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八佰》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视角叙述了一场现代战争,在叙述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中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是一次用传统文化向现代战争叙事的阐释挑战。从话语的反向批评的角度说,影片的审美趣味突破了战争类型片中对求生、赴死、爱国等内涵的现代定义角度。这是一种对战争电影叙事的革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审美中呈现方式的成功创新。同时影片最大限度地调用平行叙事,延长叙事时间,用对比手法丰富电影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八佰;战争片;家国情怀
2020年电影市场重启后,截止到2020年9月3日,《八佰》全国票房累积20亿人民币。影片《八佰》的票房结果于无声处反映了当代电影观众对战争影片的普遍本能正向追求。《八佰》传达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英雄的主流价值观:无论是历史上抗击日本侵略者时肯舍命卫国的士兵,还是今日抗击疫情时大爱仁心的医者,普通人能自我升华为时代英雄,其深刻的精神动力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在不平凡的2020年里,观众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被一场全民抗疫的战斗洗礼了。这样的观众情绪情感基础,给《八佰》的热映准备了最好的审美期待视野,在不寻常的2020年再次燃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爱国热情。
一、战争影片的类型新风
“战争为人提供的情境,往往把人顶到墙角做生死抉择……极致情境最能激活人性深處的东西,而人性深处的东西在艺术中最有魅力。”[1]战争片是电影艺术中被国内外电影人不断探索的一种独特类型。战争是人性极端善恶的对立、对抗,所有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两面在战争中都得到了最集中的爆发。最考验人的便是生死关头,而人性中最具争议的、非黑非白的部分在战争中同样也暴露无遗。对于亲历战争的人来说,的确如此。而对于并未亲历战争、仅用理性和感性观照战争题材影片的观众来说,战争历史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发酵场,那些记录着战争历史客观信息的所有图片、文字资料,就是发酵素。一部战争影片到底能呈现出怎样的叙事和画面以及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致属性和无穷可能性,使得战争电影的叙事空间和表现空间充满无数未知和可能。世界电影史上《辛德拉名单》《兵临城下》《父辈的旗帜》《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等几乎都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场面宏大震撼、逼真塑造战争的残酷和独特的英雄形象。在战争电影中谋求丑化敌人、塑造英雄、批判战争、展望和平、深挖人性公敌,直至塑造“看不见的敌人”等话语权[2]。在这种好莱坞式的战争叙事场域,国产战争电影的本土性确立该从何下手,《八佰》似乎给出了一种尝试。
国产战争电影最主要的选材集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特定的战争历史为电影创作既提供了宝贵的史实素材,又留给电影创作者巨大的创作空间。
从近年来成功的战争题材影片叙事来看,对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叙述基本遵循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塑造关键历史人物、描写重大战役史实的宏大叙事原则。保家卫国、夺取独立统一的全面胜利是战争影片核心传达的主题,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百团大战》《大决战》等。尽管在一些国产战争类型片中也有从某个小人物视角展开的叙事,如《集结号》《芳华》等,显示出20世纪八十年代人道主义复归时的主题,但像《八佰》这部影片的叙事和视角的国产战争影片还属少见。
《八佰》虽然取材淞沪战役,但影片无意叙述完整的战争历史,影片只择取一段史实,对真实战争进行了艺术观照。通过平行叙事的手法将叙事时间尽量延长,通过平行叙事的多角度尽量挖掘战争多侧面交织的复杂意义。同时用一条精心诠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宏线贯穿始终,为影片确立了激发深植国人内心的、儒家文化认同的宏大主题。影片在基本再现战争密布死亡和恐怖外,更加耐心地逼近深陷战争过程中每一个普通士兵的思想和情感,并细致刻画,这样便使叙事具有了显微镜的功能。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的日子,《八佰》从交错着深度思考抗日战争历史、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顽强斗志的视角对淞沪战役中重要一役,做出了多视角平行叙事的光影呈现。
《八佰》的取材不同于以往抗日战争的影片,该片的中心角色是一支国民党军的残部。如此选材的电影必然要遇到如何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地塑造这支队伍形象的问题。总体而言,影片尊重历史真实,叙事方面清晰地交代了这支国民党部队七拼八凑的实情,士兵们有被抓来充数的农民,有保安队的会计,有国民党正规军被打散后的散兵游勇;他们有想方设法逃命的,有在死亡威胁面前疯狂的,有向自己队伍里的兄弟跪地乞求、痛哭的。而国民党高层特派员在战事进行到最后,空降来冠冕堂皇地劝谢晋元撤离,此举令最后冲桥的将士几乎死伤殆尽,也极具真实性。
显然政治批评并不是影片的目的,因而在用基本事实完成对这支队伍背景的交代后,影片凸显了国民群像的视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安队的会计和被抓来十三岁的孩子,逃开这场战役,又能安归于何处?在民族危亡化作近身肉搏时,逃兵的尊严和勇气也将被激发。敌人赤膊来袭,他们嘴里吼出狰狞的、充满蔑视和愤怒的声音。面对置之死地的挑衅,士兵们只有浴血迎战。即使是国民党军队的残部将士,此刻所代表的,当是一个有血性和骨气的中国人。保卫四行仓库的战斗还原的是一个个军人、一个个男儿、一家家孩子的骁勇和忘我。而他们就是中国人的普遍化身。
影片真实交代了几十万国民党军不断退败的事实,也微观到了被抓来充军的“叔叔”、老算盘等一些逃兵面孔。对于上世纪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影片尊重基本事实,但这没有对影片中心角色的英雄形象造成任何损害。这些国民党残部的将士慷慨赴死,不是因为愚忠所谓党国,而是出于民族大义之使命,是中华民族不屈精魂之召唤。
跑得快的、本是开赌场的,凭一己之力在枪林弹雨间穿行、为四行仓库里的将士送去电话线;有钱的赌场老板,把囤积的吗啡拿出来捐给将士;在戏班里演关云长的为冲桥的将士们擂鼓;戴眼镜的教授也从一开始观望整个事件变成拿起枪朝敌人射击;众多平民从铁丝网里伸出带血的手;衣着得体的小女孩为仓库楼顶毅然升旗的将士们敬礼的样子……这些脸庞就是中国人。
那些响亮而遥远的名字将永远在英雄墙上闪光,他们是谢晋元、雷雄,是小湖北、端午。他们坚毅的眼神、温暖的兄弟情谊、顾念亲人的亲切,那些纵身跳下、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捆着弹药阻止敌人炸毁西墙的士兵们,他们用乡音喊着自己的名字,他们希望自己被记住。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抗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3]国民党军“八百壮士”就是众多英雄群像的一个。
影片集中台词和叙事将家国概念深植人物血肉,每一个能在生存和卫国之间慨然赴死的中国人,他们胸中的家国情怀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浸透在血脉里形成的。
影片开头那个在深草里穿行带有口音却嘴里念叨着《周易》、说着“敬重师长”“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的老兵,旗帜鲜明地为这部电影铺垫了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基调。这是一部在战争里看民族、在牺牲里看传统、在生死里看家国情怀的影片。那粗布上写下的“舍生取义,儿所愿矣”,温情而又坚韧。“把所有的钱都留给我的老母亲”的遗言,演绎的是国人信念里忠孝不能两全的担当。中华民族好男儿的血脉融贯着强烈的家国意识,一辈辈、一代代、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令中国好男儿舍生取义。端午在保护升旗的战斗中牺牲了,他死前最后的念想是自己多想跟叔叔带着十三回到平静的山村去。端午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简单的对生存最微博的愿望。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代代相传,才会有十三岁的小湖北不当逃兵的价值观,正是有着父母孝悌的儒家文化传统之根,将士们才会在赴死的一瞬喊出“儿子不孝!”
艺术表现上,这种由我写起的亲人之间的思念、牵挂,荣辱依存的信念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代代相传。影片由一个个苍老的妇人继承父辈们的祭奠英魂说起,她并未被刻意要求继承父辈的祭奠仪式,她只是默默地传承着牢记历史、永念英魂的家国记忆。
生命本是脆弱的。当被危险的子弹毒气逼迫和杀害时,生命又是强硬的,因为在选择为民舍命的士兵身上有着不畏死的精神;生命是高贵的,在所有站在平安国土上的每一个中国人内心,必当永远深刻纪念那些血肉之躯的同胞兄弟,不再是别家儿郎;生命是有尊严的,让我们记住那些名字,记住他们纵身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时都是灿若朝阳的青年。否则的话,我们将对不起他们的尊严,我们将失去属于我们的尊严。
生命是不断延续的。當影片最后,那座铭刻一段历史的四行仓库被子弹侵蚀的墙壁,从眼前不断拉远,最终成为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和闪耀的东方明珠塔标志的现代沪上里的一隅时,我辈应当记住,中华民族不屈的血脉仍将继续流淌。家国荣誉和安妥要靠我们这代人守护。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
从影片制作的角度讲,主创人员最得意的是影片灰色视觉审美效果的技术化实现[4]。而除却技术层面,能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发现的《八佰》的艺术特色也非常独特鲜明。
影片《八佰》用交错的视角和象征手段,在残酷的战争叙事中,在枪林弹雨中穿插着戏曲表演,在你死我活的瞬间穿插慢镜头的想象世界,在血腥的灰色战场中奔跑着纯洁的白马,破败的四行仓库与租界里璀璨之夜间的鲜明对比,等等,将影片的视觉冲击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影片的对比手法既完成了视觉审美的设计,同时也深度触及了对影片的主题思考,寄托在光影对比中的深思有时会给观众理解影片主题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最突出的应该是四行仓库的灰色场景与租界的灯火通明之间的反差。从声音的角度,四行仓库里是将士们为加固防御工事急促的命令和迅速执行的脚步声,而租界里是外国人拿即将打响的战斗边喝咖啡边下赌注的聊天儿;四行仓库里是子弹密集射击、士兵中弹的嚎叫声,租界里是上海太太们打牌时聊着日杂需要的吴音软语;四行仓库里是士兵们在牺牲面前的慷慨赴死,租界里是戏台上的粉墨登场……
当四百三十五人在上级指挥下撤离冲桥时,其生死荣辱都在一个命令中被戏谑,尽管国民党军派来的特派员流下了同情和富有人道主义意味的眼泪,但主导这牺牲与撤离的仍是一个上级的命令。四百三十五与两百万,不应该仅是数字的对比,也是活着与责任重量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独特性在于两种处于对比中的画面,各自都有自己凸显的意义,而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时,又会立刻生成第三种意义,而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解读这些对比画面充满了不确定性。由于客观化的平行叙事,没有对影片主题的预设式引导,观众接受信息的过程是纯粹个人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影片的对比画面像一场场待判断的意义混合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时刻为这些对比赋予自己的答案,从而确定影片对于每个观众的特有意义。
更进一步讲,影片的主题被这些反差极大的画面语言拖入了模糊地带。租界人们的战时生存状态,是否会消解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将士所付出的牺牲和一切代价?这个疑问,影片在结尾处以那个租界里穿戴讲究的小女孩儿,自觉地向着仓库将士行礼镜头做出了暗示。她稚嫩的脸庞,让观众看到的,就应该是希望。
除了对比手法外,影片还集中运用了大量传统文化符号,如以台词展现的《周易》、古典文艺作品中的赵子龙形象、以唱念做打演绎人生的戏曲舞台、具有民间特色的皮影戏等。这些符号使影片在细节处着染了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色彩,增加了影片的审美厚度和质感,从微观到宏观实现了影片在类型中的合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洪兆惠.《八佰》等战争片中的人性魅力[N].辽宁日报,2020-09-08(08).
[2]杨俊蕾.叙事转向、技术升级与作者风格留存:《八佰》与国家战争影响制作[J].当代电影,2020(9):13-16.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816303403546939&wfr=spider&for=pc.
[4]陈刚.逼真的历史质感与诗意的情感体验——与曹郁谈《八佰》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20(5):143-149.
作者简介:高雪洁,博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