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为 杜亚雄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音乐,重乐教,并且有数千年“礼乐治国”实践和优秀音乐传统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音乐文化自信。我们的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有许多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如在舞台上宣传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国际音乐比赛中为国争光、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等等。然而,这些都不是我国音乐教育最终的目标,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
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和最根本任务应当是在每个中国公民心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不仅是对某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来讲的,而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来说的。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为什么应当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和最根本的任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民族的本质,文化乃至音乐文化在民族共同体中的实际作用方面来加以论述。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某个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及共同经济生活可能会消失,民族拥有的共同文化存在,此民族便仍然存在。民族文化的灭亡,一定会导致民族的灭亡。如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民族已经失去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但因为犹太教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存在,这一民族便存在。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生活的吉普赛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已经没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但有共同文化,因此至今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反之,文化灭则民族亡。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强大的民族,都因本民族文化的消亡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汉代,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南匈奴南下附汉,逐渐融合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永元3年(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两百多年后到达匈牙利,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2004年末,2500名匈牙利人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政府承认他们是“匈奴族”。这一要求被匈牙利国会人权、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驳回,理由就是他们并没有保存匈奴人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最根本和最后的条件。任何一个民族若不想在历史进程中消亡,一定要努力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了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音乐文化,是保证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屹立数千年不倒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如何才能保存民族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回答此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文化发展的模式及它和科技发展模式的不同。
科技的发展模式为取代式。有了新的科技产品,旧的迟早会被取代;有了汽车,牛拉车一定会被取代;有了电脑,打字机一定会被取代。然而,文化的发展是积累式的。有了汉乐府,《诗经》不能被取代;有了近体诗,古体诗不能被取代;出现了宋词和元曲,唐诗不能被取代。我们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才建构了中华民族诗歌的伟大传统。
由于科技的发展模式为取代式,后人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绩,一定会超越前人,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超过前人就没有任何意义。现今的中学生都知道地球有引力,不会再去思考当年牛顿绞尽脑汁才搞清楚的苹果为何能从树上掉下来的问题。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也超过了门捷列耶夫。文化的发展模式是积累式的,前人达到的水平和成绩,许多都是后人无法超越的。韩愈曾指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那些不懂道理、批评李、杜的人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在当代文坛上,无人敢声称他的作品比李、杜更优秀,而在事实上李、杜在艺术上达到的成就也不可能被超越。
后来崛起的许多民族,在文化方面没有办法与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相比,更没有可能和我们这个在世界上唯一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国相提并论。缺乏历史积累的民族,如果想要奴役其他民族,特别是要想奴役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有深厚积累的民族,首先要模糊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差异性,把取代式发展的科技和积累式发展的文化混淆起来,同时大力宣传本民族文化并贬低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把他们自己的文化说成是“新”文化,而将他民族的文化贬为“旧”文化,“旧”文化要用“新”文化来取代等等似是而非的理论。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有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还有人鼓吹过“全盘西化”,音乐界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乐理”“一钱不值”,发生过“偶有习者,群起而笑之”的情况。
我们要深入批判把文化和科技的不同发展模式混为一谈的荒谬理论,更应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和科技发展模式的不同,“新”的东西不一定好,“旧”的也不一定不好。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我们不仅要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且要提出学习和传承的具体办法。有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才能传承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有光辉的未来。
二
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学体系是在20世纪初,通过远效欧美、近学日本建立起来的。这一教学体系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欧美音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材中采用的作品也以欧美作品为主。采用这样的理论和作品教出来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其中不少人不懂、不熟也不爱传统音乐,这种状态亟待改变。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增强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一)民族性
為了培养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音乐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本民族音乐作品、特别是本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为主体。孔子当年用《诗》作教材,原因之一便是它“可以群”(《论语·阳货》)。“群”就是“合群”,就是把大家团结起来。《毛诗序》中更进一步地指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三百篇中有160篇“风”,就是当时的民歌。学习传统的民歌“可以群”,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20世纪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非常重视民歌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他不仅亲自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歌,还认为“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它含有一个伟大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必须“使这一文化得以开展并日益完善……这样我们方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匈牙利的中小学教材,主要内容就是民歌。柯达伊还强调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明确指出:“首先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以免我们在茫茫一片的世界中失掉了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我站在岩石上,而不是沙丘上,我们的岩石, 就是我们古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 除此以外,不可能是任何其他东西。”正因为贯彻这种教学法几十年,柯达伊通过音乐教育走向民歌,通过民歌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理想已经实现, 所以匈牙利民族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20 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动荡,匈牙利的3个邻国——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在动荡中解体,而匈牙利却能在大动荡的漩涡中稳住阵脚,靠的就是民族凝聚力。通过匈牙利例子, 我们看到儒家理论“诗”“可以群”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但其中最普遍的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音乐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将这套教材 2008 年版中小学一年级课本(上册) ?譿?訛与匈牙利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讀?訛作比较。从教材内容上看,匈牙利教材贯彻了以音乐母语为基础的做法,所用的歌曲都是匈牙利民歌,无一例外。而我国的这本教材却以欧洲音乐为母语,其中没有一首中国民歌,仅有的一首民歌还是英国民歌。除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民族音樂特别是传统音乐作品的所占比重少外,学习西洋乐器的所有教材几乎都是外国人编的。如钢琴谱教材中的“汤姆森”“车尔尼”等等。在专业音乐院校中传统音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中国音乐基本理论的课程。这种重洋轻中的情况如果不能改变,一定会培养出不少习主席批评的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孩子,这对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乃至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产生不良影响。
(二)实践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产生有创作和表演两个环节,即兴的唱、奏则使这两个环节合二而一。一般说来,作曲家写出来的作品,如不被演奏或演唱,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只能是一堆记录乐思的符号。如果不演奏或演唱,这部作品不可能被人听到,也不可能被人欣赏。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音乐不可能存在,脱离表演实践,只靠“听”,也不可能真正学会音乐。
在20世纪出现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法强调“跳”,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奏”,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唱”,无一不以音乐表演为核心。我国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的音乐教育中也是这样做的,当时在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唱”“跳”和“奏”。在音乐院校里学习民歌和其他传统音乐,也要求学生学会唱、奏,甚至要求学生能“粉墨登场”,表演一出戏或一个说唱的唱段。
1970年,美国人雷默(Bennect Reimer, 1932—2013)以“最能体现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是它的审美品质,音乐教育应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作为基础和前提”为理由,提出了一种“音乐教育作为审美”的“哲学”?讁?訛。其实,“审美”岂止是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也是电影、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的“本质和价值”,还是美术、文学、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本质和价值”。但是,只通过“看”和“审美”就能够学会演电影、唱戏、演戏和跳舞吗?只“审美”不学线条、色彩,能学会美术吗?不学单词、修辞、语法,能学会写文章吗?只凭观看和欣赏建筑物,不学数学、力学和材料学,有可能当建筑师吗?雷默的“音乐教育作为审美”的“哲学”是一种脱离音乐表演实践的、似是而非的荒谬理论。
然而这种荒谬哲学却受到我国音乐教育界某些人的追捧。他们把“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课上,表演成分被弱化甚至取消,与此同时,音乐也就被弱化和取消了。中小学生不学唱、奏、跳,专业学生学传统音乐时不学唱、奏和表演,听听就算了事,音乐实际上就被取消了。许多音乐老师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语文课、生物课,给我国国民音乐教育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輥?輮?訛也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雷默的这套理论受到了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强烈批判。雷默的学生埃利奥特(David J.Elliott, 1948-)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雷默的理论进行了严厉批判,并在国际音乐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輥?輯?訛我们必须明白音乐是表演艺术,没有表演艺术实践就没有音乐。我们应当坚决支持埃利奥特的意见,在国民音乐课程以及专业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有所改观。
(三)综合性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整体性。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孔子倡导和施教的“六艺”,就是将音乐融汇在文化之中的综合教育。我国历代文人的教育课程,主要是“诗书礼乐”,历代文人孜孜以求的自身修养,是“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截至清末、“五四”运动以前,我国知识分子仰慕不已的,除“专才”而外,便是在多个领域里都有精深造诣、取得相当成就的“通才”式人物,这些都显现出先辈们对于综合文化的高度重视。
中国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方方面面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亲缘关系。
与音乐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与之同源的语言。我国95%以上的人民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輥?輰?訛,这一语系诸语言声调升降起伏所具有的旋律意义,不但使中国音乐突出地使用了种种“腔音”,也使中国音乐的横向线性陈述方式得到高度发展,从而与西洋音乐有着显著不同的形态和韵味。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不同、各地区方言的差别,也是产生各民族、各地区音乐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音乐向来与诗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盛唐时的“九部乐”“十部乐”以及稍后的“坐部乐”“立部乐”等乐舞,都是诗歌、舞蹈、器乐的组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综合艺术”。历来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歌舞音乐及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等,亦多取诗、歌、舞(或再加上器乐)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这一文化传统,我国人民始终喜闻乐见“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当前的音乐演唱活动,依然常见“歌伴舞”的形式,甚至一些器乐演奏的节目,也以舞蹈动作相配合,至今一脉相承着歌舞一体的悠久文化传统。
音乐与文学(尤其是诗歌)在内容、意境、创作手法以及哲学、美学等深层次上都紧密相关。在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新音乐产生之前,国人概念中的“诗”与“歌”是不分的,“诗”总是可“歌”(唱)的,可“歌”(唱)的必是“诗”,在文学语言里,便常把“诗”称做“歌”。现今我们不论是采录民间的诗,还是民歌,依然一概称之為“采风”。“四句头”和“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定型于唐代的五、七言绝句)的基本结构形态,也是中国音乐(尤其是民歌)最常见的结构形态。
我国古代总是把音乐与历法、数学、度量衡、科技乃至自然界、人类社会、国家、人生、习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音乐家、乐律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诗人、学者、数学家、科技发明家等等。中国音乐的这一优良传统,自上古时代起,一直延缓到西洋音乐大规模传入我国的20世纪初。音乐与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工艺美术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门类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独立艺术门类,建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造就专业音乐人才是西洋音乐文化的产物,不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
当代世界盛行的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边缘科学,它要求人们不仅要研究音乐本身,研究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还要研究音乐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观念极为吻合。因此,学习、研究中国音乐,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必须具备语言、文学(尤其是诗歌)、舞蹈乃至美术、书法及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还需要学会从人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心理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方面去考察音乐现象,方能建立起对于中国音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当代民族音乐学的观点出发,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定要强调综合性。我们不能只教京剧唱腔而不提京剧的表演,只教民歌而不讲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的音乐教材只有强调民族音乐的综合性,才能继承民族传统,也只有强调综合性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之大潮流。
综上,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在我们的音乐课程中加强民族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21世纪走上更快的发展道路。
我国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五个不同的语系。在这五个语系的语言中,包括汉语在内的汉藏语系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语种最丰富一个语系。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四个语族,其共同特点是有区别意义的声调。这个语系语言的特点,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广也最深远。
毛 为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杜亚雄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