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棉花产业持续发展探讨

2022-03-29 15:24徐道青陈敏朱加保周克海郑曙峰路曦结王维刘小玲阚画春李淑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产业现状安徽

徐道青 陈敏 朱加保 周克海 郑曙峰 路曦结 王维 刘小玲 阚画春 李淑英

摘 要:通过查阅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以及对安徽省棉花产业链的实地考察,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安徽省棉花产业进行了剖析。分析了现阶段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技术瓶颈和未来的调整转型方向。以期为安徽省棉花产业振兴,实现棉花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棉花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關键词:棉花;产业现状;产业振兴;安徽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5-0070-03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品种研究、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产品流通到纺织、服装、贸易等,棉花全产业链涉及数千万产业工人和几亿农民的利益。棉花作为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具有多功能利用价值,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饲料和植物食用油的原料来源[1]。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费国,也是第二大棉花生产国。近年来,全国皮棉消费量每年稳定在750~850万t,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3[2];年均皮棉产量为600万t,进口量达200多万t。另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用油消费量已达3000万t,其中50%以上依靠进口。棉籽油年均产量约200多万t,为我国第五大食用油[3]。精炼棉籽油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须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7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44.9%~55.0%,能有效抑制血液中胆固醇的上升,维护人体的健康;人体对棉籽油的吸收率达98%[4]。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粗加工棉籽油中棉酚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及部分消费者对棉籽油的负面认知,导致棉籽油产业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棉花生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相较于其他作物,受自然风险的影响更大,生产不稳定性较为突出;同时棉花产业链较长,市场风险大,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受到其他资本的垄断性操控影响。因此,为了推进安徽省棉花产业振兴,现阶段必须创新棉业发展机制,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挖掘综合利用价值,促进棉花增产增值,增加棉农收入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

1 中国棉花产业分布与风险

全国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性,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即西北内陆(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近几年来,随着内地产业发展需要,劳动力成本上升及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减幅均达50%以上。同时随着棉花“西进”政策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新疆棉花高速发展,棉花生产布局也由原来的西北内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逐渐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新疆棉区植棉面积约占全国的70%以上,棉花生产总量占全国的87%、全球的20%以上;棉花也成为新疆地区的支柱产业[5]。

然而棉花产业由“三足鼎立”向“一家独大”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潜在风险。首先,从棉花生长的环境要求及气候要素考虑,棉花需肥、需水量大,而新疆地区在棉花生长前期低温、雹灾,花铃期极端高温及生育后期寒流等是制约棉花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新疆棉花通过覆膜滴灌达到保水保温保肥,这样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大量的残留地膜,很难及时有效降解,造成了新疆耕地严重的白色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6]。其次,部分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棉业的发展,抵制新疆棉及其棉制品,肆意诋毁新疆棉花、中国棉花,对我国棉纺织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风险。因此,无论从棉花产业安全还是农业生态出发,都应充分考虑气候特征、种植模式,合理布局棉花优势主产区,平衡发展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降低棉花种植风险,促进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7-8]。

2 恢复安徽省棉花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安徽省是全国纺织服装大省 纺织工业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涉及近50万职工和众多农民的利益,在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安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及经济运行总体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第十位左右,是全国纺织服装大省之一,纺织服装已经达到从原料、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制造、仓储、货运、展销、内销、外销、零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2020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纺织企业达13户,亿元以上企业有282户。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广阔,医卫用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等产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防疫物资需求的拉动下,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安徽省棉纱产量稳步上升,至2018年已达127.3万t,年增长量20%左右,占全国棉纱比重的2.0%~4.3%;纺纱、织物及有关产品出口总额达32亿美元[9-10]。

2.2 安徽省是重要的产棉大省 安徽省是重要的产棉大省之一,横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传统优势棉区,适宜植棉面积近66.7万hm2,已经形成沿江、淮北和江淮三大棉区的合理布局。2001—2010年,安徽省棉花生产相对比较稳定,年均植棉36.4万hm2,位列全国第4~7位,植棉面积占全国的6.2%~7.9%。安徽省是《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划定的棉花生产保护区之一,保护区面积为6.7万hm2,面积仅次于山东、河北、湖北,位列全国第5。

2.3 棉花产业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安徽省地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优势区域,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合理的棉区布局;安徽省望江县、东至县、无为县、宿松县等曾是全国闻名的优质棉生长基地县,特别是望江县油菜棉花周年种植模式,“金花银花”交替绽放,是理想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安徽位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东部地区,八百里皖江把安徽与长江三角地区联为一体,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经济区位优势尤为明显。同时,安徽省及周边省份为纺织加工业聚集区,在原棉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流通环节少、运距短、成本低、到货快、市场反应迅速,为增强安徽省棉花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4 政府重视农业科技发展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棉花、大豆等紧缺农产品通过进口保障供应风险加大,明确要建设高品质棉花种植带,稳定全国棉花种植面积,适度恢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种植面积。安徽省大力实施“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行动,更是为安徽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为开发棉花综合利用价值,挖掘棉籽油用功能,稳定棉花产业发展,将棉花纳入到安徽省油料产业技术体系。

3 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瓶颈

十三五以来,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在棉花产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双重制约下,安徽省棉花生产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出安徽省棉花绿色增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了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连茬作物“双移栽”模式向“双直播”模式转变,研发了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了棉花机械化种肥同播、棉花专用缓释肥加叶面肥等轻简高效施肥技术,初步研究出机采棉株型塑造、棉花集中成铃吐絮技术体系,提高了农机农艺融合度;研发的多项技术体系被农业农村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主推技术;棉花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0%以上,劳动用工减少了40%以上,提升了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了棉农收入;为乡村振兴、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然而,棉花生产工序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低下,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比较效益差,棉花多功能价值开发力度不足以及新技术难大面积推广应用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安徽省棉花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棉花生产必须突破技术瓶颈,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变革种植技术,开发棉花多功能利用价值,才能实现棉花产业向高品质、宽领域发展。

4 振兴安徽省棉花产业的技术措施

4.1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现代化棉花产业模式 根据安徽省的种植区域特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棉花种植区域,确定重点区域,将棉花种植集中在环境适宜、比较收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地区,以稳定棉花生产。规范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基础保障能力,确保生产相对一致的高品质棉花;激励高品质棉花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棉花产业高新技术创新与创造,充分发挥本省光温水热资源,加强棉油两熟种植制度下“棉油双直播”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等。

4.2 构建和完善安徽省棉花种质资源库 积极挖掘棉花种质资源,完善安徽省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安徽省棉花新品种选育储备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加大优质新品种研发力度,加强高品质早熟低酚棉花品种选育,推动安徽省棉花产业向高品质发展,提升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

4.3 完善全程机械化轻简植棉技术体系 加快棉花轻简化、智能化种植技术研究。根据安徽省一年两熟种植方式,变革种植模式,开展区域棉花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开展棉花机械化精量播种,“种、肥、药”一次性施用试验示范;塑造机采棉理想株型结构,促进棉花集中成铃,一次性采收;加大棉花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开发,提高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4.4 加大棉花副产品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开拓棉花生产新业态 利用棉花集纤维、蛋白、食用油综合产品为一体的多功能特点,积极开展棉花副产品创新应用研究。分析单位面积的棉籽食用油和棉籽蛋白产量,调查表明,种植100hm2棉花生产皮棉的同时,还相当于多种植了60hm2以上规模的大豆,其营养价值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非常可观[11]。因此,在安徽省植棉区需积极研究开发棉籽油用、饲用价值以及植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或替代种植等功能;依据棉花叶色、铃形、絮状特征,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打造棉花产业农旅休闲功能;加快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重塑棉花“三足鼎立”布局。

4.5 加强棉花生产发展和棉花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涵盖科普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科技服务等板块,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倡导棉花高质量发展和优质优价理念,致力于推动安徽省棉花全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棉花全产业发展。

4.6 推动棉花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打造高品质棉花产业链。按照高品质棉花标准,对种子、籽棉、皮棉、纱线、面料、棉制品等全品系产品进行认证,促进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发展。改变传统棉花产业链分散、杂乱的方式,从需求入手,按照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的基本思路。将科研与生产结合、消费端产品与生产结合,打通棉花科研、生产、加工、纺织、棉籽油等全产业链,推动“科技+生产+产品”一体化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提升安徽省自有品牌影响力,为增强棉花产业在国内、国际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5 稳定棉花产业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棉花产业安全保障力度 棉花是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商品化程度高的社会性大产业,作为加工原料型农产品,是国际贸易中的活跃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推广机构要把稳定发展棉花生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可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工具,探索“同棉同策”、“优质优价”等;同时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中目标任务监督考核,将考核与财政支助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提升棉农积极性,促进安徽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2 加强项目支助,棉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需进一步加强棉花项目规划,特别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协调配合(近几年安徽省很少有专项资金资助棉花科研),强化项目的导向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深化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棉花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确保棉花科研稳步推进。

5.3 发挥棉花生产保护区功能,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 充分发挥棉花生产保护区功能,优化棉花种植布局,推动棉花种植向宜植棉区和种植大县集中。引导扶持植棉大户、植棉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植棉主体,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建立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利益共同体(如产业联盟等),完善产业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棉花生产和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全产业链化、品牌化。

參考文献

[1]毛树春,李付广.当代全球棉花产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Mike E. 全球棉花、纺织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J].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2018,29(2):12.

[3]王辉.棉籽油酯交换法制备零反式脂肪酸起酥油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4]张利民.棉籽油价值低估产业发展空间大[N].经济参考报.2013-04-17.

[5]卢秀茹,贾肖月,牛佳慧.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01):26-36.

[6]彭勇.新疆兵团农田残膜污染“减存量零增量”专项治理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02):36.

[7]汪宏伟.我国棉花产业现状及长江流域棉区转型升级的思考[J].棉花科学,2019,41(03):2-5.

[8]杜珉.中国棉花生产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分析[J].世界农业,2017(11):223-226.

[9]郑曙峰,路曦结,王维,等.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研究(2009-2018年)[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5-28.

[10]何团结,程福如,闫晓明,等.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业科学,2018,46(32):223-225.

[11]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棉花科学,2019,41(4):3-15.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产业现状安徽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