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召
潘金召,別署藤曲庐,1995年生,河北邢台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书法创作,导师陈海良先生。2019年本科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就读期间三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获得“心吾斋奖学金”,获河北省“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吉林省“担当·展望”书法作品展(获最高奖)、安徽省第十四届书法新人新作展(获最高奖)、“华艺风杯”河北省电视书法大赛(获三等奖)、第十五届湖南省大学生书法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庆市青年书法篆刻展等。
米芾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虽然其论书题跋未能如苏、黄一般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在《海岳名言》中足可窥探米芾的真知灼见。他颇具情性,刁钻、古怪的性格使得他金句频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作为他的经典名言,宣扬了宋人“意在笔先”的主张。通过近期对《海岳名言》的学习,我对米芾的学书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就来谈谈在学习中所窥探到的米芾书学思想及其对我的影响。
第一,“集古出新”是米芾书法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成自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自谓“集古字”,是谦逊表明自己的书写都从古人中来,并不是自己的“意”作,而是取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米芾作为临摹的高手,在笔法上可以达到与古人以假乱真的程度,如王献之的《鹅群帖》《中秋帖》等都出自米芾之手。可见米芾“集古字”之功力,为他的学书进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古人笔法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风樯阵马,痛快淋漓”的书法风格。
第二,米芾在书论中多次提到“篆籀”,可见其对“篆籀”的重视。米芾评价颜真卿的书法《争座位帖》有“篆籀气”,把颜体行书提高到了篆、隶的层面。也就是在学习经典的作品中,学会透过刀锋看笔锋,在用笔上不仅要追求“八面出锋”的表达效果,也要追求其中朴茂雄浑的书法审美趣味。米芾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他特别提出笔锋有“八面”的问题。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书写的过程,实际就是提按变化的过程,书家运用一定的技巧,展现出富有神采的线质。
第三,米芾非常注重“字势”。“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米芾追求“字”的意趣,强调篆籀的章法应大小错落、变化多端,排斥均匀分布。并且,米芾斥责“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谓其“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一笔书”实际上是米芾反对的,他强调“活势”,在审美上提倡自然的“真趣”。中国的书画都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提倡自然之美,“字之手足”,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
当然,米芾的书法思想不能仅仅概括为这几点,只能算是阶段性的理解。米芾“字要有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的论述,使人回味。何以在书写中表现出“锥画沙”“屋漏痕”的感觉,字之骨肉又如何可以兼备,都是现在我们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
通过对米芾《海岳名言》的阅读和整理,再仔细观察米芾的书法,如《研山铭》的闲适,《珊瑚帖》的愉悦,也都充分体现了他“意足”的书学思想。点画的方圆露藏,字形的天真烂漫、错落有致,章法的疏密对比,虽是无意之间写成,却又是极其合理、自然的。米芾作为学古的巨匠,不同于宋四家中“苏、黄、蔡”的君子之风,他更多的是“癫、狂”,将自己独特的精神寄托在书法中,也为我们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