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阅读散文

2022-03-28 03:03:49杨邦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荷塘文体散文

杨邦俊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5篇散文,就非常适合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法来教学。

一、利用文本的相似性创设教学情境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本,有其文体的特殊性。在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充分利用散文内部的相似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比较内容,展开教学环节。

执教《我与地坛》时,笔者这样设问:“文章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请大家找出具体的段落,思考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异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第3、5、7三个自然段上了,比较阅读由此拉开序幕。三个自然段都有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关注的重点、描写的角度、写作的目的又有所不同,因而表达的旨趣也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第3段主要从一座废弃古园的角度,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老柏树的苍幽……”等句子,写出了地坛的沧桑,显现了生命的本相,也让读者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5段着眼于对生命的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古园里的蜂儿、蚂蚁、瓢虫、蝉、露珠、草木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凸显出生命的永恒;第7段着眼于对生命的思考,连用六个“譬如”,写作者在古园中看到地坛的形体可以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由此感悟生命的本质,从而坚定了生存的信念,表现出一种释然、旷达的情怀。通过这些比较,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笔者再把三段景物描写所展现的情境放在一起,整体观照,学生就能读懂“地坛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安放作者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深刻主题。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比较阅读的经验。

二、利用文章的差异性创设教学情境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所以从外在结构上看,散文是松散的,而且不同散文的结构形式各有特点,但散文的文体特点又决定了散文其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比较教学时注重文体差异、结构差异。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同为写景记游的名篇,但由于文体上的差异,写法上也有所不同。前者采用“主客问答”的赋体形式,引出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开始写景,重点描写月夜空明、柔美的景色,反衬作者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问答,引出关于虚与实、有与无的哲思;后者按照游记的一般结构,先总写泰山的位置,然后记述登山的过程,在山顶看日出,返回时记建筑、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教学这两篇散文时,笔者从“赋”和“记”两种文体差异的介绍开始,引出阅读观照的内容,提高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效率。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同属现代写景散文的名篇。但在结构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前者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凸显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于对比烘托中彰显主旨;中间各段采用并列结构,对故都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故都秋天的况味,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作者向往、眷恋的情怀。后者用虚实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从明面上看,文章有一条外在的线索,即“出家门—穿小径—至荷塘—回家中”;从暗面上看,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心路历程,即“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两条线索都是圆形结构。正是这种内外一致的巧妙构思,真实地表达出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境遇、个性品格与精神追求。笔者教学这两篇散文时,从结构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很好地掌握了散文结构精巧、灵活自如的特点,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开始自觉运用这种圆形结构。

三、利用语言的本体性创设教学情境

散文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散文阅读就是语言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从语言欣赏、语言品味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落实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供语言比较的角度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角度。

一是比较选词造句的艺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课文的景物描写都非常细腻,但选词造句各有特点。郁达夫描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连用“慢”(màn)、“润”(rùn)、“淡”(dàn)三个仄声字,韵味十足,读起来声韵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朱自清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句子准确地选用动词、形容词描写荷塘和荷花的情态,生动逼真,加上叠词的运用,声调和谐,朗朗上口。史铁生用“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古旧荒芜,写出了岁月的风雨对地坛建筑物一点一点侵蚀、损毁的痕迹,极富历史沧桑感。

笔者教学时,把这些描写集中起来,投映在白板上,引导学生观看、比较,学习三篇课文选词造句方面的技巧,探究文章由此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旨趣。

二是比较修辞的用法。上述三篇课文都非常重视修辞的运用,特别是比喻的妙用。如郁达夫写“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运用了比喻加推理的手法,比中有事,喻中有理,逻辑性强。朱自清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博喻手法,从色彩、情态、质地三个维度设喻,引导读者多角度体会荷花之美,极富文学质感;又运用通感手法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荷香时有时无、不绝如缕的微妙情状。《我与地坛》则大量采用隐喻性描写,饱含了哲思哲理,如“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等,“车辙”表面上指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实际上隐喻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表面上写母亲伴随、找寻儿子时留下的印记,实际上隐喻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我”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教学中,笔者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比较作者情感的异同,使学生学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

三是比较不同的语言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写景多为有我之景,客观描写之中又饱含主观情感,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看那“青天下的驯鸽”,“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这样的描写,物境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朴实、优美,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如写荷叶的“一丝颤动”“一道波痕”,写荷塘四周的“一两点灯光”“一带远山”等都是如此。史铁生的散文语言质朴、简洁,用意却极深。如“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空屋”,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都可以设计成知识点,引导学生比较鉴赏。

(作者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荷塘文体散文
小荷塘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热闹的荷塘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荷塘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42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荷塘三记
华人时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6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