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蒙树红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以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为例,着重论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学校+政府+公司”三方协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三结合”“三协同”的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4-0011-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有儿童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也有他们特殊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特别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在长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课题(B类)“‘公司+政府+学校三方协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以贵港市港南区(以下简称港南区)为例,在认真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构建基于“学校+政府+公司”三方协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港南一小)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研究成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
近十年,港南区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我们的课题立项筹划始于2019年。这一年,港南区有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136所(个),含初中17所、小学及小学教学点119所(个),小学在校生53 219人。136所(个)学校(含教学点)中,有农村留守儿童13 873人,其中初中生2 935人、小学生10 442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18.9%。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课题组选取了港南一小和周边82所学校(含教学点)的16 641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随机抽取了港南一小和港南区桥圩镇震华小学(以下简称震华小学)等7所学校的177名学生进行了面谈。这些学校中的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抚养,13%由亲戚、朋友代为抚养,7.3%不确定监护人或无人监护。下面,我们将从学生总体情况、在校学习与交往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四个方面呈现调查结果,并进行简要分析。
(一)总体情况
体育方面,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的占81%;学习方面,能主动学习且成绩良好的占6%,不能自觉、主动学习且成绩很差的占24%,成绩飘浮不定、学习自觉性不夠稳定的占70%;自信心方面,对自己有信心的占25.3%,遇到挫折容易灰心的占74.7%;情绪控制方面,经常发脾气的占74.7%,遇事能控制情绪的占25.3%。
(二)在校学习与交往方面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能适应学校生活的占8.4%,成绩跟不上、作业无法按时完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占91.6%;参加学校课外活动,喜欢的占8.2%,不喜欢的占91.8%;在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的占12.1%。
(三)家庭生活方面
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需求、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占47%,父母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经常与孩子沟通的占53%;与身边扶养人关系融洽的占40.4%,经常为一点小事就与抚养人顶嘴、吵架的占59.6%;在家能够主动分担家务的占26%,不能主动分担家务的占74%。
(四)社会活动方面
自愿参加公益活动的占63.5%,不想参加或者没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占36.5%;感到周围人对自己不友好的占11.6%,能和周围人友好相处的占88.4%。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下问题:港南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热爱运动,但学习自觉性差、自信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亟待加强;集体观念淡薄,同学关系不够融洽;亲子沟通不顺畅,主动承担家务情况不理想;社会适应性和融入度有待加强。以上问题的成因,既有环境变化因素,又有监护人与代养人角色冲突因素,也有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的因素。
二、学校面临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据港南区教育部门反映:该城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4人,主要分布在示范性高中或城区条件较好的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仅设有兼职的心理辅导员;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基本没有设置心理教育岗。
(二)心理辅导室建设投入不足
据统计,在2014—2021年,港南区先后在8所学校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9%,投资最大的是10.39万元、最小的是0.7万元。这8个投入较高且发挥作用较大的心理辅导室,高中占12.5%、初中占50%、小学占37.5%,其余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均不理想。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质量不高
2021年发布的《港南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规定,港南区义务教育段学校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少于9课时,相当于每两周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既可以统筹使用道德与法治、健康与体育等课程中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课时,也可以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我们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港南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多为各班班主任,因为非科班出身,普遍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大;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都是由地方统一编写,部分教师反映,这套教材对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三、构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了《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建议学校“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基于以上建议,我们尝试构建更有针对性的符合本区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学校+政府+公司”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并在港南一小进行了实践探索。
港南一小是一所新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2018年秋建成投入使用。建校之初,学生主要来自城区各校分流出来的非地段生以及部分撤并学校的学生,且多数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2018年秋季学期,属于港南一小招生范围的户籍生仅占20%左右。由于环境陌生,教师和同学陌生,加上家庭教育缺失等,学生普遍存在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思想难以统一、生活和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等问题。2019—2020年,港南一小成立了课程建构与实施领导小组,开始进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筹划和摸底,并邀请心理咨询公司和贵港市港南区第二初级中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蒙树红一道,组建了关注留守儿童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发项目组,下设若干子项目组,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和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
(一)明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1.认识真实的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增强学习自信,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3.改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和父母、教师、同伴相处;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本研究课程内容的构建,采纳了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第三版)》对儿童心理发展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学习方面,6—12或7—13岁是儿童在小学学习的时间,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有些儿童在感知、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学习障碍;思维方面,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直接的感性经验相关,具有很大成分的具象性;个性方面,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小学生的个性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自我意识加强,开始发展和内化社会性行为准则来监督、调控自己的言行,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和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认识和评价;社会性方面,随着儿童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品德方面,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品德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特点,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在迅速发展并开始出現分化。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围绕本课题的四项课程目标,我们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四大主题课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整合学校、政府(注:指的是成立于2020年的广西首个未成年人安全保护联盟——港南区未成年人安全保护联盟)和公司(深圳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公司)的教育资源,以“三方协同”方式,主要面对6—14岁儿童,推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三位一体”架构中,学校主要负责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的校本课程,主要服务本校学生,同时通过送培、送教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到周边学校,服务周边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公司主要负责开展师资培训和心理咨询工作,给予学校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港南区未成年人安全保护联盟的专家主要负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以及个案和团体辅导。
在上表中,第一学期主题“认识自我”,主要包括“我是谁”“做情绪的小主人”“我相信我能行”“保护我们的身体”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力求用播放生命成长视频、思维导图讲解有关知识、讲故事、自评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第二学期主题“热爱学习”,主要包括“学习的乐趣”“倾听学习的烦恼”等方面的主题内容,主要采取讲述名人故事、创设情景引发辩论、列出烦恼(乐趣)清单、开展“超级点子王”头脑风暴等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习得一些解决学习困惑的方法。第三学期主题“学会交往”,主要包括“和谐家庭欢乐多”“友谊的小船飘呀飘”“我和我的老师”等主题内容,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采取画像、设计“心情晴雨表”、列举对错等方法,使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能够主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处理好与同伴和教师的关系等。第四学期主题“习惯养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题内容:一是“爱班级”,让学生在制定班级目标、班级公约、班级口号的过程中,逐渐懂得爱班级并遵守班级约定、校纪校规;二是“说真话”,由教师向学生讲述诚信故事,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三是“自豪的中国人”,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短片和杰出人物的视频、图片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实施应以学校为主体,需要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并需要学校与政府、公司三方协同。港南一小为此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框架。
(一)“三结合”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1.全体与个体相结合,关注校内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健康。港南一小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学段全体学生全过程,安排有三类人员负责有关工作。第一类是班级观察员,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每天互相观察,一旦发现组员出现行为、神态、心情等异常,及时向班主任报告。第二类是班级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发现学生问题后,通常会从学生本人、同学、家庭三方面了解情况,并做出初步的心理辅导。第三类是学校心理辅导员,分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心理辅导员长期驻校工作,校外辅导员由学校聘请,二者共同负责对个别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跟踪并给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方案。
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特殊时期关注校内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健康。2020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港南一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及时筛选出一批特殊人群,包括父母直接参加抗疫的学生、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交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专业人员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线上教育以微课、视频方式授课,包括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班教育和面向特殊人群的针对性教育;线下教育则主要面向特殊人群。
3.对内与对外相结合,关注周边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港南一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做好本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通过送教、送培的方式,对周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2020年上半年,陈敏劳模创新工作室给新塘镇万福小学等3所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下半年又给瓦塘镇中心小学的80多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突破自我”的主题励志教育;2021年上半年,陈敏劳模创新工作室给震华小学的4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三协同”全面呵护儿童心理健康
1.学校与家庭协同。港南一小成立家长学校,并成立校级家委会负责家长学校工作。港南一小还成立了4个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包括家长进课堂团队、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团队、家长校外护学岗团队和家长校外资源联系团队。为了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课题组开设了线上课堂,每个学期制定授课计划,召集各班家长根据需要报名参加学习,由心理辅导员根据报名情况实施线上授课。线下的心理健康家长课堂,主要以互动的方式进行,内容涉及亲子沟通策略、家风家训教育、亲子阅读指导等。
2.学校与公司协同。2019年6月,港南一小与深圳一家心理咨询公司达成三年合作协议,尝试依托课题研究,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可持续的“公司+学校”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模式。公司主要负责心理咨询室援建、心理健康师资和志愿者培训、线上督导、长期跟进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学校负责心理咨询室建设、师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如今,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已经建好并开始常态化运行。
3.学校与联盟协同。2020年6月,港南区成立了由港南区妇联、公安分局、爱助义工协会等三方人员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联盟,以城乡安全课堂、儿童之家、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证中心、妇女儿童维权岗和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等为载体,力争从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未成年人保护联盟的专家组成员由公安、医生、护士、法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港南一小作为未成年人保护联盟的一个基地,在联盟成立当天便承办了联盟的第一次专家团队座谈会。港南一小紧紧依靠联盟中專家团队的专业力量,经常邀请专家团队中的法官、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到校上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除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施,港南一小还初步探索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建立了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社会与家长评价体系、专业机构评价体系等,将对比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相结合,力争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打造成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下一步,课题组将基于“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要求,深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径,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更多专业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奇红,熊枧英.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梦想课程”为例[J].教师博览,2021(3):17-18.
[2]陈菊红,蒋梦园.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防火墙的构筑:基于社区教育的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21(1):48-5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课题(B类)“‘公司+政府+学校三方协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立项编号:2021B29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敏(1978— ),广西贵港人,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蒙树红(1968— ),广西贵港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