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苗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2002年,“班主任专业化”概念被王海燕教授首次提出,随即进入学者视野并被广泛关注。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班主任工作由“职业”变成“专业”。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表明班主任从“副业”变成“主业”,从国家政策层面突出班主任的专业地位。由此可见,班主任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专业性岗位,国家和社会对班主任给于莫大的期望。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是对于合格班主任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这要求班主任掌握专业标准掌握系统专业工作的知识技能。然而,通过笔者见习经历,以专业标准的视角下发现,目前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仍面临许多困境,制约着班主任专业化进程。
201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教师专业标准作出规定。但关于班主任专业标准国家还没有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明确的标准体系,不少学者对其展开研究,从不同维度建立班主任标准体系。江涛(2018)将班主任专业标准划分成三个层次11个指标:基础标准(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核心标准(班级建设、学生指导、沟通协调)、理想标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业引领、教育创新)。[1]魏强(2018)通过归纳梳理已有文献,将班主任专业标准建构概括为班主任素质结构、班主任胜任能力、班主任个人特质与工作职责结合三种思路。[2]李家成(2016)从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的内涵、价值、目标、内容、过程、支持系统等方面对研制班主任专业标准提出建议。[3]李琳、陈芳(2012)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研制出班主任专业标准框架包括“专业理解”“专业知识”“核心能力”“专业品格”四个方面。[4]本文将参考上述文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通过深入思考梳理归纳形成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基本框架(见表1)。
表1 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框架
《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以班主任的时代诉求和自身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建班育人、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分为专业素养和专业职责两部分,对班主任专业品格、胜任能力、专业知识、工作内容作出规定,突出班主任的专业特点,明确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班主任选拔、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人人可为”的传统思想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具体见表如下:
熊华生教授提出:“班主任专业化侧重于群体专业发展,反映班主任任这一岗位逐步达到专业标准,向专业阶段发展的过程。”[5]冯建军指出:“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品质的不断提升、发展、完善的过程。”[6]本文将结合上述观点和小学专业标准基本内涵,从广义角度出发确定班主任专业化是以班主任内在专业自觉为动力,外在专业制度为保障,提升专业品格、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明确专业职责从而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笔者在见习期间深入班主任群体,了解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情况,通过与班主任对话交流发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班主任自身素质职业道德不断提高,然而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与小学专业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班主任在专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专业化认知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但现如今小学班主任专业化认知不足。首先表现在班主任专业化概念淡薄。通过访谈发现,小学班主任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比较熟悉,而对“班主任专业化”这一说法并不了解。其次,班主任专业理念混同。小学班主任由各科目教师胜任,将班主任与教师等同,认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直接将两者理念等同,不能基于班主任这个角色谋求自身发展,不明白专业化的方法途径,不清楚其价值所在,对于班主任专业标准也是模糊不清。
1.班主任专业品格欠缺
笔者在见习期间发现小学班主任专业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班主任怕吃力不讨好,任务多不愿意当,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甚至用班主任头衔收取家长红包现象,滋生腐败风气。从认知上,有些班主任权威意识严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用“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教育管理模式,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惩罚、辱骂等一些过激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从行动上,专业理念和实际行动相差甚远,班主任知道班主任职业道德内容,立德树人和以生为本理念,但不清楚真正内涵及实施方法,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会应付形式作出表面工作,教育信念和终生学习意识还未形成。
2.班主任专业知识匮乏
该学校大多数小学班主任由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来担任,班主任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浅薄、陈旧,没有定期更新与总结提升。小学班主任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班主任对常规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知识较为丰富,而对于班主任所必要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少先队工作知识、安全卫生与保健知识等知之甚少,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班主任专业能力不足
一方面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不足,大部分班主任由年轻的教师担任的局面,因缺乏经验难以与家长有效协商沟通。该学校通过“师徒结对”这种培养方式借鉴沿用老班主任传统常规处理事情的方法,导致班主任能力的经验化,这阻碍班主任综合能力的更新提高。另一方面实然和应然存在差异,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说道:“自己明白德育能力、家校共育协同能力、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应是所有班主任需具备的能力,但在实际管理中并不擅长这些能力。”
4.班主任专业职责偏差
相比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而言,班主任承担着更多更繁更重的专业工作任务。通过笔者观察发现:有些班主任更加关注自己的学科教学而忽视班主任工作,利用班会时间来复习学科知识,把班主任职权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途径,忽视基于班主任这一岗位的专业职责意识,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事务的管理敷衍了事,不懂得管理艺术和方法,维持班级纪律和保证学生安全成为其管理班级最直接的目标,创新的管理模式还没生成,出现工作偏差混同等不良现象。
该校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真实状况任务重、压力大、福利待遇差等现实问题,大多数班主任由领导直接任命,虽走上这一岗位,但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热情,完成好学校分配任务、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成为班主任的工作追求,班主任专业发展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其次,工资待遇和每天工作量不成正比,缺乏专业方面培训,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专业化动机不强,导致班主任对专业发展无规划意识,或因日常事情的繁杂乱使计划被束之高阁,无主动学习心态,无终身学习意识,专业化水平止步不前。
基于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应改变现有不良的现象、不规范的制度以及不合理的结构,从而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和职责意识。
实现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前置性条件是从上到下在专业认知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和更新。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相关文件,制定有关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明确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标准,拟定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展开有关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宣传和讲解,使专业化理念深入人心。其次学校领导应贯彻落实《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相关政策,重视班主任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各种有关班主任专业化活动,在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扫清障碍。最后小学班主任自身应研读相关内容,明确班主任专业化概念、树立班主任专业化理念,认同班主任专业化价值。
首先优化选拔制度,根据《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要求明确小学班主任选拔标准,建立资格制度,改变以往直接任命制,规范选拔方式和程序,班主任教师上岗前须考察班主任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达到小学专业标准才能够持证上岗[7],科学民主地选拔出符合专业标准的小学班主任。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职前职后通过校内校外各种正式活动,整合区域资源展开校本培训、专业活动、教研活动等。开展班主任沙龙活动、班主任工作分享活动、班集体建设实践活动等非正式活动。最重要还是班主任自我培训、自我反思、自主成长,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谋发展求进步,培养班主任的专业品格树立自身人格魅力,丰富专业方面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高班主任科研能力、反思能力。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最重要是班主任自身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激发其内部动机。一方面班主任对工作的热爱,提高专业发展自信,产生“职业认同”,形成专业情感,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多渠道参与专业培训,学习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自觉学习、自觉反思、自觉研究,提高工作积极性自觉性。另一方面,班主任对专业地位的深刻认识,专业要求的准确把握,专业职责的主动担当。做好详细的专业规划,包括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职前和职后计划等。在日常管理中获得精神获得,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坚定专业信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班主任是专业性岗位有自身的专业内容和专业要求,关注重点还应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自身育人和建班功能。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道德要求,发挥师德对其专业品质的促进作用。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精神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自我教育系列课程”基础德育课、社会考察课等引领学生学会自助。[8]始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信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智慧,生成教育信念作为自身的理想境界。终身学习提高责任与担当意识,用生命的维度去思考问题。班主任工作重点应在建立班级,培养班干部,创建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等。因此班主任应树立工作的专业意识,打造特色的班集体,提高团队管理的能力,创新班级管理模式,通过优化班级活动、职责分权等方式高效管理班级,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应以小学班主任专业标准的为导向,通过内部班主任专业认知、自主发展和外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小学班主任专业品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从而解决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