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憧
书名:自然而然——田黎明画集
作者:田黎明
出版:安徽美术出版社
印张:14
版次:2020年12月第1版
书号:ISBN978-7-5398-9389-1
定价:330.00元
牛年岁末,我有幸欣赏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教授的《自然而然》画集。当打开画册,映入眼帘的画面让我非常兴奋,温润饱满且浓郁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可谓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说实话,认识田黎明教授还真是从他画册中的这篇《序》开始的。拜读了他的《序》,让我眼前一亮:自然领起,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清新淡雅,又浓浓回甘,妙哉此《序》!
一、《序》
《序》既有传道、受业、解惑之真知灼见,亦有童年的欢乐、少年的回忆、青年的憧憬、壮年的感悟,且伴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从《序》的整篇读来,它本身就是一幅“动态的、画面感很强的”且融其一生的精神画作!可谓难得之上品,让人回味无穷也!现择其《序》中经典的叙事融于抒情之间的片段以飨读者。
“生活在都市,常去布满林荫的人行道上散步,在人与都市的融合里,时而也有闲云般状态穿行于街道、花园、城河。当触景如隔,总会念起家乡那满坡的树,满山的石,那默默的土地和清澈的水……”
“阳光里,泉水闪烁,青草饱满,白石高耸,树木放飞,雾霭登临,微风可感,置身其中,深深吐纳。溪石边片片翠草看似柔弱浅薄,根却扎在土与石的深底,与风与水只争朝夕地体味四季。它们相连相生,守护着土地……”
“当这种自在和感觉返回身临其境的自然本源时,刹那,一切相遇都融在自然而然中……”
二、《风》
吾深思一个问题,田教授的《风》究竟想表达何种思想呢?这个问题好像很难给出准确的结论,这就好比一首诗词,当读者细细品味的时候,很难揣摩诗人在其创作的初始究竟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境界,然而,赏析者只能试着赏析一二。
“风”是什么?回答是“风”应该是无形的,只有借助于某种物质方能显其特性,比如“风”借助于树枝,人们可以看到其左右摇摆;“风”借助于尘土,人们可以直视其一阵扬尘……
“风”在孤家寡人的时候乃是无形的;当它一旦有了载体便被赋予了灵性。换言之,“风”是动态的,“风”可以带给人类以灵动与生命,可以带给人类欢乐,亦可带给人类畏惧与痛苦,当然也可带给人类挑战与动力。正像一位哲学家说过:挑战对勇敢者来说就像太阳一样富有魅力!
田黎明教授对“风”别有见解,他认为:“日常的微风没有白天黑夜,它来去轻轻,驱散了日积的尘土,带走了时而虚展的浮云,它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生活的奥妙与意义。”
其作品中的“风”带来了希望,人们在绿荫下享受人生;“风”带来了绿色,给山村注入活力,人们对生活充满期待;“风”给土地带来了生机,人们在土地上播种汗水以期收获喜悦;万物在“和风”中提升了各自的幸福指数,分享着和平与安详;播种是为了收获,一切皆源自大地母亲对人类的眷顾与怜爱。
三、《土》
在《土》这一章节,画家可谓匠心独运,作者并非就“土”而画“土”。此章节妙就妙在大凡与“土”相关的画面,作者都是用“土地”上的生灵,以及万物体现之。
地球上所有用来支撑万物生灵的乃是土地。我想问,假如没有“土”,地球上还有生灵吗?回答是否定的!
画家将“人”“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互为依存,请看:“人”在恬静的自然中微笑;“人”在厚重的“土地”上以矫健的姿态播种;“人”在潜心地打理着播种的“预期”;飞鸟在绿荫中鸣叫、翱翔;劳动者在绿荫下小憩,一切尽在自得其乐之中啊!这些都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四、《水》
毋庸置疑,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给地球带来生机,水给人类带来希望,水给大自然带来亮色!在田教授的笔下:佳木葱茏,鱼翔浅底,潺潺小溪,浣纱少女,飞鸟对歌,童趣戏水。“水”给万物以滋润,人类回报“水”以生命。一切皆浓缩于一叶小舟,好一派“岂顾汉魏,只享怡然”的田园生活,让读者与画中的主人翁和谐相融,无尽地畅想……
田黎明教授对水更有自己一番独到的妙解,他认为:“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映一月,便是笔墨生命的基点。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成为一种淡泊品格的象征。什么时候心性像恬淡的小溪一样流向自然的深处来滋养自己,这又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啊。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性本善,善是水的象征,水润万物而无言,人向善以水喻之。这是人的行为意识向自然回归且在自然中来洗涤自己的尘垢。”
五、《木》
如果说土地是地球的根本,那么万木就是地球的子孙。正是这些生生不息的“子孙”辛劳地给人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因此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母亲;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本画册《木》这一章不同“圍墨”元素的展示,何尝不是在唱响支撑人类生命之本源呢?请看:“木”与“人”始终是互为依存的,颂扬“木”,实质上也是在颂扬“人”。如果说众木给人类提供支撑生命的养分,那么众人之热血将是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源哪!那么“风”“土”“水”“木”“山”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体系,在地球上绵绵不断地传承着。这大概便是人类奥妙之所在,也是画家所要浓墨重彩表达的主旋律吧?
六、《山》
窃以为,山之所以成为画家笔下屡试不爽的钟爱对象,可能还因为山之坚韧、山之倔强、山之壮美所致啊!
如果说,水是地球的血脉,森林是地球的呼吸系统,那么山就是地球筋骨的外在体现。当人类发现险要关隘,众壑嶙峋,千丈石笋,你会惊叹地球的壮美并为之倾倒!然,田教授在《山》这一章里却另辟蹊径,在他的笔下并未表现山的奇高险峻,而是笔锋一转直接以“山人合一”为互动,以“一滴水反映太阳光辉”的创新构想表现出山之灵气、山之顽倔、山之壮美!
田黎明教授认为:“山水是一种心境,每一时空都有自己的心象山水,把人完全放在自然和山水中,是人和自然一种很亲近的交融。这正是当代人对自然山川的渴望,对古典文化的追忆与缅怀,是当代文化另一种语言与景观。其境界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痕山影淡若无’……若隐若现,似淡若浓,令人流连忘返。”
山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灵感、给人以坚韧、给人以憧憬、给人以动力!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一头挑着艰辛,一头挑着希望,依山而居,傍水而息。这是作者描绘出的一幅桃花源式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当你拜读了田教授《山》这一章,你会流连忘返!
七、《陶渊明》
画家把《陶渊明》作为一个章节描写,这或许是作者对理想主义的一种最妙求解,抑或是作者创作生涯中最完美思想境界的体现!
历史上的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故里,纵情于山水!或许是陶先生的天赋使然,最终成就他的不是仕途而是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史有定论:陶渊明乃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中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就颇值得玩味。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田园生活的敬仰与感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而在田黎明教授《陶渊明》一章中,山水、林木、土地、人群、花草,竞相显露自己的个性,展示各自的天职。
画面中,溪流引着山体,彼此回护环抱,别有韵致。山体虽小,有巍峨绵延之势;水流虽细,却似断非断,与山体相激越,有奔腾跳跃之势,这就是一方美丽的世界。
勤劳纯朴的农人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朴素情怀,虔诚地打理着支撑其生命的土地;老翁在扁舟上悠闲垂钓;牲畜自由地择草,儿童欢快嬉戏,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派桃花源景象,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觅的大同世界啊!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水还是那潭水,地儿还是那块地儿,人还是那群人,但在画家的笔下流露出崭新的寓意,呼吸着新时代的气息!
八、感悟
纵观田教授的通篇力作,为之惊叹,整部作品倾注了他的智慧与心血,其作品传递出新时代的信息,让人振奋、让人回味。整部作品在其“围墨”“融墨”“没骨”法巧妙的运用下,散发着“阳光、空气、水”的特别芳香,让人叫绝!为此吾有如下感想:
首先,田教授画作的朦胧之美:除了其“围墨”“融墨”“没骨”所规定的章法外,愚当有别解。在其骨子里隐约渗透着多种文化元素的底蕴,就像一首交响乐由多个声部组成一样,交响乐之所以令人震撼,正是因为基于多个声部和谐分奏或合奏,给听众以“乐音”的享受。田教授的画作让你震撼,正是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厚重的个人修养、渊博的文理才学以及独创的画派风格。
其次,田黎明教授的时代审美取向:有学者称:“田黎明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等中国画没骨水墨表现方式,并在传承传统没骨法基础上将其深化和完善,在创作中将中国画色彩向着澄怀清明、平淡天真的理念去拓展,以意象的中国画色彩风格和清雅含蓄、自然清新的表现方式表现时代审美意蕴。”
再次,田教授用“爱”描绘万物:从他所有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阳光在其笔下是光明温暖的;人物在其笔下是宽仁和善的;土地在其笔下是温润芳香的;佳木在其笔下是盎然葱茏的;万物在其笔下是自由祥和的。看得出他是用爱在绘画,似乎将整个人生都嵌入万物,嵌入那片广袤的厚土。
最后,《自然而然》美学价值外溢效应:所谓“外溢效应”或者“溢出效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但是此時用在《自然而然》中乃实至名归。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画风与审美趣味不断演变,美学思想和形式技法不断充实、完善创新的过程。
田黎明教授的山水、人物、花鸟作品都展示出中国儒家文化和善、宽仁、阴阳平衡的美学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创作心境,运用了“围墨”“融墨”“没骨”的独创法则,将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实现“自然、社会、人”的精神境界相统一,从而彰显出《自然而然》美学价值的“溢出效应”,其格调与品质是不言而喻的。
正像田黎明教授自己所提出的那样:“‘立意、立格、立境’的创作理念,始终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控时代精神、时代气象、人文境界的最佳途径!”
约稿、责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