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户外自然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2022-03-30 23:14:24江瑜
家长·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情境资源

江瑜

一、自然情境对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在国家级的各类学前教育文件中,都有让幼儿接触自然的规定。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调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对幼儿“户外活动和自然环境接触”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要让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境意识 ”。生活中,幼儿会对一棵草、一片落叶、一根树枝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心。自然情境对幼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丰富的自然环境,提供幼儿亲近自然机会

幼儿是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的,因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课堂”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对大自然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有序的混龄活动,提高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时刻充满激情,让幼儿进行混龄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多样的自然资源,打开幼儿五种感官通道

根据《纲要》精神,使教师认识到物质环境的改造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操作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最容易获得知识的活动。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会发现许多取之不尽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树叶、稻麦草、种子等。可以就地取材,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器具。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竹子做成高跷,用梯子搭成小路,用稻草当小山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攀爬、钻、平衡、堆积,在玩耍中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动手、创新能力。

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自然情境元素

(一)创设多样化的自然情境

1.运动环境:野外生存——用勇气激发一种技能:在自然的环境中,怎么能少了男孩子酷爱的“野外生存”呢?搭帐篷、用自然材料围生火圈,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简单的生活技能。在这里幼儿一起奋勇争先,努力拼搏,展示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精神。户外生存挑战了幼儿的极限,挖掘了幼儿勇于拼搏的潜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胆量,而且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团队合作也获得了提高。

2.探究环境:(1)多样化种植——用耐性萌一颗芽。一些小角落,或许能点亮整个校园。营造趣味多变的创新种植方式,用一处处微小的种植景观增加环境的温度,营造自然教育氛围,让人自发感悟植物本身的故事,体验植物美学空间。结合园所的办园理念,可以分别在楼顶、连廊、幼儿园外环创设了“二十四节气种植园”“七彩种植廊”“蔬果种植”和“农耕种植”。把“二十四节气种植园”的环境创设与园所理念相结合,从高空俯视的视觉效果是4颗闪闪的星星状,与湿地中的1颗星相互呼应。让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体验动手、观察、劳动的乐趣。可以通过对植物的季节配置、色彩搭配、材料选取、氛围营造,让幼儿感受自然的变化,学习传统节气文化,了解植物艺术,增强创新实践,开展自然教育启蒙。(2)养殖天地——用守护换一份责。幼儿园的小角落成了小动物的爱心养殖园,由师幼共同照料,它们的食物可以来自幼儿园的植物园,排泄物可以成为植物的养料。让幼儿与动物在真实的生命陪伴和交往互动中,产生温情怜悯、仁慈体恤等情感,建立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察觉到生命的意义,重视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尊重生命。(3)昆虫旅馆——用爱心筑一个家。在为幼儿园量身打造的植物园里,用树木修枝的树桩(或是枯枝树干)堆砌造景,营造成昆虫及小动物的栖息地,打造一个校园微型生态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然观察的场地,激发想象力,唤起幼儿尊重生命的意识。(4)种子图书馆——用好奇探一丛秘。种子图书馆可以作为种植课程的拓展延伸,在学校里建立种子及标本展陈图书馆,让幼儿认识植物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萌芽与生长,也可以参与种子与植物的绘画记录并收集在此。幼儿园菜园花园的种子也来源于此,幼儿可以认领,在春天播种于秋天收获,看见生命的萌芽,了解自然生命的循环。

3.生活环境:水资源利用——用天性戏一汪池:全园水系统循环,沿着林地开辟一条水溪流,让幼儿在小小的溪流里完成大大的梦想;铺满鹅卵石的小池塘,幼儿带着承载着梦想的小纸船“远航”。溪流和池塘里的水也成了灌溉植物的瑰宝。

(二)整合多渠道的情境资源

1.推陈出新,绘制课程资源新型光圈。资源,可以搜集很多,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用。这就需要教师梳理资源,绘制出以园所内部资源为主的核心圈,以一公里资源和家长资源为主的次级光圈,以30公里半径内资源为主的外围光圈。

(1)自然资源的收集。根据幼儿园所处的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幼兒的兴趣需要,在教师和家长、幼儿中间发起了自然资源的收集活动。收集包含松果、松针、稻草、竹子、树枝、棉花、各类种子、贝壳、草席等在内的多种材料。

(2)社会人文资源的收集。可以调查了解幼儿园家长的家庭分布情况和职业情况,梳理了幼儿园附近的一公里资源,包含:青枫公园、五星公园等自然生态的场地资源。教师还可以节日、节气进行整理,尤其关注到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气。

(3)教师工作资源。幼儿园可以定期购买书籍,为教师提供理论和专业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观察记录、材料清单,用于教师的日常观察和记录。并且还可以将这些教师的工作资源收集起来,作为教研活动的素材进行研讨。

(4)项目资源库加工与整理。根据调查情况,可以对环境进行改造,创设“自然资源”库。改造走廊环境,从以前精美装饰、教师包办为主,到逐步“留白”,用网格上墙,预留出大块的活动区域与墙面设计,与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自然材料,用布袋进行投放,鼓励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互动,鼓励教师与家长共同去创造,还教室环境给幼儿,创设能吸引幼儿、引导支持幼儿、促发幼儿主动活动的学习环境。实现材料共享、空间规划合理、适宜幼儿活动,这样的墙面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保留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反复的观察,以此来寻找到有价值的项目内容切入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兴趣、经验指向、问题进行再梳理,反复试上项目,形成科学、有效、过程性的教学案例集。

2.打通思路,拓宽课程资源使用方式。 综合开发劳动教育实施资源与实践平台,利用已经开发的实践基地资源,构建五公里以外资源库。开发特色自然资源的专题活动:利用周边一公里自然资源拓展项目。挖掘幼儿园周边资源。例如,佳农探趣活动,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社会经验,家长也能再次体会到童年的乐趣,共享秋天的快乐。再如,在万物复苏的美好春季里,可组织师生和家长来到公园开启了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特别活动:“自然课堂”虫虫季的启动仪式。环境教育的出现,最初来自现实环境危机的倒逼。设计幼儿必打卡景点,倡议幼儿在外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收集各种资源,构建成园内小型博物馆。通过“资源收集——幼儿互动观察——归类调整”的良性循环,从而创立一个让全园幼儿互动、探索的多园资源库,幼儿不仅可以在博物馆中观赏、探索,更可以互动、猜想。

三、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自然情境教学变革

(一)聚焦幼儿活动体验多感官

利用自然情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明显等优势对幼儿进行实地教育,例如,在开展“秋林球会”主题教学时,教师让幼儿去寻找林地里的变化,看看、摸摸、闻闻多通道感知秋天的特征。还可以利用饭后散步时间,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花朵等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感知秋天的色彩变化以及植物的变化。又如,虫虫季的活动《蚂蚁》,教师除了在集体活动中讲述了幼儿蚂蚁的身体构造以及生活习性,还在活动结束后带来了蚂蚁,让幼儿实地观察蚂蚁,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二)创新幼儿活动的组织形式

1.活动时间:四大版块时间自由灵活。项目进行的时间由项目进度来决定,项目没有硬性的完成时间,当幼儿的兴趣转移或更加深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终止或延长项目时间。活动时间会持续一个小时,甚至完整的半天。既保证幼儿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又把活动安排灵活的权利还给幼儿、教师。

2.学习方式:项目制学习方式占主导。为发展幼儿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小组协作、资源整合、创新创造、敢于担当以及领导团队能力,也由于项目内容的切入点存在很大的灵活性,采取项目制的学习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多种感官体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现对一个话题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

3.师生关系:师生共建较突出。项目的选择基于幼儿的兴趣,而不是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師需要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准确定位他们的兴趣,进而挖掘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幼儿在项目中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拥有主动权决定如何找到答案,教师更多是辅助、引导和反馈。 幼儿需要讨论,建造,写作,绘画来展示自己所学。教师在评估中也需要用到图片,轶闻,文字或绘画记录来判断幼儿的学习进度。

(三)聚焦项目内容的整体性

1.教学内容由独立性到融合性。内容是指由幼儿兴趣引发的,并由相对固定的幼儿组成的小组持续开展并有一定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投身于问题探究之中,这种问题探究通常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教师一般通过提问与点评帮助幼儿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更倾向于知识的整合取向、生活经验的整合取向和学习者中心的整合取向。“自然课堂”内容不只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还重视对生活知识的学习,旨在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2.教学安排由仪式化到日常化。在项目的安排上,经验比较欠缺的教师常常会仪式化地带着幼儿在林地里活动,基于第二阶段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实验班走向跑班制,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将比较成熟的项目推向全园。让每个班的自然情境活动日常化、生动化。

3.内容界限由细致到宽泛。在内容的整合上,可以模糊项目内容的界限,对幼儿来说,系统的学科知识太过深奥和难以理解,而对整合了自身生活经验的知识相当感兴趣。这样,也就提高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教师要打破只注重传授单纯知识的局面,引导教师和幼儿注重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形成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氛围。进一步的影响教师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取向,使“自然课堂”的教学不再强调单纯获得知识,更强调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四)深化“自然情境”学习的评价体系

确立激励“自评为主”的“自然情境”学习评价机制,引导不同主体自主自觉的评价行为。幼儿园自评是源于幼儿园对“自然情境”学习设计与实施品质的主动探寻与追求。“自然情境”学习组建立一套项目评价的机制和运作方式。此机制和运作方式落实到班级、教师层面,并主动吸纳家长甚至幼儿作为评价部分的主体,开展围绕“自然情境”学习和实施品质的相关评价。卢梭曾说:要爱护儿童,决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时光,否则我们将后悔莫及。作家、自然教育家Louis Espinassous强调,在剥夺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的同时,孩子也失去了感官享受的时空,更不用说欣赏、赞叹大自然的奇妙。加拿大生物学家Scott Sampson在他2016年的著作《如何在城市中养出一个野孩子》提出:当一个孩子在野外玩耍,大自然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挑战,他有机会做选择、做决定、解决问题。最终,孩子会找到如何规避错误的办法,这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自然探究是幼儿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重要方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加之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调动,让幼儿的学习更主动、学习方式更加的立体化。

四、结语

总之,本文从自然情境的价值与意义、自然情境的元素以及教学变革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利用户外自然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刚好为幼儿视觉和听觉的习得创造了条件:沙石、水土、花草、虫鱼、节日节气等都是完美的学习材料,幼儿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倾听、鼻子嗅闻、手部触摸,实现对大小、轻重、软硬、纹理、色泽、形状等概念的感知,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的触摸、感受、闻、听、看、品尝,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真实体验。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幼儿园情境资源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资源回收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