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求索先读书

2022-04-01 09:51胡静静
师道(人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读书

胡静静

古人描述读书重要的词句举不胜举。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种行业评价,武断地把读书入仕列为万业之首;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一种功能褒扬,夸张地把读书说成治愚良药;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昭示,直白地把读书作为人生之最……确实,读书这个词,深邃而迷人,它使人明智,使人豁达,使人愉悦;使人抛却一切牵绊和浮躁。读书人知书达礼,博学多闻,在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文人的儒雅气质,折射着智慧之光。十几年寒窗,焚膏继晷,我时常自问,自己可否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如今岁月不待,我已身为人师,肩负着教育的重担,旦夕之间,诚惶诚恐,不敢有所懈怠。

读书究学,这是一条明理闻道之路。书目数量浩如烟海,难以计量,况且,读书又是一件苦差,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而读出境界之人,收获的又反而是无穷的乐趣了。诚然,阅读好的书籍,你的思想将大受裨益,邂逅一本好书,打开一本就好似打开一扇门,书内将会向你展现一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更难能可贵的是,读书会让你在过程中产生问题,或是俯仰之间又结出新的疑问,这都是在培养你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你一辈子收益。另一方面,读书可以有益于你的气质。三毛的《送你一匹马》中写道: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君子学以植其志,信以笃其道。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毕淑敏在她的《你要好好爱自己》一书中的一篇名为《教养的证据》的文章中写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我相信,她所言之香气,便是气质。再则,读书是为了远离蒙昧。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成熟的阅读,那是一种批判思考能力的训练,也是批判性思考作用于阅读的结果。这样层次的阅读,一则取决于我们所读的书籍,二则取决于我们阅读的方法。小说家普鲁斯特将阅读看作智力的“圣殿”,在那里,人们可以接触到众多永远不能亲临或者不能理解的“另一种现实”,这些“另一种现实”的好处是不需要读者离开舒服的躺椅,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新体验,以及由新体验带来的心智的提升。这种深入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能否成熟起来,是否能够摆脱外力,尤其是宣传的欺骗、控制和摆布。而人们恰恰是在学会成熟阅读之后,才能认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的。成熟的阅读是一种人生的觉醒,它不仅改变人天生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开启了人的智识发展进程。它让人有可能在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进程中不断进步,永不止步,而永无止境的智识进步则是人类提升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所必需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

读书讲究方法,二十多年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摸索中反复,不得其真谛。蔡元培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读书经验的时候说:他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他说自己也没有什么成就的原因,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第一点就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倘若我们两者都能做到,一定会有许多成效。读书的方法,由内而外。人才贵乎养,养不贵速成。读书要下功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恁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无许多病痛。”这是一种理性,是读书的理性。还有一点,“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 “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很多东西,只有你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老老实实地去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讲了些什么,而不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否则,你将会失去那种小孩子在大自然里发现一种草叫什么,一种星星叫什么的欢愉。再则,读书要读经典之作,即经年累世之后仍能流传成为典范之作品。读它们,那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经典名作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根本境界的成长,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名作。譬如说拿文学来举例,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因此,读一本好书,也好比是在与一位优秀的人对话。

当一名教师是我昔时的理想,不光是欣慰能够拥有一份尊重,更多的是能够倾尽心力,看到学生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进步,那是我最期望的。当有了既定的理想之后,我更是发奋读书来充实自己。大学期间,我每天除了上课、练琴、习舞之外,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读书。大一时爱上了写诗,兴致勃勃地将《诗经》、唐诗、宋词的经典之作读了个遍。取名“叶子”,边读边模仿写作,每每有作品在院报刊登总是欢欣雀跃。随着专业学科的渗入,我又辗转爱上了一些教育类的著作,《陶行知文选》《大教育论》《中外教育史》等等,双休日常常泡在图书馆内占据一席。不为有多大的成就,只简单地想着将来工作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该多懂点,否则怎能做一名合格的“授业解惑者”。大四那年,为了毕业论文,我又将视线伸向了国外的一些教育著作。全英文版的著作读起来晦涩难懂,只能边查字典边看,往往费神费力。过程是煎熬的,但收获颇丰。最终我的毕业论文不仅获得了优秀,并且在中国教育学会论文征集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读书取得的成就,促使着我坚持不懈地读书,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不少人会说对读书没有兴趣,那是因为读得太少了,读书的兴趣是随着阅读的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读书的动力也是在读书中获得的。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有时我会因为无法权衡好工作、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让自己的读书时间大打折扣。渐渐地,我学会了适应这样一种模式,而心中对于学生的责任感督促着我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我会经常翻一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譬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等。还有《论语》,孔子所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都是吾辈需要细细体会的箴言。教育不可轻视,须端正心态来面对,孩子们正处在性格秉性养成时期,任何不恰当的行为都会对他们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我授课音乐,《吕氏·春秋音初》里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我一方面会注重声乐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则是以音乐的内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端正其秉性,提升审美能力。能够明辨是非丑恶,欣赏善良美好,那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博览群书。在书海中遨游,在书山中跋涉,感受书籍的无限乐趣。这其中,你可以跟随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修铁路,感受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你可以顺着曹雪芹的笔尖去洞察大观园,感受逐渐走向衰败的贵族生活;你可以在余秋雨的带领下,走一回文化苦旅,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起源》,去触摸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书读多了,你审视世界的角度不再单一,你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再呆板,你处理事物的方法不再简单。你将会成为一名睿智、豁达、纯洁、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辗转求索先读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读书若能继续究学,自然是幸事,也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若是碍于现实无法深入,也无碍,读书仍然需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不可以一心系挂功名,利禄之劝,到头来会让读书终究不得要领,害时费力。有道是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加不能放松,须是愈加刻苦,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而学生日后的发展潜力,更是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教师不可庸碌,我们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要紧的,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养,要做好这一点,非读书不可。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