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磊
摘 要: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改变以往“轻过程,重结果”的倾向,将目光转向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品质和应用技能。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要让学生获取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弱化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无法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将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素养课堂”,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始。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和空間形式,然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从中提炼数学问题,助力数学意识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出示生活化问题:“某城市有1路和2路公共汽车,都是在早上7时从起始站发车,1路车每隔6分钟发一次车,2路车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间?”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现实性,大部分学生都运用列举的方法得出了最终的结果,但都觉得有些麻烦。于是,笔者趁势追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借此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找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能让学生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设计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设计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首先出示两道整数加减的算式:1459+378;3687-985,旨在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一个讲义夹4.75元,一本笔记本3.4元,买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列式并不难,解决问题一的算式为:4.75+3.4,解决问题二的算式为:4.75-3.4。显然,这两道算式属于小数加减法的范畴,是之前没有涉及的新知识。因此,笔者设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在学生的探究大致完成后,笔者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数加减法与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点?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能总结新知识,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加快新知识的内化。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抽象知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并且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也能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很多学生都认为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也是相等的。这样的认知显然是错误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缺失造成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辨伪存真,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笔者让学生拿出1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发现可以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体:①长18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②长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③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这些拼成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但体积都是18立方厘米。经过计算,学生发现它们的表面积是不同的,原先的认知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活动不但帮助学生探寻了知识的本质,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课堂增值。
四、深入挖掘知识,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少内省和顿悟的过程,无法深入掌握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有一道应用题:“仓库运来苹果和梨子,苹果的箱数占总箱数的五分之二,已知梨子有240箱,那么苹果有多少箱?”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运用分数方面的知识列式计算,难度会比较大。因此,笔者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分析这一问题。依据题中“苹果的箱数占总箱数的五分之二”,得出苹果的箱数与总箱数的比为2∶5,总箱数一共有5份,苹果的箱数占了2份,那么梨子的箱数就是3份,所以,苹果与梨子箱数的比为2∶3。梨子3份对应的箱数为240箱,1份就是80箱,苹果的箱数是2份,即80×2=160(箱)。显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题,可以化难为易,既变通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引入实际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广泛,数学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知识后,设计的练习题与例题往往是一致的。这种练习题从来不注重变式训练,只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不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连接课内与课外,为学生引入现实性、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为学生引入了生活中的问题:“王阿姨买了两盒完全一样的化妆品,准备用包装纸包好,送给别人。化妆品包装盒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怎样包装用的包装纸最少?最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发现这两盒化妆品可以拼成3个不同尺寸的长方体:①长3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②长15厘米,宽20厘米,高8厘米;③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16厘米。基于这样的分析后,学生能运用课堂中所学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最终的结果。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延伸知识的应用范围,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顺学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有质、有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发展,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郑小林.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50.
[2]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3]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4]石晓春.生活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大课堂——谈小学数学和生活的有机融合[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4):56.◆(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