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力

2022-03-28 03:03:49周保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片表象小棒

周保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促进新知内化。

动手操作让知识由抽象变直观。操作学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获得感性认知,形成知识表象,进而从表象中抽象出知识本质。如教学“十几减几”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两捆小棒中拿出13根,看谁拿得又对又快。学生按要求很快拿出小棒,几乎没有人把两捆小棒都拆开。笔者追问:你是怎么拿的?学生回答:先拿一捆,就是10根,再从另一捆中拿出3根,合在一起就是13根。接着,笔者让学生从这13根小棒中拿走9根,并汇报拿的方法。有的学生说:零散的3根不够,再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6根,就有9根了。有的学生说: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的3根合在一起,就是剩下的。还有的学生说:一捆小棒一共有10根,分出1根,就得到应该拿走的9根。笔者对上述方法给予肯定后,又让学生从13根里拿出8根、从13根里拿出7根……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获得了“十几减几”的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了“十几减几”的直观表象,为列式计算打下了基础。

动手操作让思维层次由浅入深。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如教学“9+2”时,笔者首先呈现两种颜色的小圓片(红色的9个小圆片成一行,黄色的2个小圆片成一行),并设计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移动小圆片,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哪些算法又快又好?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操作探究。教师巡视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算法,组织学生汇报。有了充分的操作和交流,学生很快总结出“凑十”的计算方法。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9+3、9+4…9+9”的计算方法,逐步深化学生对“凑十”过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让认知方法有效迁移。学生学习时,要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先把智力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再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探究问题的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如教学“4的分解”时,笔者让学生把4个圆片摆成一横行,先向右移动1个圆片,呈“○○○ ○”形态,以此说明4能分成3和1;再向右移动1个圆片,呈“○○ ○○”形态,以此说明4能分成2和2;再向右移动1个圆片,呈“○ ○○○”形态,以此说明4能分成1和3,也就是一个一个向右移,不断形成新的两部分。积累了上述操作经验后,学生学习“5的分解与组成”时,便能通过有条理地操作小棒实现有序思考,并正确叙述5的分解与组成。后续脱离实物操作,学生也能通过类推依次表述数字的分解与组成,使抽象思维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圆片表象小棒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用圆片摆数
一起数小棒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纸风车
儿童绘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巧移小棒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