置性作业的方式去充分锻炼学生学生们的实践意识等等,真正促使学生们逐渐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本文从“导向性作业,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开放性作业,开阔学生眼光视野”“实用性作业,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三个方向出发,对如何加强前置性作业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合理应用进行了科学地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前置性作业;导向性;开放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9-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小学数学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这其中也就包括了前置性作业模式的出现,而这也就大大体现了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喜好等因素,去不断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学生们更加有兴趣完成作业,并且能够通过作业而有效发展他们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们真正爱上数学学科的长期探究学习。
一、导向性作业,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作业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势必要具有更强的导向性,这样一来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去实现新旧知识间的合理迁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做到足够了解自己的学生,要能够有效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这些因素去设计导向性作业,帮助学生们去不断加深对知识的活学灵用,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下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知识重难点,去思考问题的核心本质等等,进而有效加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例如,任课教师在设计“分数乘法”这一课的前置性作业时,就可以首先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角度出发设计,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地计算整数乘分数,并且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预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基础,并且引导学生去回忆学过的知识,然后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从而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还能够通过导向性作业引导学生去不断的进行自主探究,为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作业,开阔学生眼光视野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开放性作业,去引导学生们不断发展自身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长期发展铺垫好前提条件。新时期的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广泛的,所以开放性的作业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要。再有开放性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知识面的延伸,学生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去进行知识预习,而不是按照教师所规定的模式去预习,而这一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任课教师在设计“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前置性作业时,就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你能够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进而学生便会主动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并去充分的利用各种方法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动手操作,如此学生在此过程中便可以主动的去观察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同时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就为学生探究新知指引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开阔了学生的眼光视野。
三、实用性作业,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一大特点便是要实用性足够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就要能够结合生活实例去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们对知识核心本质的把握。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细细观察,去发现和总结更多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问题,并尝试将其与课本上学习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也就更甚,这样一来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也就会更加如鱼得水。
例如,任课教师在设计“百分数(一)”这一课的前置性作业时,不能仅仅让学生去认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妈妈的体重是爸爸的75%,妈妈的体重为55kg,那么爸爸的体重为多少?”、“果汁中含有75%的水,那么一杯200毫升的果汁有多少毫升水?”進而促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要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更合理地优化设计,从而有效刺激学生们积极完成作业的信心。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善于帮助学生们去总结适合他们长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去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乐学、爱学、好学的习惯,更要促使学生们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从而真正为祖国未来建设培养一批素质极高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赖丽燕.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前置性作业分析[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33):1.
[2]吉秀平. 对前置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思考[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