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因子、mRS评分的影响

2022-03-30 11:50:14鲍利改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瑞替普丁苯溶栓

鲍利改,董 谦

急性脑梗死(ACI)病因较复杂,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具有起病急促、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1-3]。静脉溶栓为治疗处于溶栓时间窗内ACI患者的主要方案,可开通梗死血管,促进梗死灶血供恢复,缩小梗死灶体积[4-5]。但有研究报道,部分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生活质量差[6]。近期研究证实,丁苯酞具有改善微循环、开放侧支循环、加速血管再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等作用,在脑缺血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前景良好[7-8]。但目前关于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CI的研究报道较少,确切疗效仍需大量研究支持。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CI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因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ACI 12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表1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9]中ACI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具有明确溶栓治疗适应证;知晓本研究治疗方案,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出血性脑卒中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不全者;近期有大型外科手术史者;近期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者;伴严重脑外伤者;出现脑疝、急性感染者;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住院期间采取造影检查或取栓、支架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2组均予调节血糖、血脂与血压,降颅压、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瑞替普酶[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95]20 MU/d分2次静脉推注,每次取10 MU+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缓慢推注2 min以上,2次给药间隔时间为30 min,24 h后行颅脑CT检查未见出血后继续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25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为50~70 min,2次治疗间隔时间应>6 h。2组均治疗14 d。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疗效[10]:治疗14 d后评估疗效。无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18%;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显效:NIHSS评分下降45%~90%;基本痊愈:NIHSS评分下降≥9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基本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4.2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抽取2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浆,应用德国BE-XRM型凝血检测仪测定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

1.4.3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抽取2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浆,应用MVIS-2035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测定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水平。

1.4.4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前、治疗14 d后抽取2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机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5 cm)取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说明书执行操作。

1.4.5细胞凋亡因子:治疗前、治疗14 d后抽取2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机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5 cm)取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B淋巴细胞瘤-2(Bcl-2)、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说明书执行操作。

1.4.6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14 d后采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2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11],mR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12]。

1.4.7梗死灶体积:2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行颅脑CT检查测定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长×宽×CT扫描阳性乘数/2。

1.4.8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14 d后TT、APTT、PT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组治疗14 d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14 d后血清vWF、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vWF、ET-1降低及NO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5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凋亡因子比较 2组治疗14 d后血清Bcl-2水平均升高,sFASL、sFAS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Bcl-2升高及sFASL、sFAS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凋亡因子比较

2.6NIHSS、mR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比较 2组治疗14 d后NIHSS、mRS评分均降低及梗死灶体积均减小,且研究组NIHSS、mRS评分降低及梗死灶体积减小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及梗死灶体积比较

2.7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治疗期间出现牙龈出血1例,胃肠道反应4例,发热头痛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4%;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牙龈出血2例,尿道出血1例,胃肠道反应3例,发热头痛2例,胸闷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6%。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资料统计,在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ACI患者占60%~80%,且发病率逐年升高[13]。临床认为,早期开通梗死血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治疗ACI的关键[14-15]。瑞替普酶属一种高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制剂,冯新春和高磊[16]研究指出,应用瑞替普酶治疗脑梗死120 min内的血管再通率达88.1%,高于阿替普酶。本研究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44%,与上述研究相近,提示应用瑞替普酶治疗效果尚可。瑞替普酶可与血栓中纤维素结合,提高纤溶酶含量,促进血栓溶解,开通梗死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效果显著,适用于ACI的治疗[17]。且瑞替普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8]。但临床实践发现,瑞替普酶在扩张血管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联合其他药物增强疗效[19]。

丁苯酞主要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酚,李康睿和叶民[20]报道指出,ACI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基础上联用丁苯酞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与TT、APTT、PT水平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小于对照组。表明应用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ACI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缩小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原因在于,丁苯酞主要成分dl-3-正丁基苯酚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生成,利于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状态与凝血功能及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弥补了单一瑞替普酶治疗的不足。丁苯酞还可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NO、前列腺素I2表达,抑制谷氨酸生成,下调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氧自由基清除,缓解炎症反应,有效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并增加脑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重建侧支循环,改善脑缺血区血流灌注,促进大脑能量代谢,缓解脑水肿,阻止脑组织进一步坏死,缩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与瑞替普酶协同作用增强疗效[21]。

神经细胞凋亡时可大量生成、释放凋亡因子,而后通过包膜侵入血液循环,因此量化有关凋亡因子水平对直观评价脑损伤程度、预测患者结局具有重要作用[22]。Bcl-2属抗凋亡分子,水平高低与靶细胞存活及自身对细胞毒素抵抗性关系密切;FAS系统为细胞凋亡调节信号途径重要组成部分,FAS/sFAS的激活能直接促进脑组织缺血与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疾病转归[23-24]。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14 d后血清sFASL、sFAS水平低于对照组,Bcl-2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抑制ACI患者神经细胞凋亡。原因在于,丁苯酞能抑制谷氨酸释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凋亡。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为ACI重要的病理过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进而在各种诱因下导致血管平滑肌功能异常,血管抗血栓能力降低,从而引起脑梗死[25]。vWF、ET-1、NO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26]。本文研究组治疗14 d后血清vWF、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朱新岭等[27]研究结果相符。推测原因与丁苯酞可阻止花生四烯酸与其产物诱导的病理过程,减轻微血管痉挛,提高脑血管内皮NO水平等有关。本研究还发现联合治疗安全性良好。

综上,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能改善ACI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与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缩小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而增强疗效、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瑞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6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3期)2015-07-29 08:24:04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25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