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刘健
摘 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正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艺术家通过在地实践开展乡村艺术实践活动推动乡村发展,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艺术介入乡村议题由来已久,艺术家与乡村的情缘并非偶然。分析当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从艺术家的乡村艺术实践角度出发,研究其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和生态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藝术实践;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当前,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庄规划工作加快推进,乡村风貌得到极大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但这种城市建设模式缺乏对乡村文化发展原动力与美感方面的挖掘以及对地域风俗文化的保护和艺术指导,使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为追求外观层面的整洁美观和现代化。这种缺乏深度的乡村“美容”方式带来的更多的是昙花一现的效果,风光过后便显出原形。乡村一直是艺术家的热门创作场所,中国的艺术家群体也一直关注着乡村建设。艺术家的参与不仅可以弥补当前乡村建设的不足,还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通过文化创新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发扬乡村文化,与村民一同参与这场乡村变革,探索中国乡村发展的全新路径,由内向外地带动乡村各方面的发展。
一、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的背景及含义
(一)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背景
乡村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然而我国乡村文化却在当下的现代化过程中被消解。许多农村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中被机械所取代,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进而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乡村文化的没落究其原因是现今乡村经济薄弱。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在返乡过程中不断将城市文化带入乡村,最终导致乡村文化在农村人口流失与城市文化冲击中走向没落。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什么样的路径更加适合中国乡村发展、如何高效解决现今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成为艺术振兴乡村样本后,中国近些年的艺术介入乡村实践的实验也正在不断增多。通过艺术家在地实践,一大批相对成熟的艺术乡村建设案例涌现出来,如“碧山计划”“许村计划”“羊蹬艺术合作社”和“台南市土沟社区营造”等实践项目都以自身发展证明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可行性。艺术家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匠中的一个群体,而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他们很难在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潜心创作。中国的艺术家群体一直在关注着乡村建设。乡村作为重要的创作场所,吸引着众多艺术家的目光,使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作热情的艺术家投入乡村振兴建设浪潮。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创新模式,正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持续散发活力。
(二)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的含义
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是艺术介入乡村的一种实践形式,指艺术家通过在地实践在乡村地区进行艺术活动,参与乡村建设。在地实践(Practicing Locally),又称地方实践或本土实践,是一个基于“此人、此地、此时”的实践,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对“地”的应答和对“时”的呈现。艺术家乡村在地实践,即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探索,运用艺术手段实现对乡村的修复,以艺术介入重建城乡之间的关联。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的焦点不是艺术本身,而是通过重振乡村文化激发出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乡情。
二、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的主要形式
(一)“持续”式的在地实践
“持续”式的艺术家在地实践主要表现为艺术家长期的乡村驻留,其形式主要为搬至乡村生活或在乡村创办工作室,这种形式能够使艺术家深度融入村庄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同时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帮助其拓展人脉,不断探索世界。艺术家可以在乡村获得创作灵感,并通过艺术改变乡村空间,为乡村带来独特的文化氛围,将当地民情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呈现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带动产业发展,以艺术致敬乡间大地,帮助人们亲近大地和自然。艺术家长期的驻留能让文化、创意产业在乡村发展起来,村民可从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村庄环境氛围也能得到一定改变。
(二)“断续”式的在地实践
“断续”式的在地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家举办或参与乡村艺术节,另外一种是艺术家短期驻留。中国乡村的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关中忙罢艺术节”“桐庐大地艺术节”“四川省乡村艺术节”等众多乡村艺术节,这些乡村艺术节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乡村艺术节是一种诞生于乡村的艺术表现形式。原始的乡村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元素与全新的创作空间。为期几周或几个月的村庄驻地创作活动,具有艺术家类别多元、活动内容丰富、输出效果较佳等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艺术家短期驻留带来的活力与创造力是乡村面临的问题。艺术家虽然已经离开,但由其留下的各种艺术作品组成的创意集群也会为乡村带来发展。
三、艺术家乡村艺术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一)助力乡村人才汇聚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使乡村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人员流失成为乡村实现振兴的难题。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镇加速了乡村发展要素的流失,导致乡村社会进一步衰落。相比之下,艺术家更愿意下乡、留乡。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源自艺术家的乡村在地实践,其本质是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有着独特的创作环境和较低的消费水平,这些因素吸引着艺术家的到来。艺术家的乡土情结和创作热情,促使他们以外来人才的身份被引进村庄,并通过驻留、创办工作室等方式融入乡村,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这种以艺术家群体为主的人才引进方式,正成为当前乡村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乡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本土农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困难重重,而艺术家在农村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和宣传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艺术家可以将艺术创作与农业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加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的培训内容,引导农民学习农业知识,帮助农村培养出更多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除此之外,艺术家在乡村地区的活跃,会不断提升乡村自身吸引力与村民的认知水平,促进农村人才汇聚,确保乡村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
乡村文化振兴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艺术家对于繁荣农村传统文化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艺术家可通过共同生活、举办艺术节或创办工作室的方式介入村民日常生活,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振兴农村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效果与农民的整体素质,有益于展现乡村文化自信,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繁荣农村传统文化方面,艺术家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创新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公共艺术实践,以地域文化为立足点,做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艺术普惠大众,使村民逐渐树立文化保护意识。由于乡村的农业风俗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早已融入村民生活,在“习以为常”的意识下这些文化很难被当地村民所意识到。艺术家对文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與村民共同生活过程中可以发现并记录这些被忽略的农耕文化,用其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进行传承与创新。这种由传统乡村文化衍生出的新艺术形态,因保留着原有的文化韵味而更容易被村民所接受。传统村落中的老房子承载着古建筑文化与农耕文明,艺术家可在此创办工作室,对老屋进行修缮保护,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艺术家可以环境设计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可举办农民艺术节、丰收节等文化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和自我表达的平台,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提振其精神风貌,打造城乡居民共享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三)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区域发展需要依靠产业带动。目前我国农村产业仍面临着结构单一的问题,而乡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有关乡村艺术家驻留的项目日渐流行,一些成熟的乡村艺术家驻留项目逐渐形成艺术产业,为中国乡村的发展赋能。文化艺术产业紧密联系着现在的经济市场,具有高产出、低能耗和无污染的特点,这同乡村绿色发展目标不谋而合。艺术家本身就具有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服务产业特征,其参与和进驻使乡村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艺术家是文化内容的制造者,是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者。我国许多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缺少对产品的包装而处于发展瓶颈期。艺术家可凭借自身敏锐的文化嗅觉与较强的创作能力,为农产品提供品牌策划与包装设计方案,为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思路,助力乡村农业发展。艺术家在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可参与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能够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艺术的融入能够优化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充实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使其各有特色,不再千篇一律,持续吸引城镇游客下乡游玩消费,为民宿发展提供有机土壤,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振兴乡村经济。文化产业的形成会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当地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村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够深入发掘农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推动农业、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在乡村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其中。
(四)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中国农村逐渐摆脱了“脏、乱、差”,其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不断得到创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也都在不断增强,乡村整体风貌逐步改善,并达到外观整洁的标准。但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只局限于外观上的整洁统一,而应追求由内而外的整体美。艺术家善于发现美的要素,若深入乡村可以发现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充分挖掘特色乡村元素,以尊重原始自然风貌为前提改善乡村环境,在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同时,可用艺术手段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就地取材,将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带入村庄环境,丰富乡村意境。其中,墙绘艺术在当前乡村中较为常见。墙绘艺术对环境有着美化作用。艺术家可用颜料为村社、民居增添色彩,使之成为乡村中美丽的风景线,从而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正确处理其生态资源价值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讨论的话题。艺术家的驻留可为乡村生态宜居发展不断积累要素,为美丽乡村建设从“村容整洁”转变为“生态宜居”创造有利条件。艺术家可以艺术视角进行创作设计,建造出符合当地乡村风貌的景观,不断美化乡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乡村观赏价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艺术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助力村落发展的角色,坚持因地制宜开展乡村艺术实践活动,将村庄与村民置于中心位置,充分尊重乡村历史文化。这种以村落发展为主、艺术家在地实践为辅的乡村建设路径,正成为中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互惠互利是此模式最大的特点。艺术家通过切身感受乡村魅力,推动艺术多元化发展,乡村也因艺术改造与修复而获得重生。该模式从村庄实际出发,帮助乡村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消费,对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和生态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春荣.论贾平凹乡土小说中对乡村文化没落的关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吕连涛.浅析“艺术生产”中的合作与跨界[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3]李秀萍.农村文化建设中艺术村模式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0.
[4]叶相君.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对当代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5]侯梦瑶,渠岩.渠岩的艺术乡建之路:从乡村价值到文明复兴:访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渠岩[J].建筑技艺,2020(12):22-30.
[6]赵唤.中国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之探讨[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7]谢晋宇,李忠鹏.艺术家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成长及管理特点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3(8):112-116.
[8]王迪.旅游产业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艺术创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孙婉莹.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9.
[10]沈慧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墙绘艺术表现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0.
作者简介:
王慧,硕士,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刘健,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