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物画之周昌谷绘画艺术探析

2022-03-30 22:05李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墨

李娇

摘 要:进入20世纪以来,浙派人物画不断发展,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魄,又不断汲取西方绘画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念与艺术风貌。周昌谷作为现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色彩浓郁、艳丽而著称。他善用色墨混合法来表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情趣,挖掘生活中的诗韵之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意人物画家的第一代领跑者,周昌谷善于打破常规,破而后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关键词:浙派人物画;笔墨;周昌谷;唯美

一、现实主义阶段

从周昌谷的求艺路径入手,以不同年代的代表作为划分界限,可以看出其艺术生涯的发展过程与个人性格的变化。1929年,周昌谷出生于浙江东南山大荆镇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自幼聪慧,七岁入印山书院读书,课余临摹《芥子园画谱》,饱览家中藏书。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为其日后绘画创作积淀了深厚的情感素养,也是其形成唯美式绘画风格的基石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艺术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基本原则,追求服务精神。然而艺术家致力于追求永恒的美,周昌谷亦是如此。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周昌谷将目光转向了極具美感的少数民族风情上。他没有从政治宣传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以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美,他的艺术是追求个人艺术与表现时代的平衡。在生活中,他细于观察、敏于感受,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收获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将认知叠加积累、整合加工。1954年,周昌谷赴敦煌临摹壁画以提高其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控能力,其代表作之一《两个羊羔》正是归途中在草原写生时意外所作。此作以水墨按照西方写实素描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画中的人畜精准传神,展现了其高超的写实能力。在周昌谷早期艺术探索期,代表作品有《回家路上》(1956年)、《荷锄老农》(1958年)、《踏遍青山》(1964年)等。这一时期周昌谷创作了大量的农民题材作品以及众多的场景画,题材多取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反映现实,既符合革命思想又以独特的形式坚守其独立的审美品性。这一阶段周昌谷作品的画面空间布局得当,人物细节处理到位,风格细密清丽、朴实隽永,精准的写实形象跃然纸上,赋予了人物画努力进取的现实风格,凸显了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时代人物的阳刚之气。

二、唯美主义阶段

在周昌谷艺术创作的中期阶段,出于对美的渴求,他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形象的作品。他选择符合其个性审美需求的题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这一阶段他的作品多描摹从容优雅、温柔敦厚的少数民族妇女,那些纯情的少女仿佛从锦画中走出,远而望之,增一分则太满,减一分则太干,丰满苗条恰到好处。周昌谷的《草原儿女》《少女夏思》《竹楼纺纱图》等作品中的唯美倾向愈发显示了周昌谷现实主义风格向唯美风格的转变。正如林木所言:“周昌谷艺术的唯美与抒情的倾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倾向,使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中更像一个超越时代的前卫的另类。”此外,他在这一阶段呈现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更加成熟稳健,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亲切生动,画面有着清新隽永、单纯而不单调的特点。《竹楼纺纱图》中施以淡彩,与墨色在对比之中寻求协调,最终呈现出淡雅清新、明快怡人的韵味。画中人物面颊上的红晕和块状的红色头饰丰富了画面的淡绿色调子,而少女皮肤的暖粉色则调和了画面的红绿对比,最终使整幅画面渗透出一股柔和恬静的优雅气质。从客观上看,作品从侧面反映了画家的心胸、气质、性格等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出发,周昌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明显区别于那些直接讴歌工农兵的写实作品,其艺术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周昌谷的《超山雪梅》《荷塘喜丰收》《秋水》《荷塘牧女》《天问》《采莲图》《夏山欲雨》等作品,色调厚重饱满,满眼皆是灿烂流动的绚丽感,从细细勾勒转变为泼墨法表现,将抽象渗入具象之中,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诗化画面,给观者一种只看一眼便久久不能忘怀且动人心魄的诗意美。周昌谷评价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画追求完美,在静态二维的画面里,展示女性三维动态造型的柔性之美,为人物赋予“爱”的气息。

三、对传统色墨观的大胆突破

周昌谷晚年之后于笔墨追求和画境塑造上明显受陈子庄的影响,《天山鹰》和《蒲松龄》都是其晚期人物画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灵活多变,线条放逸自如,以“皴擦”“积墨”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物、骏马的体态走势,画面中干湿浓淡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赋予了画面金石味画风的运动感和意味性。《蒲松龄》中对人物长襟的描摹简单概括,多了几许超尘出俗的淡淡禅意。作为艺术家,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是他追求艺术真、善、美的原动力。他曾三上黄山,四入巴川,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些采风经历也给了他大自然的精神滋养与文化熏陶。

周昌谷研究了大量古代壁画与重彩卷轴画的色彩知识,借鉴民间年画和西方的色彩研究理论,总结出了中国人物画色彩运用的普遍规律。他对西方色彩美的科学原理做有选择的吸收,舍弃明暗,保留冷暖。他总结中国画色彩的基本规律就是对比调和之美,对比有冷暖、深浅、大小、厚薄之分。举例来讲,“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万绿”就是各种绿的调和,“一点红”对于“万绿”来讲,在数量上是少的对比,在色彩上是暖的对比,而“万绿”又是各种层次的绿的有机结合,“万绿”之中的深浅、厚薄、灰纯也混合了丰富而微妙的对比。故他认为掌握了对比规律,调和规律也就跟着解决了。周昌谷作品《花丛中》描绘了手握鲜花的两个小姑娘,她们于锦簇的花团中盈盈伫立,三只小羊绕旁嬉戏。近景部分,画面右角留出大片空白,与黑羊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以白衬黑,以有限的视觉形象表现无限的精神含量;远景部分,人物朱砂色的衣裙与花青色的叶子既有调和韵味,又有对比,藤黄色的帽子厚重沉稳,丰富了颜色的薄厚层次,使色彩与水墨相得益彰,交映生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昌谷将小姑娘手中所捧的红绿色花叶与青紫色背景处理得清新协调,增加了色彩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协调地并置在一起。

周昌谷晚期的大多作品或多或少带有“彩墨”的痕迹,在水墨的基础上敷色、点彩,墨色混合调和出具有色调倾向的“墨色”。后又将花鸟画中的“点虱法”结合西方的造型原理,以书法用笔形成一种线中有面的粗线条,谓之“宽笔”,形成了“彩墨宽笔点虱法”。此法用笔讲求“聚点成线”“积点成面”。他的早期作品《苏州姑娘》是“兼工带写”的人物画风格,小笔点虱在背景花卉与人物面颊处着色,之后这种风格大量运用在他的少数民族人物画之中。

四、兼容并蓄的艺术思想

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传情达意”。画论中有以意为象、以心为象、以情为象者,故有意象、心象、情象之说,而“言志缘情”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艺术的核心问题。纵观周昌谷的艺术生涯,他善意象与情象的塑造,好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唐代诗人滕传胤《郑锋宅神诗》作“折得莲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周昌谷以此绘《折得荷花》,表现江南夏季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夏雨突至以荷遮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烟雨迷蒙的抒情之美。相似的作品如《竹筏上》《采莲雨归》《荔枝熟了》等,作品中意象与情象的塑造几近完美,是青春的活力,是灿烂的希望,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文艺氛围中,犹如沙漠中的一汪清水,表现了他对个人艺术与时代车轮同行的孜孜追求。

周昌谷将毕生所学通过论文发表予以公开,毫无保留地将其探索研究所得的技法作详细分析。如在1978年发表的《谈意笔技法在现代国画人物画上的实践与探索》中周昌谷指出:“技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所谓‘画无定法’,艺术要百花齐放,表现技法也应各抒所长。”他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解释艺术表现多样性的优点。同时他强调艺术必须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必须是现代的,能够表现时代气息的。因此,在传统笔墨人物画的创作上,他主动吸收古代与外来技法,又重视中国形象的塑造,最终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式的艺术效果。这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艺术思想,也是其多年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乡雁荡山水”的钟灵毓秀在周昌谷的心底埋下了纯情唯美的“种子”,生长出单纯而抒情的“蓓蕾”。他看到了世间的百拙千丑,却又穿过身边的形形色色去追寻艺术的真善美,跳出样板化的传统美术,走出了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道路。

五、结语

周昌谷的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绘画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繁盛发展的积极反映。他立足本民族文化,结合时代,又以广阔的胸怀汲取各家之精华,有的放矢地融汇了中西艺术之长,敢于突破时代的偏见和传统国画模式的束缚而取得成功。他的一生饱经苦难,充满了坎坷,但也是探索的一生,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展现了艺术家对美的热爱与执着,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共有的宝贵品格。在艺术生涯的后半期,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以笔墨塑造现代题材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是浙派水墨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江.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郑墨.周昌谷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3]吴莉莎.从现实到唯美的风格轉变:周昌谷绘画艺术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8.

[4]封顺.评“近百年引入的西方美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对中国画的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203-204.

[5]陈朵朵.周昌谷的色彩艺术[J].美术观察,2014(4):121.

[6]谢津.中国画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融合说[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8(9):164.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笔墨
笔墨道中人——振忠漫议
笔墨丹青绘晚霞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浅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让“笔墨”回到技法状态(1)
美丽科幻画
朱文洲:笔墨丹青连接东西方艺术交流纽带
湖光山色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