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岁末年初笔者参加或出席了一些大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庆祝纪念大会、职称评审会、科研课题论证会等,感受颇深。恰好又接到约稿任务,于是又想对出版单位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问题发点议论。
比如在出席石油工业出版社建社7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了解到该社把编辑骨干团队建设叫作“技术专家队伍建设”,分批次选聘各层级专家,在社内形成了出版总监、出版专家、首席策划三个层级的骨干编辑团队,同时建立了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专家考评体系,引导编辑人员潜心业务,旁无所顾。从编辑骨干人才的分层级确认到分类型使用、分绩效取酬,其实这正是这家出版企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显然也是一种长效的企业制度。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的指示精神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又比如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称评定工作,很受教育。在个人印象中,不少单位在评定职称时,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凭借申报材料说话,根据申报材料和推荐意见来决定晋升与否;另一种倾向是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看重,但对于面试环节及面试的表现和打分尤为重视。而人教社正副编审职称的评定,则避免了单一倾向,紧紧地把个人申报与专家面试结合起来,既看你的业务成绩,又看你的科研论文,还看你的社会工作;既看你的内涵修炼,又看你的表达能力,还要看你的资历和经历。申报编辑侃侃而谈,底气十足,评审专家客观提问,使得每一层级的职称评定都成为一次展现形象、能力的擂台比武。这对于被评审者是一种极好的鞭策和激励,而对于评审者则是一种使命的担当与责任的加强。
再比如,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科研课题论证会,则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惊喜。惊喜何在?一是他们的科研立项课题紧紧咬住企业的需求来确定;二是他们课题的主要责任人往往是集团某一部门或者相关分社的负责同志。这就使得企业把产和研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产业发展找题目,从科技攻坚求创新,最终不仅会提升出版生产力,而且也培育了全面发展的编辑出版人才。
由上述三例,又推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出版参考杂志社在有关部门和社团的指导下,组织举办的一项针对编辑撰写的关于图书审读报告推优的活动,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品牌。出版单位从最初未给予足够重视到现在积极推进、认真申报,有力地提升了审读报告的学术含量、理论含量、文化含量、思想含量等,为打造高质量出版物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和引领要求。
又如韬奋基金会和中国编辑学会年会的学术论坛征文,出版社编辑也是从最初的不够自觉,发展到现在的比较自觉;从开始时的响应不够,到现在的积极响应、深度响应,以致在专家终评时,若干征文难分伯仲,不好取舍。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到,这些征文活动已经逐渐演变成出版企业提高整体编辑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抓手。
总之,笔者越来越体会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專家学者深刻的论证与全面的阐述,更需要出版企业创造性的工作,把一些行业协会或智库单位开展的有益活动纳入进来,把一些看似惯常,其实有用的环节和做法梳理规范,形成编辑人才的培养制度。也许在这种模式下,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与高素质编辑队伍才能够建设起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