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探究

2022-03-29 00:49苏启
客联 2022年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路径

苏启

摘 要: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本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以历史为魂,以民族为基,以时代为径,传承、创新和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本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实际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这种基因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大量输入中国,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华大地扎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民立场是相融相通,正是这些思想为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定向和支撑。正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种独特的精神基因,才形成了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传统和文化习惯,才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一个民族的有形政权和制度可以被摧毁,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文化仍然存在,就照样能够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被“殖民”,那么这个民族将分崩离析。所以,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唤醒民族记忆,强化民族的性格、情感、习俗和价值观念,加深民族内部的情感认同,并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强化民族的向心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等,为我们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守信践诺、敬职尽责、谦恭礼让、尚义勇为、仁者爱人等等价值观念,是涵养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讲礼仪、讲诚信、讲正义、讲仁爱、讲和合,对当今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仍然十分重要;和谐共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基本理念,渗透到经济贸易、政治外交、民族交往各领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我们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不同文明形态交往确立了基本遵循。

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此消彼长、彼弱我强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纽带,恩格斯曾强调,“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广泛接受和认同,就必须赋予这些理论以中国元素,通过理论创新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的根本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传承弘扬,使之坚守正确立场与抱持正确价值取向;可以充分激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赋予其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认识的制约,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糟粕性的东西。”甚至有人在“国学教育”的幌子下大肆宣扬二十四孝、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这些糟粕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滋生消极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重要根源。这也是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發展的原因所在。因此,也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使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紧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夯实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上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是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示中华文化蕴涵的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道路光明、使命伟大,而任务也更加艰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传承、发扬、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净化、自我升华,从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中华  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人民论坛 2009,(17):24-25

[2]王彬,徐国亮 “两创”方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J] 红旗文稿 2018,(05):27-28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