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萍 梁慕贤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以政治认同为首的学科素养。西藏班高中学生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特质,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认同是保障民族团结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坚定学生政治认同极为重要。西藏班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政治认同并非一经形成就永久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政策制度理解较为薄弱,学习不够系统,以零碎的知识形成个人主观印象;有的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易受不良思潮影响造成价值观模糊。议题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西藏班学生的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围绕课堂议题式教学实现西藏班学生政治上的真认同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知识不能脱离情境而抽象存在,学习应与学生情境化的社会性活动联系在一起,议题创设要融通思考问题的情境。政治课堂需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应对现实问题时作出与社会发展同向的选择。作为中山市对口援藏学校,课题组对高一、高二年级在校西藏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政治认知方面,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有一定了解,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仍有欠缺。因此,通过巧设情境,找准西藏学生的兴趣激发点和知识交汇点,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党、祖国、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教学中,以“我和我的家乡”发展变迁为议题,下设“追溯”“变迁”“行动”子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知。议题一是追溯:通过《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赏析,从而感受电影的力量,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源;议题二是变迁:“我的家乡”文化现状,从听家乡的故事,探究文化创新之路;议题三是行动:成为家乡建设的主人,正本清源,探寻家乡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多个子议题构建“影片的家乡”与“自己现实家乡”的情境,初探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引导西藏班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议题的引发以教学环节作为呈现载体,是“一种直面真实问题解决的建构学习方法”。[1]议题式教学的效能至少取决于下面三个方面:学生是否在真参与;是否调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组;是否停留在认知层面而缺乏情感上的接受。促进议题教学效能的提高需要学科知识作为整个教学的支撑点,思政课的认同教育中,政治认可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为呈现。为了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可,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明确知识的分类与价值,发挥迁移性知识对认同教育形成的作用。西藏班学生主要分为三类:进藏干部子女、藏族干部子女、农牧民子女,都是从西藏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进藏干部子女政治立场坚定;藏族干部曾经在内地班就学,他们的子女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较为熟悉;农牧民子女具有朴素的民族情感,大部分纯真、善良、重感情、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西藏班学生大部分具备一定的国家观、民族观及文化观。
以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教学重点在于文化创新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教学难点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方向。在议题一中,首先通过展示电影中五个小故事的片段,让学生谈谈观影感受,进一步展示关于影片的影评,并思考探究:1.不同导演艺术创作的家乡形象为何不同?《我和我的家乡》这部拼盘式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你觉得它成功做到让观影的人们有共情、有时代代入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三则影评不约而同地强调“观众共鸣”“观众喜好”“全民观影需求”,给文化创新带来什么启示?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引出探寻的结果:①每个时代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不同,人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同;因为它立足于这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具备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②以人民为中心,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主体。议题二中,通过学生相互介绍自己家乡文化特色,结合在中山就读学生所熟悉的伟人孙中山,介绍这位时代思想家与家乡文化养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家乡文化故事,思考对文化创新带来哪些借鉴与启示,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议题三中,通过辨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打擂台还是打配合,助家乡探寻文化创新的正确发展方向。西藏学生只有清楚文化创新根源是社会实践,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才能深刻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治认可。而在进行文化创新过程中,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此基础上,以“未来的家乡我做主”作为活动的归属点,为未来的家乡寻找发展路子,使学生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对接相应的学科知识,通过序列化的活动设计贯穿其中。这种序列化的活动应包含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探究活动的策略、提供表达与解释的机会,这是议题活动开展的结构。在推进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嵌入结构,明确规则与步骤,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推动高效议题教学实现。
为避免西藏学生与本地学生探讨议题过程时,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要西藏学生与本地学生了解自己的个人责任、角色十分重要,要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充分提高西藏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议题活动开展时,要明确规则,细化步骤:将ABCD 四人分为一组,把西藏班学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中,尽可能实现与本地学生的互动。第一步,小组内四人分别先陈述观点,每一个人陈述自己观点时,须先总结前面同学的观点,并指出自己与同学观点的不同之处。第二步,小组内部相互对成员观点进行完善,并形成最终决议。第三步,随机抽取代表回答问题,代表须首先阐述小组内A、B、C、D的观点,并总结最后小组的观点,以上步骤可以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小组内部发言,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出自己亮点之处,每个人在小组内都不可或缺。在涉及议题二变迁:“我家乡的文化故事”讲述,从听家乡故事,探究文化创新之路。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目的并非是为了得到相同的答案,而是形成规则意识,融入到议题活动开展中去,这种结构式活动开展可以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素材之下公平地表达不同见解。尤其是西藏班学生在特定活动结构下,认识到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包容,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在思维探究中逐渐从理性上升到感性,达到内心的认同。
“我家乡的文化故事”课堂活动
议题式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递教育,更要实现增值性教育,“充满真情意的政治课堂,应该关注学生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生道路的选择”。[2]西藏班学生大多选择学成回藏,他们是政治文化传播者。开展政治认同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上,躬身践行,通过实际行动为祖国与家乡贡献力量。
在最后一个议题:行动——成为家乡建设的主人,作为二次升华提升。通过前面议题活动的开展,学生已掌握了文化创新的方式,并在活动实施中感悟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未来的家乡我作主”:①描绘一下,你家乡未来的样子;②为你未来的家乡写一句宣传标语;③为未来家乡的文化建设提两条建议。西藏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①未来家乡的样子:未来的家乡撕去了贫困落后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②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③实施“一乡一品”式的“特色文化资源+扶贫”“红色文艺轻骑兵”把文化服务送到了农牧民的家门口。家乡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学好文化,做文化人,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斗志,投身家乡发展。
课堂是有限的,课堂的延伸是无限的。提升西藏班学生政治认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以议题为桥梁,情境为载体,活动为途径,内容为支撑的教学实践,是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让西藏班学生在文化交融中求同存异,在共同意义空间中加强连接,在情感上、思想上、行动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认同。议题式教学在生生互动、公平交流、规则意识、团结协作方面有无限的拓展空间,给西藏班学生带来更大的活力,提供更积极有效的新方法、新路径,让他们在实践探究中体悟政治认同,最终实现政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