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 杨迪
【摘要】邹韬奋早年所从事的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和贯穿一生的新闻出版工作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通过从教育目标论、教育价值论及教育方法论三个角度剖析邹韬奋的教育思想,结合现实研究了邹韬奋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邹韬奋;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邹韬奋(1895—1944),我国近代著名的记者、政论家,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同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背景下,邹韬奋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操办“六刊一报”,为救国救民奔走呐喊,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培养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四个向”。梳理邹韬奋的教育思想,其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人民性、结构性、时代性、创造性、革命性齐备[1],它对新时代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人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邹韬奋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思想形成
邹韬奋家境贫寒,从1917年到1921年在上海求学期间,就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家庭教师以弥补开支,这是他后来开展教育相关工作的奠基石。[2]1921年,邹韬奋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彼时刚毕业的他渴望投身新闻工作,然而造化弄人,最终不得不先到厚生纱厂和上海纱布交易所当了英文秘书。迫于生计,邹韬奋同时还在《申报》馆兼职处理英文函件、在上海青年会中学做兼職英文教员。[3]但尽管如此,邹韬奋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新闻理想。1922年,在经历了严峻的考察后,邹韬奋被黄炎培聘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要工作是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编译“职业教育丛书”。[4]自此,邹韬奋正式踏上了编辑出版的道路,也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26年,是邹韬奋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遂愿接手主办《生活》周刊。随后自1926年至1944年近20年间,邹韬奋以进步报刊为舆论阵地,凭一支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为推动救国运动、民主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史上闪耀的一幕,也在办报办刊的过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的教育思想。1944年生命垂危之际,他留下遗言,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得以被追认。[5]
纵观邹韬奋的一生,可以说,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与自身丰富的教育和新闻出版经历是紧密相关的。
邹韬奋是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1922年邹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后,短短4年间,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先后编译出版了《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指导》《职业知能测验法》等职业教育丛书。[6]与此同时,邹韬奋也兼任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股副主任,在履职尽责的同时,参与发起职业指导运动,并亲自撰写《改良家庭教育丛谈》《西洋社会趋势与职业教育》《小学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等文章,介绍国内外职业教育情况,公开阐明了他对发展我国教育的想法和观点,其中不少观点已经较为成熟。[7]在这些谈论教育的文章中,邹韬奋多次提出培养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写道:“一人而欲对任何一业有胜任之能力,则受其教之范围……除改进其物质方面之环境外,尤须注意其精神上之修养。”[8]意为一个人接受职业教育,不单是要学习一项技能,还应该要学习智识品行道德,同时注重体育教育,练就强健体魄,这样一来人们就会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如果能在职业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为社会做贡献,那就能真正体会到一个职业的快乐。[9]邹韬奋精准、深刻地强调,职业不但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大众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邹韬奋是心怀家国、坚持真理的民主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又一次被巨大的阴影笼罩。邹韬奋作为一个满怀家国情怀的青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倾尽全力将《生活》周刊变成宣传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舆论阵地。与此同时,邹韬奋充分利用《生活》周刊的影响力组织捐款,支援前线抗日战士;针对抗战形势的变化发展,他痛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上半年,邹韬奋发表大量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引发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恼恨,对邹韬奋及他的《生活》周刊加以迫害[10],致使这位坚定的民主战士流亡海外。但是,心怀理想信念的邹韬奋并未就此沉沦,他用两年时间考察了英、美、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在英美等国,邹韬奋见识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华表象下普罗大众凄凉的生活,研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等系列进步书刊,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行至苏联时,邹韬奋还有一段值得研究的经历。1935年,他伺机回国并再次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中。6年间,他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等地创办并编辑了《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及《全民抗战》三日刊……辗转往复,只为积极宣传发动爱国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在《生活日报》的《发刊词》中,邹韬奋明确表示报刊要做民众喉舌,新闻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通俗地讲就是要真实地反映以人民群众当前的需求,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新闻选择、记述、评判的中心标准。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邹韬奋无奈之下再度流亡。但这一次,他获得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辗转奔赴东江、苏北两地的抗日根据地并细致考察了当地实际情况。不久后,邹韬奋恶疾缠身,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他燃尽生命最后一缕火焰,写下了《对国事的呼吁》《患难余生记》等书籍,表达了自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看到的光明与希望。[11]1944年,邹韬奋与世长辞,周恩来专门为他题词,称颂他所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12]
二、邹韬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邹韬奋所从事的教育相关工作和贯穿一生的新闻出版工作是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总体来看,邹韬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目标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办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邹韬奋一生在职业教育、民主教育、体育教育等诸多教育细分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他以丰富的论述从各个角度对教育的目标问题做出了回应。比如,职业教育方面,他提出“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使成健全优良之分子”[13],强调要培养青年人的自学能力,塑造有着坚强意志和优秀审美情趣的青年人,这样的人不但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民主教育方面,他主张“国民程度不太整齐的国家,大多数对于国事淡如水……所以开通民智,普及教育,终是立国大本”[14],简言之,就是倡导要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能力;体育教育方面,他指出,“我们每愤慨于武人政客祸国之可恨,而辄寄其无限希望于次代的有志青年……莫要于体力智力与团结力,此三力实为民族复兴与繁荣的骨髓,而体力尤为智力与团结力的基础……”[15]。他提出一个民族要讲复兴,首先应该注重体育教育,强健的体魄是智力、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其他都无从谈起。将这些不同领域的教育思想凝练起来,概言之,邹韬奋关于教育目标的主张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心怀家国人民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教育价值论。价值观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邹韬奋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战士,一生从始至终,都在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邹韬奋百余篇谈论教育的文章中,一些关于平等教育、平民教育的论述时常可见,强调教育应当被普及,教育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权利享受优质教育[16]等。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批判“洋奴教育”,反对“全盘西化”。1930年,邹韬奋发表了《现有教育制度的罪恶》一文,反思了辛亥革命以来三次教育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犀利地指出政府犯了“全盘西化”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但凡是能发挥实际效果的方法,必须是经过深入调研后,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的。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抄袭别国现成的方法就能获得好结果。[17]他的这些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许多论断不谋而合。
三是教育方法论。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之后,重要的便是“如何培养”人。首先,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邹韬奋提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应面向学生设置“职业陶冶”课程,养成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他提出,“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实践的功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来做行动的基础,同时要使实践和理论融合起来”[18]。其次,邹韬奋强调教师应该有细致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善于引导的教学能力,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他提出,“学术教育机关的中心不是教室而是大规模的图书馆及实验室,(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做自动的研究”[19]。最后,邹韬奋提倡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一世的基础,有了基础,学校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格外容易收效;否则基础既坏,就是学校极好,要分其精力之一部分去矫正恶习……而况有许多恶习已根深蒂固,就是在良好的学校也难于更改!”[20]简言之,他认为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有助于打牢学习基础。
不难发现,邹韬奋的教育思想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重要论述是遥相呼应的。研究邹韬奋教育思想并提炼其中的精髓,是一个“以史为鉴”的过程,它有助于我们看清楚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工作在过去的百年里,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创未来、勇毅前行。
三、邹韬奋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向”的希望和要求。[21]对标总书记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研究梳理邹韬奋的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培养黨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邹韬奋一生为爱国救亡而奔走奋斗,他的新闻出版和教育思想在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思辨过后,最终都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正是在如此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思想指导下,邹韬奋的“六刊一报”真正成为具有巨大民族号召力的舆论阵地。当前,要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媒体格局怎样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都不会变也不能变,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
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邹韬奋在办报办刊经历中,逐步总结出“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观点;总结出报社培养的记者,要承担起教育民众、普及大众文化知识、提高人民水平和国民素质重任的观点。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新闻教育亦有启发。结合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在思想认识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社会责任,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邹韬奋对人才特别是新闻人才的定义有一套非常系统的逻辑。从大众教育角度,他主张培养有品德、有能力、有体魄、敢创新、会思考、能实践且有家国情怀的人;从新闻教育角度,他主张报社培养的新闻工作者应有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邹韬奋的上述教育思想,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今天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符合时代要求,在关键时刻运用专业知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发声。
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邹韬奋在国家内忧外患、艰苦卓绝的历史背景下,呕心沥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始终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过程中,他立场鲜明地指出报刊要做人民的喉舌,不断强调新闻记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以反映人民需求为工作的前进方向。这些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心系人民,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奋献。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不断产出更多讴歌伟大时代、礼赞人民群众的优秀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宇清.邹韬奋教育思想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1987(03):23-29.
[2]邹韬奋.前塵影事[J].《生活》周刊.1933,8(29).
[3]孟宪娟.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4]孟宪娟.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5]张守参,王文欣.民主战士邹韬奋入党纪事[J].党史纵览,2001(05):45-47.
[6]孟宪娟.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7]马永春.新闻记者的旗帜邹韬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8]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77.
[9]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04.
[10]王卫明.中外新闻事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孟宪娟.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12]韬奋纪念馆.邹韬奋研究(第4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75.
[14]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64.
[15]鄒韬奋.小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3.
[16]邹韬奋.平等机会的教育[J].《生活》周刊,1932,7(40).
[17]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韬奋全集:第1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73.
[18]邹韬奋.理论和实践的统一[J].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01(2).
[19]邹韬奋.平等机会的教育[J].《生活》周刊,1932,7(40).
[20]邹恩润.改良家庭教育丛谈[J].约翰声,1921(32).
[2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C].2016.
(周晔为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兼《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杨迪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