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静
近些年来,数学思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民族竞争能力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民族,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教学论专家研究指出,问题是产生思维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思维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是肤浅的表面的。只有学生有了问题的想法,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强烈的、内在的动力。所以,将问题的意识激发出来,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最理想的教育。”
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关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每天都会问个没完没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
一、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传统课堂,主要是靠“填鸭”式。却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愿意解决问题。古板的教学设计、题海策略、严密的教学环节,不断的追问,这种高压、紧凑地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牵着走的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学生提不起兴趣,也消息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场面很火热,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举手不断,争相回答,看似学生不断地在思考,其实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老师仍在牵着学生走,这本样热闹的场面,只能说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不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也正是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过于直接,毫无悬念,教师仍然是学生的主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被压制,兴趣和主动性全无,质疑能力得不到开发,时间久了,也就发现不了或懒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所谓的“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能合理的利用,无法给予正確的解决,过于敷衍。例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练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24+55、46—28两道题,让学生比较估算值与精确值,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学生甲回答:因为24邻近的整十数是30,55邻近的整十数是60,所以24加55大约等于80,而24+55=79,估算的结果80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79。学生乙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24+44呢?14邻近的整十数是20,44邻近的整十数是40,24加44大约等于60,而24+44=68,那么估算的结果60和计算的结果68相差的很多。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特别高兴,而讲课教师却怕打乱自己的正常进度,随即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课下再研究……”就这样一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的孩子就这样被忽略了。
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二、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灵魂”
学生的思维是从有独立的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学习过程有问题,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才会在思维上有提高,并且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的问题才能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引路人,首先应该努力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想提出问题的意识,创造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的研究氛围。
为了创造这样一种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只要善于观察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
在自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新授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书先自己学习新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新旧知识在内容上的不同,还有新旧知识点解决方式也不同,从新知识的概念性方面提出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针对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时,学生先看书自学,在自觉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学生提出:1、如何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小数互化分数后,是否应该约分?3、分数化小数时为什么有的能除尽有的除不尽?4、什么样的分数化成小数是有限小数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在学生交流、讨论过后,从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自信的眼神中,我看懂了孩子们的收获,显然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不够主动的同学也已经有的自己的收获,针对自己没理解的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更加地投入。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教学围绕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学生会在更加投入地状态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在过程中如果发生知识冲突,或见解不同时,就要适时启发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三、在动手实践中组织学生发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成功的教育,就是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思维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百花齐放;让学生们在丰富的实践与体验中和大量的机会中,各取所长,各自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更是一波点三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不断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中,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