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峰
过去我们观察发现,孩子上初中后会逐渐不喜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但是现在却发现孩子上了四年级后就不太喜欢举手了,有的班级的孩子甚至三年級就已不再积极举手了,本应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天性和生活状态不知从何时开始变了。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孩子们的“手手”究竟哪去了?如何让其举起来?
综观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的导课没有新意,使得学生失去探究知识的欲望,或者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老师要讲的内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看例题、做习题得知;有些需动手操作体验的课大多由老师带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最后归纳总结,接下来大家利用公式大量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学生觉得课堂没趣,干脆不举手;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有发现,却被教师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代替了,大多数学生没机会举手。时间一长,举手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
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思维方式,才会让学习更有意义;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有思想、会思考,才能走出课堂上不举手、不回答问题的僵局。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没有收获到情感、没有感觉到价值、思维能力没有提升,那就意味着学生仍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上,那今后的学习就难以进入“庖丁解牛”时游刃有余的状态。
那问题就来了,学生怎么才会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我个人认为,唯有老师进入深度思考状态,才会有学生的深度学习。
首先从教学设计上深度思考。要深入思考这节课的知识内涵,这节课孩子们已具备怎样的生活经验,这节课与前面、后面的哪些知识点相关联,等等。
其次在作业设计上深度思考。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要解决些什么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你在学习完本节课后能提出哪些挑战性的问题,让思维得以延续。
最后在学生的评价上深度思考。哪些学生在课堂中是真学习、真探究?哪些学生的发现是引发师生进行争辩的?这些都是我们老师需及时给予高度认可鼓励的,只有这样,提问题的学生才会多起来,发现问题的学生才会多起来,提出和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孩子才会争辩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是在汲取和模仿,而是在改造和创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凝练和沉淀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的手手在课堂上高高地举起来。
(作者单位:河曲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